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没有荔枝
作者:陈胜
长安没有荔枝,荔枝是亚热带水果,长安并不出产。长安有石榴、柿子、瓜果桃李,北方常见,并不稀罕。当地不产荔枝,大唐皇帝和贵妃又想吃,怎么办?
味觉
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人可能会伪装口音,却藏不住口味。涪州(今重庆涪陵)荔枝,承载着蜀地女子对故乡的味觉依恋。恐怕她还爱吃辣。杨贵妃10岁以前在蜀地生活,蜀地产荔枝,吃个新鲜,地利之便也,儿时之念想也,无可厚非。鲜荔枝甜美,唇齿留香,当了贵妃的杨氏,对家乡荔枝记忆犹新。唐玄宗富有四海,又宠爱杨贵妃,为搏美人一笑,调动国家力量,必得想方设法实现。
能否在长安移栽荔枝,让贵妃就近吃个新鲜?不能。如同汉武帝不能在长安成功移植荔枝,太阳也不可能为明太祖“站下”。晏子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亦无他,自然之理也。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长安连扶荔宫都建了,终因气候水土差异,“无一生者”。虽连年补种,偶有存活,也“终无华实”(不开花结果)。恼羞成怒的汉武帝,诛杀守吏十余人,最终放弃移植计划,被视为“中国古代农业史上著名的失败案例。”同为温暖湿润的盛世,自然规律并不会对唐玄宗网开一面。所以,唐玄宗没有像汉武帝一样徒劳犯浑。既然不能移栽,那就只能着人千里运送了。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只图贵妃尝个鲜。
路线
涪陵是荔枝生长的北界,离长安不近,但尚不算远得离谱。岭南荔枝或许比涪陵荔枝更美味,但那不是杨贵妃小时候的味道。那是家乡的味道,难以复制的味道。
白居易《荔枝图序》第一句即明言:“荔枝生巴峡间”。北宋蔡襄《荔枝谱》记载:“妃子尤爱嗜(荔枝),涪州岁命驿致”。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贵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三天夸张了,七天已是极限。《天宝遗事》记载:“贵妃嗜荔枝,当时涪州致贡,以马递载驰,七日七夜至京。人马多毙于路,百姓苦之。”
历史上,沟通川陕的“荔枝道”,也是商贸要道,沿用至明清,并不是专运荔枝,绝非一无是处。北宋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提出“荔枝道”,长久以来被大部分学者接受。其从今重庆涪陵、垫江到四川达州、万源,再进入陕西镇巴、洋县、西乡,再与子午道相接,最终抵达西安,约2000里。
通过白居易《荔枝图序》,我们都知道,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为了保鲜,驿使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竹筒中,装笼上马,20里换人,60里换马,日夜兼程。在秦岭、巴山之间,走栈道,快马疾驰,常常人马坠落山崖。
贬谪惠州的北宋文豪苏东坡有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若真的要把荔枝从岭南运抵长安,以唐朝的交通和技术条件,绝难实现。马伯庸笔下的岭南运输鲜荔枝路线,是为增加文学作品戏剧冲突的主观需要而设。4000多里的山山水水,通过特制双层瓮保存、连枝砍下、冰块,每站换人换马的接力……十一日后,运到长安的荔枝,纵然没有变质,口感也必然极其一般。右相说:“岭南的荔枝,也就那么回事”。其实,最要紧的是,岭南荔枝可不是贵妃记忆中家乡的味道啊!
