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教会印度特高压技术后,这家中企被迫退出市场

2012 年,印度电力局的人捧着项目批文追到保定,给保变电气画了个天大的饼:零关税、税收全免、订单优先......就盼着中国特高压技术能救他们的电网。

保变信了,带着全套生产线扎根印度,花 1.2 亿手把手教出 200 个印度工程师,连绝缘油检测方法都倾囊相授。

十三年后,当年的“徒弟”阿特兰塔拿着抄来的图纸,靠政府补贴把报价压低 15%。2025 年 5 月,保变印度工厂全年只卖了 3 万块,最终被阿特兰塔用 1.37 亿 “残值价” 收走。

教会徒弟,真就饿死了师傅。

印度一直都有严重的电力危机,电网老得快散架了,超高压线路项目批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电网和各个邦的电力局,天天催着要大功率变压器。

印度政府急得不行,主动向全球电力企业伸出橄榄枝:政策上给倾斜,税收能减免,贷款有扶持,连核心设备进口都能零关税。

保变电气那会儿正想往海外闯,一看这架势,觉得机会来了,迅速带着中国特高压的全套技术,在印度建了厂。厂房是新的,生产线是从国内搬过去的,连怎么检测、怎么把控生产流程,都一股脑教给了当地人。

一批又一批印度工程师被送到河北保定的总部,从绕线圈到绝缘油检测,从设备操作到参数调试,手把手地教。

五年下来,200 多个印度工程师拿着结业证书回了国,成了保变印度工厂的技术骨干。

那时候,保变电气可能真觉得,自己把技术亮出来,把厂子扎下来,就能在印度长久做下去。

它甚至还带着当地的供应商一起发展,阿特兰塔电气就是那时候起来的 。这个一开始只给保变做零部件、搞安装的企业,通过慢慢跟着学,居然把整套生产逻辑都摸透了。

转折是从 2019 年开始的,这一年,印度电力部突然出台了一项新规定,明确要求政府主导的项目,在采购时要优先考虑本土企业的产品。

对于外资企业来说,如果想参与项目投标,除了常规材料外,还必须额外提交一份专门的 “技术安全性评估报告”

保变电气的工作人员专门就这项规定去咨询相关部门,得到的答复就一句:“国家安全需要。”

受此影响,那一年保变印度的订单直接少了一半,年底算账,亏了 2500 多万。

你以为这就完了?更狠的还在后面!2020 年中印边境起了冲突,印度政府紧跟着出了新规矩:邻国企业要增资扩产,必须过审批。

保变电气想趁着市场需求还在,赶紧扩产,结果申请递上去,就石沉大海了。负责审批的官员每次都打太极:“在研究呢,再等等。”

这一等就是 18 个月,等审批结果下来,印度本土企业已经抢走了 80% 的订单。

订单少了,竞争反而更凶了,阿特兰塔电气这时候站了出来,报价比保变电气低 10% 到 15%。招标方拆开它的投标文件,发现里面的变压器图纸,连散热片怎么排的都跟保变的一模一样。

原来,当年保变送去培训的工程师,早就跳槽到了阿特兰塔,带着技术和经验成了 “自己人”。

更关键的是,印度政府还给阿特兰塔发补贴,每卖一台变压器,能拿到售价 10% 的补助。保变电气就算不赚钱,报价也比不过人家。

2023 年,保变印度全年就卖了 3 万块钱的东西,亏得底朝天。净资产从当初投的 2 亿多,缩水到只剩 7000 多万。

到了 2025 年,实在撑不下去了,只能挂牌转让。阿特兰塔电气拿着 “优先收购权”,用 1.37 亿把厂子接了过去。

交易完成那天,保变的工程师最后一次去厂里,看见阿特兰塔的工人正用着当年保变印的操作手册调试设备,墙上 “中国标准,印度制造” 的标语,已经换成了 “印度技术,服务南亚”。

保变电气退出后,有人翻出它当年和印度电力部签的合作协议,发现里面写着 “政策不变更” 的条款,早就被人用红笔圈了出来。

现在,保定的特高压试验基地里,新的变压器还在做耐压测试,滋滋的电流声里,没人再提印度的事。但那些被打磨掉的 logo、冻在银行的资金、一张接一张的罚单,都成了警示牌。

保变电气不是第一个在印度栽跟头的,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可口可乐就被这么 “坑” 过。

那时候可口可乐占了印度 70% 的饮料市场,印度政府先是要求它把股份降到 40%,接着又伸手要配方。可口可乐没办法,只能在 1977 年退出印度。

这些年,中国企业在印度吃的亏就更多了:

小米在印度销量一度排第一,结果被税务部门罚了 62 亿卢比,48 亿资金被冻结了三年;

华为、中兴直接被踢出印度 5G 供应商名单,业务全被本地企业接了;

比亚迪想在印度建厂,政府逼着要技术转移;

宁德时代、小鹏汽车的项目,批文拖了几年都下不来。

印度政府的套路其实很明显:先喊你 “共同发展”,给够甜头让你把技术交出来,等本土企业学会了,就开始用政策 “清场”。

审批卡脖子、订单给本土、纵容压价,三板斧下来,外资企业基本就没活路了。

他们想要的从来不是你的产品,而是你的技术和产业能力,等学完了,你就成了 “多余的人”。

更让人头疼的是印度的劳动法,全国光是中央和地方的劳动法就有 190 多部,规定乱七八糟。企业要是超过 100 人,想裁员得政府批,可政府基本不批。一旦经营出问题,想减成本都没办法。

虽然有些地方为了吸引外资改了点规矩,比如允许苹果工厂 12 小时倒班,但大部分地方还是老样子,企业根本转不开身。

这么折腾下来,印度的制造业不仅没起来,反而更差了。2020 年的时候,制造业占 GDP 的 15.4%,到 2024 年降到了 14.3%。政府推的 “生产挂钩激励计划”,大多企业都完不成目标,后来又追加 26.8 亿美元搞电子元件本土化,还是没起色。

在印度市场,所谓的 “规矩”,从来都是为本土企业服务的。印度市场或许很大,但它从来没打算让外人长久分一杯羹。保变电气的故事落幕了,可类似的剧本,未来必定还会上演......#夏日旅行攻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7

标签:财经   教会   印度   徒弟   师傅   市场   技术   电气   政府   企业   电力部   本土   电力局   订单   变压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