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谈误国!

#秋日生活打卡季#

关于“口头爱国”这一话题,网络上最近吵得不亦乐乎。实事求是地说,我对这种争辩没有什么兴趣,但还是想和读者朋友们唠叨一句:

带有娱乐性质的“嘴炮”,“打一打”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只会“打嘴炮”,就很容易把自己“绕”进去,甚至可能出现无法挽回的后果。

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张雪峰

【1】

进入13世纪以后,道学在南宋各阶层备受尊崇。很快,一大批昏庸无能、欺世盗名的士大夫们,逐渐掌握了国家权力。

这些人除了大肆鼓吹“正心”与“诚意”之外,对于革新弊政等事宜,根本拿不出什么建设性的建议和举措。

一些人就任地方官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当地“立书院”或“立先贤祠”,借以标榜自己的贤者身份。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工作纯粹就是为了钓取声名,便于为后续的升迁打好舆论基础而已。须知,无论是“立书院”还是“立先贤祠”,都无法改善地方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除此之外,一些人还将管理财政税收的举措视为搜刮民财,将镇守边疆的武将视为粗鲁无才之人,将读书写文章视为玩物丧志,将那些专心政务的官员们视为庸吏。

南宋的道学先生

更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昏庸无能的士大夫们借着“复兴道学”的东风,打着“捍卫道学”的旗帜,喊着“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为前圣继绝学”为口号,组成了一个又一个小团伙。

他们大肆拉帮结派,排除异己。一旦有人对他们稍有讥议,便被斥为“小人”。不客气地说,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早已与 “大义”背道而驰。

对此,知建昌军王梦得,在咸淳四年(1268)的奏疏中痛心疾首地表示:

如今天下的弊病,恰恰在于文采虚饰过盛而质朴实在的风气衰微。

轻薄欺诈、虚伪作伪的手段越来越精巧,粉饰涂抹的功夫日益周密而精熟。朝廷发号施令,文辞固然可以诵读传述,但到了执行层面却潦草疏漏,各级官员互相欺瞒蒙蔽。

朱熹故里

最严重的是,士大夫们的心术已经日益败坏,他们只会拾取先儒的一些零碎言论,作为自己兜售学问的资本,借此博取声誉,窃取高官厚禄。

若要求他们拿出实在的政绩,则平日毫无准备,事到临头便颠倒错乱、漏洞百出。依靠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拯救危局、治理乱世呢?

【2】

咸淳九年(1273)二月,被围困了长达六年之久的襄阳被元军攻克。城破之后,元军沿汉水南下,迅速突破了长江防线。

次年七月,长期沉迷酒色的度宗赵禥死于临安宫内的福宁殿。不久,他的次子、时年只有四岁的赵㬎即皇帝位,改元德祐,史称恭帝。

一个婴儿当然无法亲理国政,因此朝政一直由太皇太后谢道清来主持。十二月,元军攻克了襄阳下游三百公里处的鄂州,兵锋直抵都城临安。

细密画中的蒙古骑兵

面对来势汹汹的元军,临安城内的太学生们群情激奋,强烈要求丞相贾似道亲率大军出战迎敌。见“民意”不可违,贾似道只能硬着头皮在临安设立都督府,统筹抵抗元军的相关事宜。

德祐元年(1275)正月,元军主将刘整病逝。贾似道闻讯后大喜,于是上表出师,要求亲率大军与元军寻求决战。

十三万大军加上庞大的辎重部队,从临安等地出发,经运河等西进,耗时一个多月,终于悠哉悠哉地抵达太平州的鲁港。

二月二十一日,双方在鲁港上游六十公里处的丁家洲展开了终极较量。

面对摩拳擦掌的元军,人数占优的南宋军队没有展现出任何优势,几乎全军覆没。面对兵败如山的惨淡局面,早已吓得屁滚尿流的贾似道一口气逃到了扬州,十三万大军全线崩溃。

忽必烈灭南宋战图

得胜后的元军一路所向披靡,不久便直逼临安城下。

面对如狼似虎的敌人,早已被吓破了胆的朝中大臣们,完全不知道接下来到底是战是和,“只闻侍从某人遁,卿监郎曹某人遁”,很多人选择直接开溜。

二月末,左丞相王㷍(lun)求罢不允,径自回乡;三月间,临安知府曾渊子,浙东提举王霖龙,参政文及翁、倪普,台谏潘文卿、季可、陈过、徐卿孙,侍从以下陈坚、何梦桂、曾阶颜等数十人统统选择一走了之。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脚底抹油的官员当中,有不少人曾是热情洋溢的“主战派”。

就拿台谏徐卿孙来说,不仅强烈反对朝廷与元军议和,还极力反对南宋迁都。但讽刺的是,面对元军大兵压境以及众大臣四散奔逃的滑稽场面,原本还有点内疚的他,也架不住周边人的一顿撺掇,最终跟着“大部队”溜之大吉了。

南宋临安皇城图

面对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场面,谢太后在诏书中一度愤怒地表示:

我朝三百多年来始终以礼对待士大夫们。现在国家遭遇危难之际,你们这些大臣居然没有一个人提能出一句救国之言。我究竟有什么对不起你们的地方?你们平日读圣贤之书,自我标榜的学问操守又到哪里去了?

后来,学者王义山特意做了一首小诗,使劲恶心了一下这些人:

阖朝奔逸荡无关,夜半潇潇风雨寒。

世乱争先寻活路,时贫输与做穷官。

平生自谓学无事,一死谅非君所难。

到此彷徨犹不忍,国亡哪敢计身安!

