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在中美双方关税暂停最后的几个小时,特朗普几乎是踩点签字,同意将对华24%关税延长暂停90天。中方同步回应,也宣布延长暂停,并保留10%关税。更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在声明中提到,将“暂停或取消”部分非关税反制措施,这句话背后藏着深意。
根据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的公告,从8月12日起,中美双方将原本的24%额外关税继续暂停90天,同时各自保留10%的关税。这意味着,第一轮谈判中达成的关税延长协议,在到期后再延续了一个周期。
这次决定的“踩点”味道非常浓。要知道,特朗普之前多次公开表示要对中国加征“高到100%”的关税,但到了真要执行的关口,却选择了延后。这不仅让外界意外,也暴露了美方在执行压力下的顾虑。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日媒采访时罕见直言:中国是美国最大的经济对手,比冷战时期的苏联更难应对。这句话在外交辞令中已经算是“掏心窝子”了。
原因也不难理解。不同于当年的苏联,中国是全球制造业链条的核心环节,与美国经济深度绑定。贸然升级关税,不仅会对中国出口造成冲击,更会让美国自身的通胀、供应链成本立刻飙升。
这次中方的公告中有一句话很关键——将“暂停或取消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所谓非关税反制,包括去年对美部分商品的加征关税(如煤炭、LNG加15%,原油、大型机械、皮卡加10%),以及对部分稀土、两用物项的出口限制。这些措施的存在,相当于中国的“第二道防线”。
现在的表述是“暂停或取消”,意思很明确——手里的牌还在,根据谈判进度随时可以打出去。
这次延期不只是中美的事,也让其他国家看得目瞪口呆。印度、巴西这样的少数国家还在与美国进行关税对抗,但大部分国家已经选择接受美国的贸易壁垒。在这样的全球环境下,中美之间的硬抗显得格外突出。
而对于全球供应链来说,这次延期避免了一次可能引发原材料价格、航运费用全面上涨的冲击波。
特朗普的“踩点签字”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政治算计的体现。眼下,他的外交重心在即将与普京举行的会晤,希望尽快推动俄乌冲突降温。如果这个时候贸然在经贸上挑起对华新冲突,不仅会分散精力,还可能刺激中俄更紧密合作,削弱他在欧洲方向的筹码。
简单来说,这一拖,是为了不让自己在多个战场上腹背受敌。
中国的态度明显是“既不让步,也不冒进”。关税延长暂停,并不代表放松警惕,而是在维持谈判空间的同时,保留足够的反制手段。这种策略让中方在谈判桌上保持主动,一旦美方反悔,可以迅速反击。
尤其是在非关税措施上,中方的灵活性更大——稀土出口限制、能源加税、技术物项管控,这些都不是美国轻易可以承受的。
贝森特口中的“难搞”,其实是对中国综合实力的认可。冷战时期,美国面对苏联,更多是军备和意识形态的对抗。而现在,中国不仅是制造业大国,还是全球最大贸易国、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甚至在新能源、5G、AI等领域具备强竞争力。
换句话说,想用关税“逼”中国让步,比当年逼迫苏联放弃军备竞争要困难得多。
这次延期还暴露了一个现实——全球反贸易壁垒的声音越来越弱。大多数国家在面对美国的关税施压时选择妥协,只有极少数还在硬扛。这让中美的对抗更显孤立化,双方都要意识到,一旦失去外部舆论的广泛支持,长期僵持的成本会更高。
对中国来说,这提醒我们必须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比如进一步推动RCEP、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绑定,用多元市场来对冲单一市场风险。
从长远看,这次的90天延期更像是一次“缓兵之计”。特朗普有可能利用这段时间,争取在其他方向取得成果,再回头重新施压中国。而中国则会利用这段时间稳住出口、优化供应链布局,同时继续推动技术自主化。
最终,能否达成更长期的稳定,取决于双方能否在战略上找到可共存的空间,否则,关税问题迟早会卷土重来。
中美关税的再次延期,让这场原本可能在8月12日升级的对抗暂时停了下来。特朗普避免了在多条战线作战的压力,中国则稳住了节奏,并保留了反制的余地。未来90天,双方的博弈不会停止,只是从公开的加税对抗,转向更隐蔽、更复杂的角力。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