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伟
标普500在2月中旬触顶后,先后经历3月上旬(DeepSeek冲击)和4月上旬(关税冲击)两波大跌。此后,美股开启修复进程,在贸易缓和、降息预期、经济韧性等利多催化下,于本周再创历史新高。历史经验看,历次新高后,美股短期下跌概率并不会增加,但季节性、经济、盈利估值等维度看,8月前后仍不排除回撤,届时或提供更好的上车窗口。
一、美股创阶段性创下新高后,短期调整风险是否大幅增加?并不是,甚至恰恰相反
历史经验显示:新高后,美股的上涨空间确实被压制,但下跌风险影响不大,大跌概率反倒下降。
(1)新高后1-3个月,上涨空间和大涨概率,均较其余时期明显下降,尤其在1个月内。
(2)新高后1-3个月,下跌幅度较其余时期差异不大,但大跌5%以上的概率更低,开始出现5%以上回撤的时点也更晚。
(3)大跌20%以上+再创新高后,平均意义上,更可能出现短期休整,但实际案例的方差较大,继续大涨和大跌的情况均存在。
(4)历次新高时,并不一定对应衍生品多头仓位在极端高水平,甚至多次在阶段性底部,目前净多头再次处于较低水平。
整体看,并不用单纯因为新高,就对美股短期的走势产生较大担忧,美股长期向上的趋势下,新高已经逐步常态化;因此,美股后续短期风险的判断,更建议从其他角度进行。
二、8月前后,美股有一定的季节性下跌规律,暑期有中报盈利、经济走弱、财政货币等众多不确定因素,仍需要重点关注
历史规律看,美股在Q3容易出现调整,2022-2024年,通胀提速、美债供给风波、日元套息逆转、就业走弱等事件均在8月前后造成美股大跌。今年暑期可能对美股产生威胁的催化剂包括:
(1)经济数据走弱背景下,盈利预期仍然承压,前瞻估值距离年初高点仅剩1.9%。
(2)近期市场对财政债务问题免疫,联储降息预期极为乐观,三季度一旦出现赤字上升、通胀走高等情况,市场叙事逻辑很可能随时逆转。
(3)海外市场的潜在波动,类似英国养老金、日元套息逆转、美元贬值等。
三、总结:N型走势,短期性价比有限,Q3不排除调整,届时或是更合适的介入机会
(1)创新高≠短期下跌风险急剧增加,且衍生品多头仓位偏低、暂时无明确利空,美股动能在1个月内或部分延续,但综合历史经验和前瞻估值,后续空间或在2%左右,加仓性价比不算高。
(2)美股盈利下修或是下半年的主要矛盾,在容易季节性下跌的8月前后,恰逢关税负面影响显现、减税催化赤字、财报季等,市场情绪或更敏感,不排除重演暑期下跌剧情。
(3)等待暑期不确定性落地后,盈利预期从2025逐步向2026切换+Q3潜在下跌的窗口,将是重新介入美股的合适时点。
标普500在2月中旬触及6144点的高位后,先后经历3月上旬(DeepSeek冲击)和4月上旬(关税冲击)两波下跌,最低跌破5000点。此后,美股开启修复进程,在贸易缓和、降息预期、经济韧性等利多催化下,标普500本周收于6173点,再创历史新高。
如何看待后续美股的走势?短期是否需要关注潜在的风险?