选择投降的南宋皇室成员

【3】

在众多跑路的士人当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进士方回。

方回,字万里,号虚谷,安徽徽州人。他的父亲当年南游时,病逝于广州。据南宋《癸辛杂识》所载,他的生母是广州的婢女,名字“回”与字“万里”都暗含了这段身世,后在父亲好友的帮助下回到家乡,由叔父抚养成人,

南宋景定三年(1262),时年三十五岁的方回通过“别头试”,终于考中了进士,还取得了廷试第一的好成绩。但不知为何,宰相贾似道就是看他不顺眼,将其从状元踢到了“乙科首”,仅授予了池阳提领茶盐所干官的“芝麻官”。

漫画中的贾似道形象

为了获得高位,方回特意写诗《梅花百咏》,极力巴结贾似道,终于得到了提拔。等到贾似道被弹劾时,他已经升任为安吉州通判,领有当地财政与监察两项大权。

见贾似道已经日落西山,方回干脆上奏“十可斩”奏疏,罗列了犯下的宠幸、欺诈、贪婪、淫乱、褊急、骄横、吝啬、专权、荒谬、残忍等十条该杀之罪,以此来掩盖自己过去阿谀的事实。

鉴于当时贾似道已死,所以当时的有识之士普遍鄙薄他的为人,比如有文人曾以“百诗已被梅花笑,十斩空余谏草存”一句来讥讽他的人格。

方回著《瀛奎律髓》

只不过,方回的这次“赌博”取得了全面成功,不久便升任严州知州。相传,他在任职期间搜刮当地富户金银数十万两,并全部据为己有。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虎视眈眈的元军,身为严州最高行政长官的方回,极力鼓吹“死守疆土”的言论,展现出了“与城市共存亡”的英雄气概。但是,当元军真的兵临城下时,他却突然不知所踪,以至于很多人以为他践行誓言,殉国牺牲了。

但没过多久,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情况出现了。这位仁兄不仅没有出城应敌,还主动跑到三十里外跪迎元军,然后戴着蒙古帽、穿着毡裘衣,耀武扬威地骑马返回城中,一脸得意。

不可避免地,他遭到了全城百姓的鄙夷和唾弃。

严州古城俯瞰

在投降元朝后,他被委任为建德路总管。但没过几年,方回就被罢官。不敢回乡的他,只能在杭州以卖文为生。

一位前同事在亲眼看见了年老体衰的他跪拜在一个歌姬面前,口称“小人”,并主动吃她的残羹剩饭后,以戏谑和嘲讽的语气,写了一道题为《方回十一可斩》的奏疏,罗列了他的“罪状”:

方回在严州任职期间,搜刮当地富户数十万两白银,专供自己挥霍。之后甚至明码标价卖官鬻爵;市井小人求诗序,给五钱银子就写,一定要钱到手才敷衍几句;市井之人见他写得潦草,不满意,要退钱时他几乎要动手打人,这是贪。

方回著《瀛奎律髓》内页

寓居杭州时,他与婢女大肆淫乐,以至于震落墙壁泥土,被邻居告到官府,这是淫;有人称赞他,他就目中无人,夸夸其谈,以前辈自居,这是骄;有人批评他,他就暴跳如雷,毫无涵养,这是褊。

在严州时,独断专行以招贿赂,不与他人商议,这是专;有同乡因丧事求助,他数日不理不睬,这是吝;与人交谈多是妄言荒诞,这是诈;上疏乞斩贾似道以沽名钓誉,等元军到来,外表假装抵抗,却出城投降,这是徼幸。

昔日受前朝高官厚禄,如今动不动就骂前朝,称“亡宋”,是可忍孰不可忍!尽管年已七十,不归乡养老,却抛弃妻儿,滞留杭州,买年轻小妾,歌酒自娱。

甚至拜谒张、朱二位元朝宣慰使以求保全,每天到市场买水果点心取悦婢女,见到卑贱的歌姬就跪着敬酒,不知人间羞耻为何物,这不是老荒谬吗?

方回著《瀛奎律髓》内页

面对王朝鼎革的历史大变局,绝大多数饱读诗书的南宋士大夫们并没有选择与对手决一死战,而是像方回一样毫无节操地望风而降。

对此,南宋遗民舒岳祥一度悲愤地表示,“咸淳无正史,德佑少完人”。

据史料记载,自端平二年(1235)蒙古攻宋至南宋灭亡(1276),在以身殉国的宋人当中,进士出身者合计71人,占21.65%。

虽然人数寥寥,但也算是给读书人挽回了一丁点面子。

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园林建筑

【4】

近代日本媒体人德富苏峰曾指出,中国的经典著述当中尽管有着“忧道不忧贫、杀身以成仁的文句”,但实际上“没有人去做”。

在他看来,这些文句“不过是胆小者用以明哲保身的金科玉律”。其结果就是:

这样的便宜主义除了造成理论与实际上的落差外,更造成中国人只会言论打高空、不切实际的现象。可以说,中国只是一个文字之国、言论之国,露骨一点就是言论打高空大国。

尽管上述观点存在着很强的“辱华”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喜好空谈”的弊病,确实让历史上的中国吃到了不少苦头。鉴于此,我们应该对此保持警惕,进而将之尽数克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历史   空谈   南宋   临安   奏疏   蒙古   道学   婢女   先贤   言论   襄阳   士大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