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一个足以震撼全球电商圈的大动作悄无声息地落地。中国电商巨头京东斥资22亿欧元,计划收购欧洲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集团——Ceconomy。这笔交易不仅刷新了中国电商企业出海欧洲的金额纪录,更标志着京东全球化战略从“轻资产拼流量”转向“重资产布局本地零售”的深刻转型。
这不仅仅是一笔买卖,而是一场电商战略的“豪赌”,是刘强东归来后京东布局海外市场的关键棋局。
——
首先,京东此次要买下的是谁?Ceconomy集团作为欧洲消费电子零售的“隐形冠军”,背后藏着诸多亮点。旗下拥有MediaMarkt和Saturn两个响当当的品牌,在德语区内的品牌认知度高达93%,拥有1000多家门店,覆盖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11个国家,员工数近5万人。2023/24财年其营收高达224亿欧元,而线上销售额达54亿欧元,线上占比24%,说明Ceconomy正在积极拥抱数字转型。
京东为这笔买卖支付的价格是每股4.60欧元,总估值约22亿欧元,对比交易前一周股价,溢价超过20%。**
这表明京东不仅仅是“打草惊蛇”,更是做足了功课,有着长期布局的坚决态度。收购交易预计于2026年上半年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Ceconomy最大股东Kellerhals家族仍将持有近25%股份,而其他重要股东承诺出售约32%的股份给京东。在监管部门批准后,京东将进入Ceconomy的核心股东层。这种半控股但保持一定独立性的布局,有利于双方发挥自身优势。
Ceconomy管理层对合作也非常支持,认为京东在供应链技术、全渠道零售、物流能力上处于领先地位,能加速公司战略转型。双方都期待借助这场“联姻”释放新的增长动力。
——
回顾2015年以来,京东的全球化脚步经历了曲折波折。起初,它以跨境电商平台 Joybuy 为突破口,主打“中国货卖全球”。
在东南亚,京东大举投资印尼、越南、印度的多家电商和物流企业,并与泰国零售巨头合作,尝试O2O新零售和无人店,但从2018年开始,东南亚业务逐渐收缩。2023年3月,京东印尼站和泰国站关闭,表明京东在“轻资产”运作上的尝试遇到瓶颈。
与此同时,京东把目光投向欧洲。在荷兰推出全渠道零售品牌Ochama,将线上下单与门店自提、自动化仓储结合。在英国、德国、法国等市场持续加码海外仓建设。
京东物流更是大手笔布局欧洲自动化仓库和干线,打造“本地仓+物流网”的供应链堡垒。6月,京东物流在沙特推出自营快递“JoyExpress”,实现当地“当日达”,意味着京东国际物流体系已经进入成熟期。
总结一句:京东一直在从“卖货”转向“建本地零售网络”,而这也正是刘强东归来后的核心思路。2024年底战略会议一句“本地电商,本地建团队,本地采购,本地发货”,道出了京东的新全球化真谛。
——
欧洲消费电子零售是一个成熟但仍充满挑战的市场。Ceconomy旗下品牌MediaMarkt曾经是无可争议的龙头,但行业整体进入数字化转型期,线上渠道迅速增长。2025年一季度,Ceconomy销售额下降了1.6%,息税前利润仅1000万欧元,看似低迷,但线上销售却增长7.4%,达13亿欧元,线上占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一,强劲的线上潜力一览无遗。
这就意味着,未来零售绝非简单拼价格,更是全渠道体验的较量,是供应链与门店运营的结合,是“科技赋能”的较量。
京东收购Ceconomy的背后,不仅仅是“买一个市场”,更是在打造一个可运营、可深耕的本地零售网络。相较阿里巴巴的“平台全球化”打法,拼多多的“极端低价打法”,京东选择了“重资产+重渠道”的持久战。
这是一条硬核且漫长的道路,但若成功,将拥有更强切入和改造当地消费市场的能力。
——
京东计划承诺至少五年内保持Ceconomy独立运营,三年内不涉及利润转移,保持员工合同和信息系统稳定。
但技术层面,京东将深度植入AI与大数据技术。例如,智慧库存管理通过数据驱动商品调配,有效降低库存积压。智能供应链可以提升订单履约速度和准确度,从而在欧洲打造更多“一小时达”的可能。
更有趣的是,京东庞大的门店以及物流设施结合,可以打造线下线上融合体验,不仅是给消费者提供更多便利,更加速消费者与品牌的深度连接。
在零售行业,完成从“卖货”到“服务”的转变,才是长远竞争力的核心。京东的技术实力,正是它的王牌。
——
刘强东重返京东后,骨子里就有做重资产、打长期仗的基因。这不仅是情怀,更是对全球化市场深刻理解的结果。
数据告诉他,仅靠“平台+流量”模式很难有稳定竞争力。欧美本土市场不接受割裂式打法,需要“本地人、本地货、本地物流”,用渠道和品牌构筑护城河。
他愿意为此砸出180亿人民币,用资金、技术和本地资源,打造一个真正属于京东自己的欧洲消费电子帝国。
这是一场齐头并进的攻坚战:供应链与零售端的深度融合;线下门店和线上渠道的无缝连接;技术与服务体验的全面升级。京东选的,是最难走的路,却也是最能体现长期价值和市场壁垒的路。
——
京东这次收购,远超眼前数字。它突显了中国电商下一轮出海的中坚力量方向。
未来5年,京东预计利用Ceconomy平台,加速引进优质中国品牌、扩大消费者触达、深化会员体系运营。这不仅仅是商品卖给欧洲消费者,而是“种下品牌”和“耕耘客户忠诚度”的过程。
京东也在7月重磅推出半托管业务,让海外卖家能借助京东的营销流量,自负盈亏做品牌,体现了对生态多样性的尊重和创新。
这既是对美国、英国、日本等9大市场的精准服务,也是为将来打造全球零售网络累积经验。
京东的路径告诉我们,未来国际电商不只是价格战,也不是纯粹数字流量竞技,更是差异化的供应链运营竞争,是连接消费者与品牌的长期战。
一旦成功,这也许将成为全球电商行业的新范式。
——
刘强东用重资产向世界证实了他的信念:电商的未来,是线上线下的无缝融合,是供应链与技术的强强联手,是本地深耕与全球视野的结合。
这不仅是他个人回归京东后的“第一枪”,更是一场写在全球零售版图上的战略信号。
京东此举如同一颗重磅炸弹,释放出中国电商走向世界,不走捷径、不走轻资产套路,而是重仓押注本地化及渠道深耕的坚定声音。
未来几年,这场收购能否开花结果,能否彻底改变中国电商出海的格局?一切都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作为读者,你怎么看待京东这次豪赌?你认为哪个电商巨头的全球化路径最有可能成功?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跟大家一起探讨这场“大买卖”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1] 《开价超180亿元!刘强东出手!》——中国经济网
[2] 《京东22亿欧元收购CECONOMY》——第一财经
[3] Ceconomy 2023/24财年财报摘要
[4] 京东2024-2025财年国际化战略报告
[5] 欧洲消费电子零售行业分析报告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