从历史经验看,美股历次创新高后,短期下跌的概率并不会大幅增加。从季节性、经济、盈利、估值等维度看,短期可以逐步兑现盈利,8月前后仍有可能出现阶段性回撤,届时或提供更好的上车窗口(盈利切换+低点位)。
一、美股创阶段性创下新高后,短期调整风险是否大幅增加?并不是,甚至恰恰相反
一个朴素的想法是,美股在历史新高后,短期动能或有走弱,因此回调的压力或增加。但是,历史经验显示并非如此:美股的上涨空间确实被压制,但下跌风险影响不大,大跌概率反倒下降。
我们考察2010至今标普500指数阶段性首次创下历史新高后的相关走势(时间维度拉长、或不同的新高界定方法,并不影响结论,接近100个样本点)。结果如下图所示:
(1)新高后,短期的上涨空间和大涨概率均明显下降,尤其是一个月内
历次新高后,美股在1-3个月的平均最大涨幅分别为2%和4.6%,较整体样本分别低0.7%和1.2%,考虑到标准差仅为1.4%和2.8%,这一差距已经不算小。
类似的,由于美股波动较大,我们以5%作为大涨/大跌的临界值,发现新高后1-3个月大涨机会的概率分别为4%和45%,也明显低于总体样本的18%和58%,尤其是1个月维度上,双方差距极大。
(2)新高后,短期下跌风险恶化不明显,大跌的概率甚至变小,或与市场情绪支撑有关
尽管上涨动能在新高后受到抑制,但下跌的倾向并没有增加,新高事件,似乎增加的更多的是市场对于美股稳健的乐观情绪,而非短期下跌的悲观情绪。
数据方面,历次新高后:
第一,后续1-3个月的平均最大跌幅与总体样本的差异较小;
第二,大跌5%的概率甚至低于总体样本;
第三,考虑出现5%以上回撤的时点间隔,总体样本为24天,而新高后平均为31天,出现大跌的时点平均意义上反而更晚一些。
(3)历次新高时,并不一定对应衍生品多头仓位在极端高水平,甚至多次在阶段性底部,目前净多头再次处于较低水平
另一个对新高的担忧来自衍生品市场的仓位,如果新高对应机构做多情绪的一致性,后续增量空间则受限,而负反馈更容易放大。
但从美股期货和期权的非商业净多头来看,美股新高并非对应仓位的阶段性高点,有很多案例中,机构仓位反而处于底部,后续很快加仓。这意味着短期做多仓位仍可能向上累积,对市场未必是利空。
本轮高点同样有类似情况,机构多头仓位处于近一年底部,近期上涨未必是机构主导。
(4)大跌20%再创新高后,平均意义上可能出现短期休整,但实际案例的方差较大,短期继续大涨和大跌的情况均有呈现
此外,本次新高还有一个背景是,此前标普回撤的幅度较大,接近20%,历史上超过20%的回撤情况并不多见,1990年至今仅8次。
此前7次从深坑中走出后,美股在短期的走势在平均意义上相对平缓,1个月内涨幅不明显,有休整的迹象。但是,几次案例之间的方差较大,2020年和2024年两次在新高后继续快速上冲,一个月内涨幅达到4-6%;但1998年、2007年、2019年则出现较大下跌。
整体看,并不用单纯因为新高,就对美股短期的走势产生较大担忧,美股长期向上的趋势下,新高已经逐步常态化;因此,美股后续短期风险的判断,更建议从其他角度进行。
二、8月前后,美股有一定的季节性下跌规律,暑期有中报盈利、经济走弱、财政货币等众多不确定因素,仍需要重点关注
历史规律看,美股在Q3容易出现调整,2022-2024年,通胀提速、美债供给风波、日元套息逆转、就业走弱等事件均在8月前后造成美股大跌。
数据显示,美股在每年的春季和夏季是休整期,二季度和年末更容易向上突破,这一季节性与年报中报季等因素或有关。此外,历史走势看,8月下跌前,美股有明显的向上突破情况,前期快速上涨可能也是造成季节性下跌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这一季节性体现的尤为明显:2022年暑期,美国通胀加速上行,联储加息同步加码,标普从4300跌至3600;2023年暑期,财政部意外上调长债供给,标普从4600跌至4100;2024年,日元突然升值,套息交易逆转,亚太股市巨震,同时美国失业率和非农大幅恶化,标普从5700跌至5200。
眼下来看,7-8月可能对美股产生威胁的催化剂包括:
(1)经济数据走弱背景下,盈利预期仍然承压,前瞻估值距离年初高点仅剩1.9%
标普500最新前瞻估值已经突破22倍,再度回到疫情后的高位区间。美股的估值判断存在难度,近几年整体明显中枢上移,当下估值是否存在显著的压力无法下明确结论。但短期来看,目前经济基本面环境较疫情后和今年初,有更加明显不利的地方:
一方面,当前即使估值风险不大、甚至能回到年初高点,短期拉估值对指数的贡献幅度也在2%以内。
另一方面,关税冲击后,短期数据目前呈现走弱态势,目前的前瞻盈利是否整体偏乐观、下半年有无下调的风险,仍存在争议,需要关注中报结果。4月以来,市场盈利一致预期仅下调3%左右,相当克制,实际上,我们认为全年盈利下调幅度超过5%的概率不低。因此,假设估值不调整,指数能获得的盈利推动也面临不确定性,甚至有负向拖累。
