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吃外卖,商家倒贴钱。”
当美团、淘宝闪购和京东三大平台日订单量突破2.5亿单的捷报频传时,上千万商家已沦为外卖巨头的'血包'和'子弹',这不是商业竞争,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掠夺。
这场看似让消费者薅尽羊毛的外卖狂欢,实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零和游戏,而最大的输家,恰恰是那些被裹挟进价格战漩涡、被迫将堂食店铺变成外卖代工厂的中小餐饮企业。
2025年7月的周末,中国外卖市场创下了单日2.5亿订单的历史纪录,是年初日均1亿单的2.5倍:美团以1.5亿单领跑,淘宝闪购8000万单紧随其后,新入局的京东也斩获1000多万单。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三方平台争夺市场份额的商业竞争,但揭开华丽数据的面纱,真相令人不寒而栗,因为每10元补贴中,平台只承担3元,商家却被强制摊派7元。
一家连锁汉堡店老板透露,标榜平台补贴8元的19.9元套餐,实际商家要承担6.5元,平台仅出1.5元,这种畸形的补贴机制,让餐饮企业陷入不参与则无流量,参与则破价亏损的死亡循环当中。
0元购、满18减18等极端补贴行为已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形成商家牺牲长期生存空间、消费者获得掺水品质、骑手透支健康体力的三输局面。
陕西一家烤肉拌饭店的遭遇极具代表性:日销700单、营业额2.8万元的辉煌战绩背后,净利润仅500元,甚至不足平时的三分之一。
这场补贴大战最残酷的真相在于,它根本不是平台之间的互掐,而是三家联手对餐饮市场的合围:
京东针对35岁以上用户发放的咖啡优惠券,美团攻克的40-55岁外卖新用户(同比增长120%),都是在将原本属于堂食的客群强行转化为外卖依赖者。
当消费者习惯3元喝奶茶、8元吃快餐,实体店要么加入外卖战场被抽成至死,要么直接倒闭:当有底线、有品质的餐厅都倒闭了,顾客还能吃到安全的饭菜吗?
外卖大战最深刻的伤害,在于它彻底重构了餐饮业的本质,传统餐厅曾是集烹饪、服务、社交于一体的烟火厨房,如今却被迫降格为外卖平台的代工车间。
西安一家书亦烧仙草门店单日600-700订单导致原料断供,不得不向其他店借调乌龙茶,济南世茂广场的沪上阿姨店,4名店员日制3000杯饮品,工作至凌晨成为常态。
更荒诞的是,在订单洪流冲击下,部分骑手甚至直接进入后厨参与制作水饺、奶茶,模糊了餐饮服务与物流配送的界限,这种异化带来的恶果正在显现。
一方面爆单导致的产品质量下滑已成普遍现象,许多品牌因无法承受订单压力,不得不暂停线上接单或挂出谨慎下单提示,另一方面,价格锚定效应正在摧毁餐饮业苦心经营多年的价值体系。
消费者开始认为9.9元的咖啡才是合理价格、超过10元的奶茶都是宰客,这种认知一旦固化,将导致整个行业陷入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
餐饮业的沉沦还体现在人才流失与技能退化上,传统厨师的角色被简化为标准化操作工,服务艺术被压缩成打包效率,调查显示许多厨师因不堪高强度、低创造力的工作环境而转行,部分甚至加入骑手大军。
更加讽刺的是,据美团研究院数据,745万骑手中仅11%能全年工作260天以上,绝大多数处于用健康换明天的临时状态,这场人才迁徙不是产业升级,而是技能贬值的社会悲剧。
外卖大战的本质是一场资本主导的数据军备竞赛,摩根大通分析显示,阿里巴巴、京东和美团仅2025年6月一个季度就烧钱250亿元,预计未来12个月阿里外卖将亏损410亿元,京东260亿元,美团EBIT下降250亿元。
这种疯狂投入的逻辑在于争夺即时零售的入场券,到2030年预计4万亿规模的即时零售市场中,56%将来自食品饮料等传统电商品类,这对没有电商基因的美团而言,这是生死攸关的转型,而对阿里和京东来说,则是防御性布局。
在这场冷血的资本游戏中,商家被简化为算法中的一个变量,平台通过不参与就降权的流量控制,迫使商家接受不合理的补贴分摊,通过爆单熔断等机制转嫁运营风险;更通过大数据杀熟,对不同商家实施差别化抽成。
资本狂欢的代价由全社会承担,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研显示,外卖占比超过70%的餐厅,净利润率平均下降40%,当这些企业批量倒闭时,不仅意味着几千万餐饮人失业,更将导致城市商业生态的荒漠化。
当几亿人都足不出户吃外卖了,街市怎么可能繁荣?哪还有烟火气?餐饮业作为中国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之一,其衰退将引发远超行业本身的社会震荡。
外卖大战暴露的深层问题,是数字经济时代商业伦理的缺失,当平台以科技创新之名行流量劫持之实,当算法优化变成对商家利润的精准榨取,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技术进步的真谛。
摩根大通的警示发人深省:如果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只有预期4万亿的一半,当前的投资强度就是过于激进,而当资本狂欢退潮后,留下的可能是一个千疮百孔的餐饮生态。
解铃还须系铃人,平台需要认识到,真正的商业智慧不是数据霸权,而是生态共建,降低佣金抽成、取消强制补贴、建立公平流量分配机制,这些措施短期内可能影响财报数字,但长期看是避免竭泽而渔的理性选择。
站在更广阔的视角,这场外卖大战是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碰撞的缩影,它提出了一个时代命题:当互联网平台成为基础设施,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创新与保护、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
答案或许藏在那句古老的商业格言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平台若继续视商家为血包、骑手为耗材、消费者为流量,终将遭到反噬,唯有回归商家、平台、消费者三方共赢的初心,才能避免将五万亿餐饮市场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大的受害者不是任何一个市场主体,而是市场经济本身的基本伦理,当商业竞争退化为资本蛮力的比拼,当创新异化为零和博弈的工具,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街边小店的烟火气,更是对商业文明的基本信念。
拯救餐饮业,就是拯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定义,那不仅仅是一份廉价的外卖,更是围坐一桌的欢声笑语,是厨师掌勺时的专注神情,是服务生微笑时眼角泛起的细纹,这些无法被算法量化的价值,才是真正值得守护的商业本质。对此您有什么观点和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留言和讨论。
参考资料:
商家回应在“外卖大战”中未获利:部分成本由商家承担,堂食生意下滑
九派新闻2025-07-15
外卖星期六“三缺一”:美团阿里大补帖,东哥突然不卷了?京东回应:好生意,不靠烧出来,更不靠刷出来,可持续,才是真增长
和讯网2025-07-15
更新时间:2025-07-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