特朗普想在中国身上重演《广场协议》,外媒提醒:中国可不是日本

1985年9月22日,一个看似平常的周六下午,纽约广场饭店的会议室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谈判。

美国时任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召集了日本、西德、法国、英国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仅仅20分钟后,他们就签署了一份震撼全球的协议。

这份被称为《广场协议》的文件,彻底改写了日本经济的命运轨迹。协议签署后,日元开始了疯狂的升值之路,日本经济从巅峰跌入深渊,开启了"失落的三十年"。

时隔40年,历史似乎又要重演。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其贸易政策显示出某些与当年广场协议类似的特征,但问题是,2025年的中国,真的会像1985年的日本一样束手就擒吗?

1985年的日本:走向陷阱的经济巨人

要理解《广场协议》的杀伤力,得先看看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有多辉煌。

1980年代初,日本制造业如日中天。丰田、本田的汽车畅销全球,索尼、松下的电器遍布世界各地。日本企业甚至开始大举收购美国资产,从洛克菲勒中心到好莱坞电影公司,到处都能看到日本资本的身影。

美国人坐不住了。

1984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纪录的1073亿美元,其中对日贸易逆差就占了370亿美元。更让美国焦虑的是,美元在1980年到1985年间升值了约50%,这让美国制造业雪上加霜。

里根政府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了。但直接让美元贬值会损害美元的霸权地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日本,成了首选目标。

为什么选日本?原因很简单:日本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依赖美国。

二战后,日本被美军占领,《日美安保条约》让日本的防务交给了美国。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根本没有说"不"的资格。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五国达成协议,将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

然而,这个会议表面上是五国协商,实际上是美国单方面的通牒。



《广场协议》如何一步步绞杀日本经济?

协议签署后,日元开始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升值。从1985年到1987年,日元对美元汇率从240:1升值到120:1,升值幅度超过100%。

这种升值速度,用"疯狂"来形容都不为过。对日本出口企业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原本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的日本商品,一夜之间变得昂贵无比。

但日本政府的应对策略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为了刺激内需,对冲出口下降的冲击,日本央行开始了疯狂的降息。利率从1985年的5%一路降到1987年的2.5%,后来甚至降到了0.5%。

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什么?资产泡沫!

1986年到1991年,日本房价涨了3倍,股价涨了5倍。东京的地价贵得离谱,有人算过,光是东京23个区的地价就能买下整个加拿大。日经指数从1985年的13000点飙升到1989年的38915点。

日本人觉得自己要统治世界了。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繁荣背后是一个巨大的泡沫。



1990年,泡沫破了。

从1990年到2003年,日本股市跌了80%,房价跌了70%。银行坏账如山,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飙升。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进入了长达30年的低迷期。

这就是《广场协议》的真正威力。它不仅仅是一个汇率协议,更是一把精准的经济手术刀,切断了日本经济的生命线。



特朗普的新算盘:借鉴《广场协议》对付中国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25年,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面对的问题和当年里根政府如出一辙:贸易逆差、制造业空心化、经济竞争力下降。

更让美国焦虑的是,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逼近美国。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GDP已经超过了美国。在制造业领域,中国更是一家独大,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30%以上。

特朗普的经济团队显然借鉴了《广场协议》的经验。他们制定了一个新的策略——通过关税和汇率施压,逼迫中国就范。

具体怎么操作?套路和当年如出一辙。

第一步是关税大棒。特朗普重新上台后,已对中国商品征收10%的关税,并在竞选期间表示要将对华关税提高至60%。这一招的目的是增加中国出口成本,削弱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第二步是汇率施压。美国希望人民币大幅升值,这样既能削弱中国出口竞争力,又能让美元相对贬值,可谓一石二鸟。

第三步是金融制裁。通过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和融资,切断中国获得美元流动性的渠道。

这套组合拳,和当年对付日本的手法几乎一模一样。特朗普的团队显然认为,既然能成功收拾日本,也能成功收拾中国。

但他们算错了一个关键因素:中国不是日本。

中国凭什么敢说"不"?

中国和日本的差异,不仅仅是体量大小的问题,更是本质上的不同。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政治独立性。日本是美国的盟友,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依赖美国。而中国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外交政策,有自己的货币政策。美国想要施压,中国完全可以硬刚。

从经济结构来看,中国比当年的日本更加均衡。1985年的日本,出口依存度高达14%,过度依赖外需。而中国2023年的外贸依存度为33.12%,出口占GDP比重约为19%,而且内需市场巨大,有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手里有牌可打。

第一张牌是市场规模。 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苹果、特斯拉、星巴克这些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占比都超过20%。你要跟中国搞对抗?那就准备失去这个市场。

第二张牌是产业链韧性。 中国是"世界工厂",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美国企业想要完全脱离中国供应链,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在技术上也很难实现。

第三张牌是政策空间。 中国的制度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需要刺激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可以精确配合。需要扶持产业?产业政策可以精准发力。这种政策协调能力,是美国那种三权分立、党派争斗的体制很难比拟的。

第四张牌是反制能力。 中国已经展现出了强硬的反制决心。面对美国的关税施压,中国立即出台了对等反制措施。稀土、市场准入、技术封锁,这些牌都还没有完全打出来。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从日本的经历中吸取了足够的教训。1985年的日本,可能以为《广场协议》只是一个技术性的汇率调整。但中国清楚地知道,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陷阱。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

2025年距离《广场协议》签署已经过去40年。40年来,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的日本,是美国构建的战后秩序中的一个重要棋子。无论经济实力多强,政治上始终是美国的附庸。而中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大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有自己的核心利益。

当年的日本,面对美国的压力只能被动接受。签署《广场协议》时,时任日本大藏相竹下登可能还以为这对日本有利,能够帮助日本企业进行海外扩张。但中国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从某种程度上说,特朗普政府想要复制《广场协议》,更像是一厢情愿的幻想。他们以为可以用对付日本的老套路来对付中国,但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时代变了,对手也变了。

中国不是日本,2025年也不是1985年。这个道理,特朗普的经济团队迟早会明白的。但到那时,他们可能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试图通过强制手段改变另一个大国发展轨迹的企图,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广场协议》能够成功,是因为日本没有选择。但中国有选择,而且已经做出了选择。

这场博弈的结果,可能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参考资料:

  1. 第一财经,《重温85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对决 "新广场协议"离我们有多远》,2016年2月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期刊,《经济危机之下,能否拒绝社会性危机——20世纪80年代的"广场协议"和日本经济衰退》,2009年
  3. 搜狐财经,《广场协议,一段讹传的经济衰退史》,2010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0

标签:财经   中国   日本   身上   协议   广场   美国   美元   关税   当年   日本经济   制造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