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西伯利亚那290亿吨铁矿一进场,全球铁矿市场直接变了天,昔日说一不二的澳大利亚铁矿,那把坐了几十年的“铁王座”,现在是真有点坐不稳了。
俄罗斯的铁矿储量本来就排世界第三,可过去三十年基本就是个“背景板”,苏联解体后,矿山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再加上西方的制裁和融资困难,这么好的资源就一直躺着没被好好利用。

转折点出在2022年,俄乌冲突让俄罗斯的资源出口不得不转向东方,而中国这边,之前一直被澳矿“卡脖子”,定价权全在别人手里,早就想找个靠谱的替代来源。
两边这么一凑,简直是一拍即合,本来以为俄矿只是简单补位,没想到动作这么快。

2023年到2025年,中俄边境的几个铁路口岸都扩了能,同江铁路桥更是直接打通了关键通道,万吨列车能直接开到中国钢厂。
这一下,俄矿运到中国的时间比澳矿短了20天,运费还低了不少,更关键的是俄矿的品质,平均品位能到55%,杂质少得很,挖出来差不多能直接进炉炼钢。

不像澳矿,还得额外花功夫烧结、选矿,对钢厂来说,这可不是小优势,吨钢成本一下就降了十几块,按中国现在的粗钢产量算,长期用下来,一年能省不少钱。
如此看来,这个沉睡的黑色巨人,算是被彻底唤醒了,俄矿对华出口的占比,两年时间从3%涨到了8%。

这个增速看着不算惊天动地,但背后的意义可不一般,它直接打破了澳矿在华的绝对优势。
俄矿这边势头正猛,澳矿那边就有点慌神了,过去二十年,澳大利亚和巴西联手,占了全球七成的海运铁矿市场。

普氏指数定价格,美元来结算,再加上长期协议,这套组合拳让澳矿稳坐钓鱼台,可现在这套玩法行不通了,中国成立了矿产资源集团,把全国钢企的进口权整合到一起,谈判腰杆硬了不少。
2025年4月,面对必和必拓的高价报价,直接就拒绝了,坚持按国内的人民币现货指数来谈,最后澳矿没辙,打破了40年的年度长协惯例,改成了三年框架加季度调价。

结算货币也变了天,中俄之间的铁矿贸易,越来越多用人民币结算,现在已经占到了四成多,连必和必拓都不得不跟着改,毕竟不改的话,可能连投标的资格都没有。
美元在铁矿贸易里的独家地位,就这么被撕开了个口子,运输通道也不再依赖澳矿的海运航线了,巴西专门给中国开了“铁矿专线”,年运力能到3.5亿吨。

再加上俄矿的陆路运输,澳矿那条传统航线的重要性,一下就降了不少,面对这局面,澳矿也想过自救,搞了个“绿色铁素”计划,可这个计划有点远水不解近渴。
力拓的试点项目年产能才350吨,成本还是传统高炉的三倍,要到2030年才能商业化。

中国钢厂现在更关心的是俄矿明年能不能多供点货,运费能不能再降点,谁会为了遥远的绿色概念,放弃眼前的成本优势呢?澳大利亚政府现在也挺为难。
铁矿出口占他们联邦财政收入的14%,其中85%都来自中国,要是跟着美国对华强硬,肯定会加速中国减少澳矿进口,可要是缓和关系,国内的政治压力又扛不住。

2025年他们下调了矿税预期,财政盈余目标也往后推了三年,这日子确实不好过,中国这边可没闲着,趁着这个机会,悄悄搭建起了“进口+自产+储备”的钢铁安全垫。
进口端搞“三三制”,澳矿、巴矿、俄矿各司其职,再加上其他国家的补充,不用再担心被某一个国家卡脖子,自产方面,国内的六大矿山陆续投产,自给率也在慢慢往上走。

国家还扩建了战略储备基地,万一价格波动,还能靠储备来平抑,毫无疑问,290亿吨俄矿的入局,不只是简单增加了一个铁矿来源。
它让全球铁矿市场的底层逻辑都变了,从过去的单极霸权,慢慢转向多极化,未来的悬念还有不少,俄矿能不能按时释放产能,人民币结算会不会受汇率波动影响,澳矿会不会打价格战。

但不管怎么说,澳矿的“铁王座”已经在慢慢熔化,以前是澳大利亚说了算,买什么、什么价、用什么货币都得听他们的,现在不一样了,中国钢厂有了更多选择,谁的性价比高就选谁。
这场铁矿格局的变革,不仅让中国钢铁行业更安全,也让全球资源贸易变得更公平,钢铁丝绸之路已经轰鸣启程,接下来的故事,只会更精彩。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