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X
一盘菜的价值到底由什么决定?曾经,答案是菜系、口味或是餐厅的名气。
但现在,一个隐藏在厨房深处的标签——“是否预制”,已经悄然成为消费者心中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掀起了一场关于知情权与性价比的信任危机。
消费者刘颖就觉得,自己的日常饮食正被这些工业化的味道彻底包围。她甚至半开玩笑地说,自己的身体快成一张“元素周期表”了。
这种感受绝非个例,江苏省消保委的一份调查报告,就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这种普遍的社会情绪:超过七成的消费者感觉自己在餐厅里成了“冤种”。
这种被欺骗的感觉,就如同罗永浩所评论的,花高价吃预制菜“太恶心了”。人们愿意为那种带着锅气的烟火味、为那种手工制作的独特性支付溢价,渴望的是“妈妈的味道”里蕴含的情感价值,而不是冷冰冰的工业流水线产品。
然而,现实却常常开一个残酷的玩笑。你满心欢喜地为一桌“现炒”买单,得到的却可能是从料理包里复热出来的成品,这谁能不窝火?
当餐厅的后厨变成一个信息不透明的“价值黑箱”,消费者感受到的损失远不止金钱。它是一种复合式的剥夺,是感官体验、健康信任与文化情感的同步流失。
首先被剥夺的,是感官价值。消费者心心念念的“锅气”,那种猛火快炒带来的独特焦香和鲜活口感,可能只是预制骨汤膏和各种增香剂精心调配出的幻觉。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就连一些高端餐厅里标价不菲的佛跳墙,端上桌前的最后一步,或许也只是在微波炉里转了几圈。这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一顿“大餐”的传统认知。
紧接着被侵蚀的,是信任价值。放眼望去,多少餐厅门口都醒目地张贴着“现制现炒”的招牌,但这句承诺的含金量又有多少呢?美团的数据显示,外卖平台上近四成的所谓“现炒”,实际上都是预制菜的二次加热。
一些连锁品牌的后厨预制化率甚至高达七成,但它们对此却普遍保持着沉默。这种言行不一,直接撕裂了商家与顾客之间的信任纽带。
最后,是对健康和文化的疑虑。人们担心预制菜为了长期保存和口味稳定,会添加过量油盐。某三甲医院的专家就指出,部分预制菜产品,仅一份的钠含量就占据了人体每日推荐摄入量的五分之一。
与此同时,传统饮食文化中那种独有的情感联系也正在淡化。厨师张海觉得,一个好厨师能赋予菜品独特的想法和温度,这是标准化的工业流程永远无法比拟的。
这个“价值黑箱”的形成,并非完全源于商家的恶意欺骗。更多时候,它是餐饮业在房租、人工、原材料这“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为了追求效率、标准化和生存空间,做出的一种无奈选择。
预制菜,对许多餐厅经营者来说,就是一根能救命的稻草。餐厅老板张弛自从开始使用预制菜后,算了一笔账:食材成本下降了约17%,而人力与租金这两项大头更是锐减了60%,员工砍掉一半,餐厅的净利率却奇迹般地提升了14%。
另一位餐厅老板贾易的经历则更具戏剧性。他坚持三年不用预制菜,结果是亏损了整整90万元。在现实面前低头后,他改用预制菜仅仅四个月,餐厅就扭亏为盈。这两个案例,活生生地展现了传统餐饮模式在当下面临的生存困境。
传统中餐厅的后厨,分工细致,炉灶、切配、打荷,环环相扣,人力成本极高。就拿一道现杀鱼来说,不仅需要一个大约8平米的专门鱼档,还得配一个专门的师傅,从宰杀到出餐,耗时至少40分钟以上。
效率的“加法”同样关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外国连锁餐饮品牌进入中国时,就已经带来了酱料包等预制模式。
随着2012年后餐饮连锁化的普及,中央厨房应运而生,相关的设备市场在短短几年内增长超过十倍。预制菜确保了出餐速度和口味的稳定,完美解决了高峰期的产能瓶颈,对保障供应链稳定功不可没。
然而,国家标准里“预加工”与“预制菜”的界定模糊,给了商家规避告知义务的灰色空间。
更有甚者,像西贝那样,自行定义“中央厨房切好的羊排”不算预制菜,只有冷冻加热的才算,这让消费者更加云里雾里。
要解开这个死结,关键不在于争论预制菜的好坏,也不是要禁止技术进步。核心在于,必须通过技术与制度创新,彻底打破这堵信息壁垒,把知情权和选择权堂堂正正地交还给消费者。
一些先行者已经开始了有益的探索。深圳的一家茶餐厅,就引入了区块链溯源技术,并对厨房进行直播,把原本神秘的后厨直接推到“前台”,让信任变得可视化。这种做法,无疑是将“明厨亮灶”的理念进行了一次数字化升级。
更有意思的是广州一家米其林一星餐厅的创新。他们推出了一张“预制菜溢价公示表”,将预制菜品和现做菜品作为两种不同价值的商品,明码标价,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自主选择。这一招,巧妙地化解了“花现做的钱吃预制菜”的核心矛盾。
这些实践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理念:预制菜本身没有错,欺骗才有。餐饮从业者王新就认为,真正优质的预制菜,因为在食材和技术上的投入,成本甚至可能高于现制菜品。当信息对称后,消费者自然会做出理性的判断,“冤种感”也就不复存在了。
从2023年已达5165亿元的市场规模,到预计2025年将突破8300亿元的乐观预测,预制菜市场的持续扩张已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我们今天所经历的这场风波,本质上是餐饮行业工业化转型期必然经历的阵痛。
业内人士张盛认为,行业短期内可能无法彻底打消消费者的所有顾虑,但通过产业链的完善、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持续的产品创新,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当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而不是用来制造新的价值鸿沟时,这场争论才能真正尘埃落定。
红网《预制菜上桌,别让消费者“蒙在鼓里”》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3227639658165197&wfr=spider&for=pc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