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春,长安朱雀大街的科举放榜墙前,挤满了翘首以盼的考生。红榜刚贴上,人群中就炸开了锅 ——“你看!崔家又中了三个!”“崔颢、崔国辅、崔宗之,全是博陵崔氏的人!”
此时,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缓缓驶过,车帘掀开一角,端坐的中年男子正是博陵崔氏子弟、时任礼部侍郎的崔翘。他看着榜墙上自家姓氏的名字,嘴角藏不住笑意 —— 这不是偶然,从魏晋到隋唐,博陵崔氏就像一棵常青树,扎根在中原大地,连皇帝都要让三分。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写得明白:“崔氏定著十房,其一曰博陵安平房,最为显盛。” 作为 “五姓七望”(崔、卢、李、郑、王五大姓,博陵崔、清河崔、范阳卢等七支望族)的核心,博陵崔氏从先秦到五代,兴盛近千年,出了 16 位宰相、200 多位高官,连 “人面桃花” 的崔护、写出 “黄鹤一去不复返” 的崔颢,都是这个家族的子弟。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世家大族到底凭啥能 “牛” 这么久。

博陵崔氏的根,要扎到 2200 多年前的秦朝。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给功臣崔意如封了块地 —— 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崔意如的两个儿子,一个留在安平,一个去了清河,这就有了后来的 “博陵崔氏” 和 “清河崔氏”,俩兄弟家族后来都成了 “五姓七望” 的顶流。
不过博陵崔氏真正 “冒头”,是在两汉。当时崔家出了个叫崔烈的大人物,《后汉书・崔骃列传》记载,崔烈 “有重名于北州”,靠学问和品德当上了司徒(相当于宰相)。更厉害的是,崔家还特别重视教育,祖孙几代都研究《诗经》《左传》,成了当时的 “经学世家”—— 在那个 “学而优则仕” 的年代,有学问就有官场入场券,崔家就此攒下了 “第一桶金”。
东汉末年天下乱,很多世家都倒了,但博陵崔氏却稳得住。为啥?因为他们不瞎站队。袁绍、曹操都想拉拢崔家,崔家却 “两边不得罪”,只专心管自家的田地和子弟教育。直到曹操统一北方,崔家才顺势投靠,崔琰、崔林两兄弟还成了曹魏的重臣,《三国志・魏书》里说崔林 “为政清简,百姓称之”,博陵崔氏的地位又稳了一层。
到了魏晋南北朝,博陵崔氏彻底成了 “门阀天花板”。那时候选官靠 “九品中正制”,看家世不看本事,崔家作为 “上品无寒门” 的代表,当官就像 “继承家业” 一样简单。
最牛的要数北魏时期的崔浩。《魏书・崔浩传》记载,崔浩官至司徒,深受太武帝信任,“朝廷礼仪、军国书诏,皆出其手”。太武帝还让崔浩主持编修国史,甚至允许他 “出入禁中,参与机密”。那时候的博陵崔氏,不仅有权,还有文化话语权 —— 崔浩整理的《国书》,成了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资料;崔家的子弟,要么当地方大官,要么在朝廷做文官,连鲜卑贵族都要巴结。
不过崔浩也栽过跟头。因为编修国史时,他如实记载了北魏皇室的 “黑历史”,还把国史刻在石头上公开展示,得罪了鲜卑贵族。太武帝震怒,不仅杀了崔浩,还株连了崔家近支。这事儿让博陵崔氏元气大伤,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 崔家远支很快又在东魏、北齐崛起,比如崔暹在北齐当尚书右仆射,照样权倾朝野。
更厉害的是,博陵崔氏还靠 “联姻” 巩固地位。北齐文宣帝的皇后是崔家女,北周明帝的妃子也是崔家女,到了南朝,梁武帝的儿子娶的还是崔家姑娘。用《颜氏家训》里的话说:“崔、卢、李、郑,天下四姓,衣冠士族,莫不争与之婚。” 能和崔家联姻,在当时比当大官还风光。

