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上层那些人,对西方总有种天生的亲近感,就好像血液里流着的欧洲情结,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开始了,那时候他们拼命学西方,建彼得堡,搞改革啥的。可一提到东方,尤其是亚洲那边,态度就复杂多了。
表面上看,他们总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觉得俄罗斯是欧亚大国,东方国家得听他们的。可你知道吗,骨子里他们对东方的忌惮,那可是从几百年历史里积淀下来的。
早从13世纪蒙古帝国西征开始,蒙古军队就把罗斯诸公国打得七零八落,金帐汗国统治了两个多世纪,罗斯大公得去萨莱朝拜,进贡金银,搞得俄罗斯人世代都对东方游牧势力有种本能的警惕。哪怕后来摆脱了控制,这种从后方被攻克的记忆,也像烙印一样抹不掉。
再后来,19世纪俄罗斯帝国扩张时,跟清帝国签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啥的,占了黑龙江以北大片土地,可他们心里总担心东方会反扑。苏联时期,这种忌惮更明显了,领导人老提“黄祸”,就是怕亚洲人口多、经济起飞,会威胁到俄罗斯的地位。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在乌苏里江边打起来,苏军部署重兵,双方都动用了坦克和炮火,那时候苏联精英们真怕中国从东方后方直捣莫斯科。
这不是空穴来风,俄罗斯地广人稀,远东地区人口少,资源富,但离中心远,历史上总被视为战略软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下滑,远东开发滞后,他们更担心中国移民和投资会悄无声息地改变那里的格局。
其实,这种历史恩怨不是单纯的恐惧,而是混杂着敬畏。俄罗斯精英知道,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有悠久的文明和韧性。蒙古征服让他们学到一课:东方势力一旦从后方进攻,俄罗斯的广阔纵深就没用了。
拿破仑和希特勒从西方打来,俄罗斯靠冬天和后方拖垮他们,可东方不同,匈奴、蒙古都是从亚洲草原直插东欧平原,切断俄罗斯的退路。结果呢,俄罗斯只能当属国。这段历史,让俄罗斯上层在面对东方时,总下意识地保持距离。
哪怕现在中俄关系好,他们也小心翼翼,不想完全依赖。俄罗斯智库报告里,常提到中国在远东的投资虽多,但本地居民有时抗议土地租赁给中国公司,怕被“吞并”。这反映出精英们表面上推合作,内心还是有顾虑的。
现在的中俄关系,看起来热络得很,贸易额2024年破2400亿美元,中国连续15年是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可俄罗斯精英们对中国的态度,没那么简单。表面上,他们夸中俄是战略伙伴,搞联合军演,上海合作组织里并肩作战。
可细想,他们的傲慢劲儿总露出来。比如,在中亚地区,俄罗斯自认是老大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这些前苏联国家,是他们的“特权利益区”。
中国搞“一带一路”,投资高铁、管道啥的,俄罗斯表面支持,其实心里不舒服。智库报告说,中国贸易额在中亚已超俄罗斯两倍,精英们怕失去影响力。
俄罗斯远东,更是他们忌惮的焦点。那地方资源多,石油、天然气、木材啥都有,但人口稀少,经济靠中国。俄罗斯精英知道,中国投资帮他们开发,可也担心依赖太深。2015年,贝加尔湖地区有抗议,反对中国公司租地49年,怕被经济吞并。
俄罗斯媒体有时炒作“中国威胁论”,说中国会用移民改变人口结构。精英们在公开场合,说中俄友谊无上限,可私下讨论时,总提中国军力增长快,俄罗斯得防着点。
2022年乌克兰冲突后,俄罗斯更依赖中国进口芯片、机床啥的,可他们不乐意当小弟。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说过,俄罗斯是欧亚大国,两头鹰面向东西方,可实际呢,他们对东方的姿态,总带点居高临下。
说起傲慢,这跟俄罗斯的自尊心有关。他们觉得自己是超级大国,历史辉煌,可现在国力不如中国。精英们怕被中国主导,尤其在中亚和北极。中国在北极搞科考站,俄罗斯表面合作,其实忌惮中国海军扩展。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报告指出,俄罗斯在中亚让步,是因为无力竞争,但不代表没顾虑。俄罗斯精英知道,中国不求领土扩张,但经济影响力大,能悄无声息改变格局。
他们在公开讲话里,总强调俄罗斯的独立性,不想被视为中国的附庸。像普京推动“大欧亚伙伴关系”,就是想在欧亚大陆上占主导,平衡中国的影响。
其实,这种傲慢是伪装。俄罗斯智库学者承认,中国崛起让俄罗斯不安。Levada中心民调显示,只有20%俄罗斯人觉得中国是威胁,但精英们更敏感。他们怕俄罗斯变成“大号乌克兰”,夹在中、美之间。特朗普上台后,美俄缓和,有部分原因就是共同警惕中国。
俄罗斯精英知道,跟中国合作好,但不能全押上去。贸易上,中国买俄罗斯石油,帮他们绕过西方制裁,可俄罗斯也担心能源依赖太深。精英们在论坛上讨论,说中国是伙伴,但得保持警惕。
表面上看,他们对东方国家指手画脚,其实内心忌惮东方力量的韧性和速度。中国经济连续增长,俄罗斯GDP却停滞,他们知道,长远看,这差距会拉大。
展望未来,俄罗斯精英对东方的态度,恐怕还会是那种混杂的劲儿:表面保持强势,内心继续忌惮。全球格局变了,中美俄三国博弈,俄罗斯是最弱的一方。他们知道,中国是关键伙伴,尤其在能源和军事上。
可忌惮不会消。俄罗斯远东开发,需要中国资金和技术,但精英们总想控制节奏,不想让中国主导。智库分析说,到2030年,中国在中亚影响力会更大,俄罗斯得靠外交平衡。
俄罗斯推动欧亚经济联盟,就是想在中亚和远东占位,不被中国挤出。精英们在规划时,总考虑怎么避免依赖过深。北极航道开发,中俄合作,但俄罗斯怕中国海军进来。
未来,如果中美对抗加剧,俄罗斯可能更靠中国,但忌惮会让他们留后手。像跟印度、伊朗加强联系,就是分散风险。精英们知道,中国不搞扩张,但经济实力能改变一切。他们怕俄罗斯资源被中国低价买走,变成原料供应国。
俄罗斯精英的忌惮,有现实基础。中国军力现代化快,俄罗斯武器出口到中国少了,因为中国自产能力强。这让他们觉得,东方伙伴强大了,自己地位降了。可合作是主流,中俄贸易预计2025年还涨,联合声明强调伙伴关系。
俄罗斯精英得适应这个现实:东方不是威胁,而是必须面对的强大力量。他们会继续表面傲慢,推“大欧亚”,但内心会更谨慎。欧洲分裂,俄罗斯利用地缘,求平衡生存。在三国时代,俄罗斯不想被边缘化,所以对东方的忌惮,会推动他们更灵活外交。
长远看,这种心态可能缓和。随着世代更迭,新精英对东方的了解多,忌惮或许转成尊重。中俄青年交流多,精英们知道,合作才能共赢。
俄罗斯智库报告指出,忌惮源于历史,但未来靠互信化解。他们会继续警惕,但不会对抗。毕竟,在全球变局中,中俄联手,能更好应对西方压力。精英们明白,这不是零和游戏,而是求存之道。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