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国家,它被联合国评为了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其人均GDP还不足非洲平均线的1/3。
然而,就是如此贫穷的一个国家,却在我国2008汶川地震的时候,举全国之力送上了4万元的援助。
尽管当时不少西方媒体将其嘲讽为“乞丐的捐赠”,却被咱们记了很久。
如今17年过去了,一切也都尘埃落定,面对如此特殊的帮助,我国又是怎么回报的呢?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的穷,是刻在土地里的。
1975年从葡萄牙殖民统治下独立时,这个国家带着200亿美元外债降生,人均GDP仅80美元。
在马普托的贫民窟。
孩子们光着脚踩过滚烫的沙地,大人们弯腰在海边捡被海浪冲上岸的破布,缝缝补补就是全家的衣裳。
莫桑比克
玉米糊糊是一日三餐的全部,能掺上一把豆子,就算是改善伙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消息通过收音机传到莫桑比克时,总统格布扎正在主持内阁会议。
会议中断了,所有人盯着收音机里伤亡惨重的字眼沉默。
当晚,总统府的灯光亮到后半夜。
部长们掏出钱包,公务员们凑出零钱,连街头卖烤玉米的小贩也把铁皮罐里的硬币倒在桌上,最后数出来的钱,换成人民币刚好4万。
当地市民
国际媒体很快注意到这笔“不起眼”的捐款。
当时西方媒体在报道时调侃道,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国家,捐出的钱还不够买一顶救灾帐篷。
但他们不懂,对莫桑比克人来说,这4万意味着什么。
当时全国3300万人口,人均捐出0.012元,相当于每个家庭从牙缝里抠出了一口玉米糊糊。
那天,很多中国人第一次在地图上找到这个拗口的名字,知道在遥远的非洲,有个和我们一样受过苦的兄弟,灾难时递来了手。
这份情,咱们记了很久。
莫桑比克人
半个世纪的交情:从“并肩抗殖民”到“手把手教种田”
这份在危难中挺身而出的善意,并非偶然,而是两个国家半个多世纪情谊的延续。
1505年,葡萄牙船队闯入莫桑比克海岸线,用枪炮将这片土地变成殖民地。
接下来的470年里,殖民者掠夺钽矿、强占良田,把当地人变成种植园的奴隶。
1962年,莫桑比克解放阵线成立,打响独立战争,一打就是13年。
莫桑比克
彼时的中国,刚走出战乱,却悄悄给前线送去过枪支、药品,还有“持久战”的战术手册。
因为我们太懂,被殖民的苦是什么滋味。
莫桑比克人把这份好刻在心里。
1983年,中国遭遇洪涝,莫桑比克刚打完内战,粮食短缺,却还是运来了玉米。
莫桑比克
当时的有人回忆道,麻袋上还留着弹孔,那是他们从难民营里匀出来的。
所以2008年汶川地震,当官员们在总统府凑钱时,有人说,当年中国帮我们的时候,比我们现在还难。
善意从来不是单向的,它像一条河,在两个国家之间流了半个世纪,终于在汶川的废墟上,汇成了动人的浪。
报道
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年,一群中国人带着图纸出现在马普托的荒地上。
当地人起初以为是来建仓库的,直到两年后,一座4.2万个座位的体育场拔地而起。
草坪像刚剪过的绿绒毯,灯光亮得能照见远处的椰子树,这是莫桑比克第一个世界级场馆。
但这只是开始。
2012年,马普托河上架起了卡腾贝大桥,4.4公里的桥身像一条钢铁巨龙,把南岸的卡腾贝和北岸的主城区连了起来。
卡腾贝大桥
在此之前,人们靠渡船过河,遇上风浪就得等一天,运香蕉的卡车常常烂在码头。
中国的帮助,从来不只给“鱼”,更教“渔”,在加扎省的万宝农业园,中国专家蹲在田里,手把手教农民用插秧机。
如今,这个2万公顷的农业园,让莫桑比克从缺粮国变成了粮食出口国。
这些变化,像种子落在莫桑比克的土地上,慢慢发了芽。
而真正让它长成参天大树的,是2024年那份零关税清单。
莫桑比克
2024年12月1日,莫桑比克的龙虾第一次不用交一分钱税,就摆进了中国超市。
消息传来,马普托的渔民们放起了鞭炮,以前龙虾出口欧洲要交30%的税,利润薄得像纸,现在直接运到中国,价格涨了一倍。
这背后,是中国给的“特权”,100%税目输华产品零关税。
而与之相对的,是来自莫桑比克守了半辈子的“聚宝盆”。
莫桑比克
世界第13的天然气储量、全球第一的钽矿、2600公里海岸线上的沙丁鱼和龙虾。
只是过去,他们守着宝山却不会挖,天然气埋在深海,没技术开采,龙虾捞上来,没冷链运出去。
中国企业来了之后,一切变了。
在德尔加杜角省的气田,中国工程师带着当地工人钻进海底1200米,把天然气抽上来,装进LNG船运到上海。
在楠普拉省的渔港,中国援建的冷链仓库里,沙丁鱼被迅速冷冻,48小时后就出现在浙江的罐头厂里。
中莫
2024年,莫桑比克对中国出口额飙到18.3亿美元,比2008年翻了100倍。
非洲国家都羡慕疯了。
2023年3月,莫桑比克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15万人无家可归。
中国华人社团连夜筹集了50吨米面、6000升食用油,用卡车送到灾区。
善意从来不是一次性的付出,而是循环生长的树。
16年前,莫桑比克用4万种下种子,16年后,这棵树已经枝繁叶茂,体育场里响起欢呼声,大桥上跑着自行车,稻田里结满稻穗,医院里传来新生儿的哭声。
信源:光明网 2024年9月5日关于“中非民心相通:“凝结的是友谊,带来的是希望””的报道
信源截图
16年过去,4万元人民币的购买力或许早已缩水,但它承载的善意,却在两个国家之间长成了森林。
如今,莫桑比克不再是世界最穷国家的标签,而是中莫友谊的代名词。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