隋朝统一后,隋文帝搞了科举制,想打破门阀垄断官场的局面。很多世家慌了,但博陵崔氏却淡定 —— 他们早就开始让子弟读书考科举,没等朝廷选拔,自己先卷起来了。
到了唐代,博陵崔氏迎来 “第二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统计,整个唐代,博陵崔氏出了 16 位宰相,比其他任何世家都多。比如武则天时期的崔玄暐,《旧唐书・崔玄暐传》记载,他靠科举入仕,后来参与 “神龙政变”,帮李显复位,被封为博陵郡王;还有唐玄宗时期的崔圆,安史之乱时,他提前在蜀地备好粮草,迎接唐玄宗,事后被拜为宰相。
崔家子弟不仅会当官,还会写诗。咱们课本里学过的崔颢,就是博陵崔氏的人,他写的《黄鹤楼》,连李白都佩服,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还有 “人面桃花” 的崔护,也是崔家子弟,他的《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至今还是千古名句。
更绝的是,博陵崔氏还能 “左右皇室婚姻”。唐太宗时期,想让公主娶崔家子弟,结果崔家还挑挑拣拣 ——《旧唐书・高士廉传》记载,唐太宗让高士廉编《氏族志》,想把皇室李氏排第一,结果崔家还是被民间排在第一,唐太宗没辙,只能默认。直到晚唐,唐宣宗还说:“我家公主,尚不及崔、卢人家的女儿金贵。”
博陵崔氏能兴盛千年,不是靠运气,而是靠 “耕读传家” 的家风。从两汉开始,崔家就定下规矩:“子弟必须读书,女子必须知礼”。
崔家的 “读书” 不是死读书,而是 “学以致用”。比如东汉的崔寔,写了本《四民月令》,教老百姓什么时候种地、什么时候养蚕,成了当时的 “农业百科全书”;北魏的崔浩,不仅懂经学,还懂天文、兵法,太武帝打仗都要问他;唐代的崔玄暐,当官时 “清廉自守”,家里连多余的钱财都没有,《旧唐书》说他 “去世时,家无余财,唯书数千卷”。
崔家的 “知礼” 也不是摆样子。比如崔家女子出嫁前,要学《女诫》《内则》,婚后要孝顺公婆、相夫教子。唐代诗人元稹的妻子崔双文(原型),就是博陵崔氏女,她 “知书达理,温柔贤淑”,成了元稹笔下的 “女神”;还有晚唐的崔氏女,嫁给诗人杜牧后,不仅操持家务,还帮杜牧整理诗稿,杜牧在诗里夸她 “崔家有女颜如玉,能诗善画贤且淑”。
这种家风,让博陵崔氏在乱世中也能保命。比如安史之乱时,很多世家子弟因为骄奢淫逸被杀,而崔家子弟因为 “低调、懂礼”,要么跟着唐玄宗去了蜀地,要么隐居乡下,躲过了战乱;五代十国时,朱温杀了很多门阀子弟,却唯独没动博陵崔氏,因为崔家子弟早就弃官务农,没卷入政治斗争。

五代十国后,赵匡胤建立宋朝,彻底废除了门阀制度,“五姓七望” 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博陵崔氏也慢慢从 “政治世家” 变成了 “文化世家”。
宋代的崔家子弟,不再追求当大官,而是专心做学问。比如崔敦礼,写了本《刍言》,研究儒家经典;崔与之,不仅是诗人,还是抗金名将,他在四川抗金时,老百姓都说 “崔公在,蜀地安”。《宋史・崔与之传》记载,他去世后,蜀地百姓为他建了 “崔公祠”,至今还在。
到了明清,博陵崔氏虽然不如以前风光,但依然人才辈出。明代的崔铣,是著名的理学家,写了《洹词》,被黄宗羲评为 “明代理学大家”;清代的崔述,研究上古历史,写了《考信录》,成了近代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现在,河北安平、河南洛阳等地,还有很多博陵崔氏的后裔。他们虽然不再是 “世家大族”,但 “耕读传家” 的家风还在 —— 很多崔家后人都重视教育,出了不少教授、医生、工程师。就像安平崔氏宗祠里的对联写的:“千年世家,靠耕读传家;百代书香,凭勤俭立业。”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