“不知道是谁在圣人面前提了一句,说岭南的荔枝比蜀地的好吃。”这个说辞很巧妙,把岭南和蜀地荔枝关联了起来。荒诞戏谑之下,一段故事才好展开……
生民
涪陵(岭南)荔枝,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或北宋的“花石纲”。孔子云:“苛政猛于虎。”张养浩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小小一颗荔枝,可能已经压上了盛世大唐的国运。蝴蝶效应也好,破窗效应也罢。历史的走向,常常会因为一些不经意的细节而改变。如同近900年后,大明裁撤驿站,一名驿卒失业,他叫——李自成!类似“荔枝贡”的事多了,又有各种矛盾叠加,安史之乱终于爆发,大唐由盛转衰。杨贵妃香消玉殒,大唐风光难在,生灵涂炭,哀鸿遍野。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经过杜牧绝句的渲染,荔枝几乎已成为唐玄宗、杨贵妃奢靡生活的象征,然而并不冤枉。其“以口福残民”,确为事实。
我们用现代思维解构历史,必须尊重唐代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普通百姓,尤其是涪州(或岭南)百姓,对荔枝保鲜试验或运送,不会狂热支持。道理很简单,皇家贡品,与尔等小民何干?实验成功,就意味着劳民伤财,层层加码盘剥,沿途树倒、逃驿、流离失所。即便是长安市民,也仅是有些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初看不相关,但安史叛军攻占长安,烧杀抢掠,长安居民也在劫难逃。
在那个没有汽车、公路、火车、飞机的年代,水果的保鲜与运输,是个世界性难题。进入工业文明以来,运输变得便捷,也更能为普罗大众服务。昔日“妃子笑”,才好化作“百姓甜”矣。
艺术
长安没有荔枝,有“送往长安的荔枝”和经过文学、影视艺术加工过的“长安的荔枝”。
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能透视社会与人生,能使读者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的见微知著之作,很见功底,短小精悍,令人新奇而震惊。“寻找历史的可能性”,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该作堪称优秀。
马伯庸的想象力极为丰富,但非天马行空。他说:“想象力就是沙漠里发现一整块十吨重黄金,该怎么办”。怎么把荔枝运到长安,是算法问题,组织管理问题,也是大唐面临的一个看似不大又可能会影响全局的——问题。李善德的运算格子和《长安十二时辰》徐宾的“大案牍术”类似,设计精妙。但历史、社会和人性,从来就不是一个数学问题。
“为了梦想中金碧辉煌的长安”(《大明宫词》)。李善德的家人,也是长安居民。李善德为事业忙碌,无怨无悔。为保家人,不遗余力。女儿那句“阿爷,我等你回家”,是他战胜艰难险阻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当须发皆白的他,带着最后一罐荔枝从妻女面前飞马而过时,身后飘洒一路的鲜红木棉花,是对家庭的承诺,是艰辛人心底坚守的浪漫和对生活的希望。
一家人,流放岭南,因祸得福,竟躲过了安史之乱。当一家三口坐在荔枝树下,惬意地一颗又一颗剥着鲜荔枝吃时,他们已然比皇帝夫妇幸福、幸运得多,快活似神仙了。
正如电影版《长安的荔枝》片尾曲《庙堂之外》中唱的:“有人前程一万丈,有人蚂蚁爬高墙。”“无人笑我不自量”。为李善德做了内心独白,为电影做了脚注,也留下了绕梁余音。
……
我当逐明月枕清风
一身坦荡如城门少年郎
我当工有所偿学有所用
无人欺我无依傍
我当敬来路敬高山
敬春日花开花落的街巷
我当敬那庙堂之外的月光
敬挑夫一碗茶汤赚一斗米小小的筐
爹爹在长安行商平了赋税还有盈账
节日里河灯有光舞姬个个腿脚有伤
小沙弥摇摇晃晃追得猫儿跃过红墙
……
我当赴那无名无状的月光
遥遥一抬手致万乡致盛唐
致我生如尘世无双风一扬
愿这世间王侯与稚儿皆可沐朝阳
我敬千军万马蹄下那朵花
我敬燕儿满口泥安的家
作者简介:
(陈胜近影)
陈胜,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化学者、大型纪录片《河南历史文化博览》解说嘉宾。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长于儿童文学、散文、诗歌、历史传记创作和隋唐史研究。著有新人文历史读物《大隋雄主杨坚》(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唐风烈烈》(郑州大学出版社),传统文化微读本《揭秘中国古代科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诗集《往年他岁》(郑州大学出版社)等。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