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北京小米总部楼下,雷军双手握拳、笑容拘谨地送别客人。镜头前的他,身形明显消瘦,西装略显空荡——这一画面迅速登上热搜。而比创始人状态更牵动市场的,是小米股价的“惊魂三连击”:配股抽血425亿、SU7碰撞燃烧致死、贸易摩擦升级,三记重拳让小米市值短短两周蒸发超1200亿港元,雷军身价缩水280亿元。
3月25日,小米一纸公告震动港股:以折价6.6%的“先旧后新”方式配售8亿股,筹资425亿港元。消息一出,当日股价暴跌6%,恒生科技指数被拖累下挫4%。市场哗然——这是小米上市7年来的第三次大规模融资,累计吸金近千亿港元却从未分红,股东不满情绪集中爆发:“一边炫耀千亿现金储备,一边疯狂‘抽水’,雷军把股市当提款机?”
但争议背后藏着雷军的战略野心。小米SU7上市首年交付20万辆,未交付订单仍有15万台,产能严重告急。亦庄二期工厂需200亿投入,智能驾驶研发年烧钱62亿,资金缺口迫在眉睫。雷军直言:“账上有钱时融资最轻松,缺钱时连谈判资格都没有。”这场配股,实则为电动车军备竞赛囤积弹药,但高位折价的操作,被解读为“主动为股价降温”。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撞击隔离带后爆燃,三名年轻女孩丧生。事故车辆电池供应商成谜——宁德时代紧急撇清关系,比亚迪子公司弗迪电池“查无此车”,而小米客服承认标准版电池随机混装,车主无权选择。
更致命的是智驾能力遭质疑。涉事车辆搭载的Xiaomi Pilot Pro纯视觉方案,被曝AEB响应速度仅剩2秒,业内直言“小米智驾未入第一梯队”。尽管雷军连夜承诺配合调查,但家属控诉“至今未获联系”,虚假道歉信风波更是雪上加霜。这场事故不仅让小米市值两天蒸发1200亿,更动摇了消费者对“性价比安全”的信任——20万辆交付量的光环,抵不过一次致命事故的阴影。
当小米深陷内忧时,外部环境悄然收紧。3月下旬,欧美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传闻甚嚣尘上,小米SU7 Ultra高达50万元的定价,本就面临出海合规成本激增的挑战。而雷军母校演讲中透露的“全球产能布局”,尚未落地便遭遇地缘政治寒流。内外夹击下,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小米股价较3月高点暴跌25%,万亿市值防线岌岌可危。
从武大校园拍摄新车宣传片,到凌晨秒回用户投诉,54岁的雷军仍保持着“劳模”节奏。但肉眼可见的消瘦,暴露出掌舵者的重压:一边要安抚投资者对“只融资不分红”的怒火,一边要化解公众对安全危机的信任坍塌,还要在贸易壁垒中寻找新增长极。
他的两难抉择已然显现——若继续豪赌造车,需持续输血且风险陡增;若收缩战线,则可能错失从手机厂商向科技巨头蜕变的最后窗口。而资本市场早已失去耐心:机构测算,小米造车业务估值已占集团总市值40%,但每卖一辆SU7净亏损3.1万元。
小米的困境,是中国科技企业狂飙后的缩影:过度依赖资本杠杆、核心技术护城河不足、全球化抗风险能力薄弱。当雷军说出“这只是开始”时,他或许在暗示更残酷的战役——不仅要修复一辆燃烧的SU7,更要重建一个帝国的安全底线。
更新时间:2025-04-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