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网游家长全国奔走:拉横幅扯标语、线上声讨,苦盼孩子回归

最近,一群家长穿着统一的红色T恤,上面印着“关闭网游,救救孩子”的字样,拉横幅、举旗子,甚至跑到游戏公司门口去“讨说法”。

短视频平台上,他们也频繁发声,情绪激动地讲述着自己孩子如何被游戏“毁掉”的故事。

这就是最近引发广泛关注的“反游戏联盟”,即一群自发组织起来、坚决反对网络游戏的家长。

这些家长的故事听起来惊人地相似。

他们大多来自普通家庭,很多是打工族,自己没受过太高教育,常年在外奔波,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当他们发现孩子沉迷游戏、学业下滑甚至行为失控时,试过各种方法——从好言相劝到打骂,从送戒网瘾学校到求助算命先生,但效果甚微。

最终,他们选择将怒火对准网游和企业。

在线上,他们组建社群,比如“反对网络游戏家长联盟”这样的群组,每天分享孩子的“受害经历”,互相安慰,集体声讨游戏。他们还制作短视频,传播游戏“毒害”青少年的案例,甚至有人拉起横幅骑行大半个中国宣传反游。

这些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吸引了不少关注,也引发了大量争议。

其中一位家长“地板哥”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他只读过小学一年级,曾让儿子教自己打字,两人还一起去网吧玩同一台电脑。但后来,因为两个孩子都玩游戏,大儿子辍学,小儿子偷窃。

他开始疯狂攻击游戏,带着工友上街喊口号,甚至让年幼的女儿在镜头前重复反游口号。

另一位家长为了监控女儿玩游戏,拆掉家里所有门锁,给女儿剃板寸穿中性衣服,最后送她进戒网瘾学校,导致女儿离家出走、丈夫提出离婚。

这些家长的行为看似极端,甚至有些荒诞,但背后是深深的无力感和绝望。他们希望通过呼吁国家关闭所有网络游戏,来“拯救”孩子。

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行动也催生了一条产业链:有人靠反游视频赚流量钱,开直播收打赏,甚至推销戒网瘾课程和学校。

据统计,这条“反游戏”产业链年产值已超过700亿元。

看到这些家长的故事,我的第一感觉是同情,但紧接着是一种困惑:为什么这些家长宁愿把一切责任推给游戏,也不愿意回头看看自己和孩子的关系?

事实上,游戏本身并不是恶魔,它只是一种工具。

就像之前的武侠小说、电视、网吧,每一代人都有一件“玩物丧志”的批判对象。游戏的设计确实利用了人的心理,比如即时反馈和成就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注定会让人沉迷。

真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有些孩子会逃进游戏世界而不愿面对现实?

答案可能藏在家庭环境里。

专家分析,容易沉迷网络的孩子通常来自三类家庭: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这些家庭的孩子,可能在现实中遭遇学习挫折、人际关系问题,或者单纯缺乏陪伴和理解。游戏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出口,是一个能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的地方。

但很多家长看不到这一点。他们把自己教育孩子的无力感,全部归咎于游戏这个外部敌人。这是一种“向外归因”的心理防御机制:承认自己失败太痛苦,不如找一个替罪羊来攻击。

这让我想起报道里一位家长的话:“我都供他吃喝了,还要怎么样?”

而这种想法暴露了亲子关系的核心问题,家长认为物质满足就是爱,却忽略了情感沟通和陪伴。

更讽刺的是,有些家长自己就沉迷短视频或麻将,却要求孩子绝对自律。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怎么可能让孩子信服?

要知道,孩子是模仿者,而家长的行为比言语更有说服力。

如今,这些反游家长的行为,表面上是在“救孩子”,实际上可能是在逃避自己的教育责任。

他们躲在“反游”的大旗后面,不愿面对亲子关系的裂痕,也不愿承认时代已经变了。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3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2%。

堵不如疏,这是老道理,但很多家长就是不愿接受。

而且,这些家长的另一个问题,是选择了最无效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对抗而非对话。

当你看到家长拆门锁、砸手机、送戒网瘾学校,甚至当街喊口号时,你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控制欲和焦虑感。

而这些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逆反心理”:你越禁止,我越想做。尤其是在青春期,孩子对独立和尊重的需求特别强烈,高压手段只会破坏关系。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家长陷入了“信息茧房”。

他们在反游群里互相认同,不断强化“游戏是万恶之源”的信念,拒绝一切不同声音。

有人提到心理咨询,他们说“专家被收买了”;有人提到平台监管,他们说“平台被游戏公司操控”。这种封闭思维切断了理性讨论的可能,也让他们失去了学习改进的机会。

其实,很多孩子并不是非要沉迷游戏不可。报道中提到一个案例:一个被父母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在有人愿意听他分享学校趣事时,竟然全程没碰手机。

这说明什么?孩子渴望的是被关注、被理解,而不是游戏本身。如果现实世界能给他们足够的乐趣和成就感,游戏吸引力自然会下降。

但很多家长忽略了这一点。

他们只关心成绩,不关心快乐;只看到行为,看不到原因。就像一位家长抱怨儿子沉迷游戏,却从没问过:“孩子,你在现实生活里是不是不快乐?”

这种沟通的缺失,才是亲子关系断裂的根本。

此外,反游行动本身也在消耗家长的生活。

有些人为了反游,不上班、不顾家,甚至妻离子散。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沉迷”?他们和孩子一样,躲进了一个自我构建的世界里,不愿面对现实。

游戏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只是一个中性的技术产品。如何用它,取决于我们自己。关闭所有游戏不现实,也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即使没有游戏,孩子还可能沉迷短视频、直播或其他东西。

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重建亲子关系,这意味着父母必须进行更多陪伴、更多倾听,和更多尝试理解孩子的世界。

当然,政府和企业也有责任,应该完善防沉迷系统,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提供更多健康娱乐选择。

骂游戏确实比改自己容易得多,但要想有效果,沉溺网游的每个相关个体都应该先自我反思……

扬子晚报:2025-09-09:紫牛快评| “反游戏口号”救不了孩子,关心与爱才是救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1

标签:游戏   横幅   网游   标语   家长   孩子   全国   视频   学校   口号   女儿   现实   成就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