(2)近期市场对财政债务问题免疫,联储降息预期极为乐观,三季度一旦出现赤字上升、通胀走高等情况,市场叙事逻辑很可能随时逆转
减税法案在参议院进入表决阶段,赤字规模大概率较参议院版本进一步上升。此外,截至5月的本财年赤字仍高于去年约1.4万亿美元,全年最终或高于去年500-1000亿美元。财政状况在短期和中期来看,仍处在边际恶化的态势中,但市场近期对此基本没有定价。我们不认为下半年关于财政不可持续的长期逻辑会是主线,但阶段性造成扰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尤其债务上限解决后的美债供给增加阶段。
货币政策的预期也变得非常乐观,多位理事鸽派发言+通胀数据持续低于预期,年底降息预期升至3次,推动美股美债双牛。但过去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宽松预期的切换非常迅速,一旦某个月CPI上升,很可能形成短期压制。
(3)海外市场的潜在波动
全球市场的波动依然较大,类似英国养老金风波、日元套息逆转等事件一旦出现,不排除成为诱发美股调整的导火索。
三、总结:短期性价比或有限,Q3不排除调整,届时或是更合适的介入机会
综合上述分析,下半年美股N型走势的概率较高:
(1)创新高后,不意味着短期下跌风险急剧增加,且衍生品多头仓位不高、暂时没有明确利空,美股动能或在1个月内有所延续,但综合历史规律和前瞻估值,短期上涨空间或在2%附近,此时加仓的性价比不算太高,逢高兑现部分收益或更合适。
(2)关税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美股盈利下修或是下半年限制上涨的主要矛盾,在容易季节性下跌的8月前后,正好面临减税催化赤字、财报季、重要数据公布,市场情绪的敏感性上升,不排除重演过去几年暑期下跌的剧情。
(3)盈利预期从2025逐步向2026切换+Q3潜在下跌的窗口,将是重新介入美股的合适时点。随着时间向下半年推进,关税后对盈利冲击可能更大的季度逐步甩至前瞻预期的身后,对2026年盈利的定价权重将进一步增加,有希望从盈利端对美股带来5-10%的上涨空间。对于暂无仓位的投资者,等待暑期的不确定性落地后,再介入,或是更稳妥的策略。
美国通胀上行超预期,美国经济增长超预期,导致美联储货币政策继续收紧,美元大幅升值,美债利率上行,美股继续下跌,商业银行破产危机,以及新兴市场出现货币和债务危机。美国经济衰退超预期,导致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联储被迫转向宽松。欧洲能源危机超预期,欧元区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全球市场陷入动荡,外需萎缩,政策面临两难。全球地缘风险加剧,中美关系恶化超预期,大宗商品、运输出现不可控因素,逆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供应链持续被破坏,相关资源争夺恶化。
钱伟:海外经济与大类资产首席分析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覆盖海外宏观策略、大类资产、全球流动性、进出口、汇率等。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美股:高处真的不胜寒?历次新高后,美股短期下跌概率并未额外增加》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6月29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钱伟 SAC 编号:S1440521110002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重要提示:
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微信号:中信建投证券研究)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订阅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订阅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更新时间:2025-07-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