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黄金山下鸿胪井遗迹前
遥想1300多年前
公元713的秋天
飞花落叶满长安
灞桥柳瘦渭水寒
鸿胪卿崔忻率领册封使节
浩浩荡荡出八百里秦川
经洛阳越中原奔泰安
于八仙过海的地方乘风破浪穿过黄渤海分界线
在辽东半岛的都里海口缓缓收帆
水陆并进舟马劳顿
风尘仆仆一路向前
到达辽东旧国“震国”的都城
举行隆重的册封大典
册封靺羯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自此渤海国历经了15代国王长达229年
这是民族融合的里程碑
国家统一谱新篇
鸿胪卿崔忻不辱使命
长途跋涉不畏艰险
拓土封疆功德圆满
公元713年崔忻出使辽东旧国“震国”的路线图
公元714年6月间
崔忻返京复命过境旅顺
登上了海边突兀的黄金山
临风遥望东北万里山川
心潮起伏顿生灵感
何不为此行在山下南北凿井两口
作为渤海国归唐永久的纪念
又可以让后人饮水思源
于是在金属与顽石的撞击声中
小金井的故事广为流传
崔忻挥笔在北井天然巨石的左上方写下
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
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苍劲遒丽的楷书
既有北碑的古拙又有唐人的刚健
那不是简单的三行29个刻字
那是“渤海”归唐的实物验证
那是唐代留给旅顺的珍宝一件
明清时期
到过此地的文人官员又在石头上留下了5处题记
唐碑体量之大意义非凡
唐碑上刻有崔忻宣示主权的29个字
我站在黄金山下鸿胪井遗迹前
想起刘含芳为保护唐碑做出的贡献
1895年4月17日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刚刚签完
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将对日宣战
中日签订《交还辽南条约》
旅顺又回到了大清国的身边
刘含芳奉命从山东渡海勘收诸处
面对抢掠一空的船坞设备和尽毁的海防工程
他伤心欲绝泪眼潸然
作为晚清的官员
他曾经在这里建港修坞苦苦经营了11年
他熟悉黄金山下的一草一木
他熟知旅顺军港的一石一砖
他想到了国宝唐碑是否也遭此劫难
很庆幸
可能是日军占领旅顺只有一年零几天
藏身在杂草丛中的唐碑他们还没有发现
也可能是日军走得匆忙抢掠的物资太多
没有搞清楚唐碑的文物价值还没来得及搬迁
为了保护国宝免遭风吹雨打日头晒
刘含芳决定修建碑亭
石柱横梁卯榫相连
整石亭盖宝顶赠颜
刘含芳在横梁上楷书三个大字——唐碑亭
从此
唐碑上撑起了一把坚固的保护伞
刘含芳的题字告诉后人
此石在金州旅顺海口黄金山阴其大如驼
唐开元二年至今一千一百八十三年
其石尚存其井已湮
刘含芳保护文物的良苦用心苍天可见
坚固的石亭可以遮挡自然界的风风雨雨
却抵挡不住人世间的阴险贪婪
唐碑亭建好13年后
一声汽笛滚滚浓烟
唐碑和石亭一起离开了诞生的摇篮
1895年刘含芳为唐碑修建石亭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