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管制后,中老铁俄砸7000亿单干!年产不足1%,能成功吗?

或许你没细想过,咱们天天用的手机屏幕、路上跑的新能源汽车,甚至军工里的精密装备,都得靠稀土这东西撑着。

这玩意儿看着不起眼,却是高端制造的“命门”,谁能攥住稀土产业链,谁在战略上就多份底气。

但最近有个事儿挺有意思,之前俄罗斯一直想靠合作拿稀土技术,结果碰了好几次壁,现在突然说要“自己干”。

可从零搭稀土产业链哪儿那么容易?

一、稀土主动权

很多人觉得,搞稀土只要有矿就够了,毕竟原料是基础。

但真不是这么回事儿,全球不缺稀土矿,缺的是“从矿石变成能用的材料”的完整能力,说白了就是“原料能稳住、技术能提纯、市场能消化”的闭环。

单说稀土提纯这一步,就远不止把矿石挖出来粉碎那么轻松。

先得给矿石做预处理,把里面的杂质清干净,接着要用“溶剂萃取法”把17种性质差不多的稀土元素分开。

这过程里试剂配比得准到0.1%以内,温度差不能超2℃,差一点提纯出的稀土纯度就不够,根本用在高端设备上。

而且这技术没捷径,行业里都知道,从摸透原理到稳定量产,得积累上百万组实验数据,光调试最优工艺,就可能耗十几年。

更关键的是,技术再好,没市场托底也白搭。

稀土提纯是高投入的活儿,一条生产线每年要耗大量水电和试剂,要是生产出的稀土卖不出去,生产线就是“烧钱机器”。

反过来,市场需求够大,还能推着技术升级,比如新能源汽车行业每年要用上万吨稀土永磁体,为了让电机效率更高,企业自然会投钱研发,优化稀土材料性能,形成“生产→需求→再升级”的良性循环。

所以说到底,稀土主动权从来不是“单点优势”,得原料、技术、市场三方凑齐才行,少一环,产业链都撑不起来。

卡在最关键的“中间环节”

不过话说回来,俄罗斯其实不缺稀土原料。

它西伯利亚有个托姆托尔稀土矿储量1000万吨,俄罗斯全国稀土储量2850万吨,全球第二,而且矿石品位还不低,单看原料,它确实有搞自主稀土的“先天条件”。

但前几年,俄罗斯并没打算从零开始。

2022年它还和欧洲一家重工企业谈过合作,想共建稀土精矿加工厂,先从初级加工入手,慢慢接触核心提纯技术,后来又找过亚洲的一些企业,想引进分离提纯的设备和工艺。

可这些合作最后都黄了,不是对方不愿意,而是稀土行业有个默认规则,产能合作、卖设备都能谈,但核心的提纯工艺和参数,绝对不会对外转让。

毕竟这些技术是人家几十年攒下的“吃饭本事”,比如分离镧、铈、钕这些关键元素的最优方案,背后是无数次试错的结果,哪儿能轻易给出去?

几次合作碰壁后,俄罗斯才下定决心自己搞。

可问题也在这儿,它手里只有“原料”这张牌,最关键的技术和市场,几乎是空白。

比如技术端,俄罗斯现在公开的稀土研发团队人数,还不到行业成熟企业的1/5,连套完整的提纯工艺路线图都没公布。

市场端更不用提,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刚起步,2024年俄罗斯纯电汽车销量1.78万辆,本土产量仅3100辆,连中国某车企单月产量的零头都不到,根本耗不掉大规模提纯后的稀土。

手里握着矿,却没能力加工、没地方卖,这就是俄罗斯自主搞稀土的真实起点。

三道坎绕不开

真要自己搞,俄罗斯很快就碰到了三个绕不开的难题,每一个都能让产业链卡壳。

俄罗斯计划投7000亿卢布搞稀土,折成人民币大概630亿元,听着是笔巨款,但放到稀土产业里真不够看。

一座标准的稀土提纯厂,不光要建生产车间,还得配环保处理设施(稀土提纯会产生含重金属的废水,这部分设备投入占比不低于30%)、原料仓库和检测实验室,单座工厂的建设成本就超100-200亿元。

615亿元顶多够搭一两座工厂的“架子”,连生产线设备采购、前期研发投入都覆盖不了,更别说搭从提纯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了。

举个实在的例子,要是想生产新能源汽车用的钕铁硼永磁体,除了提纯厂,还得建磁体烧结车间、表面处理车间,这又是上百亿元的投入,615亿元,连“入门费”都嫌紧张。

而且,稀土提纯是出了名的“慢功夫”,没任何捷径。

行业里有句话,“分离一种稀土元素,得磨坏十套实验装置”。

就拿行业里的经验来说,从摸不透萃取工艺到突破技术封锁,前前后后得花30多年,中间光分离钕、镝这些关键元素的实验数据,就攒了三代科研人员的心血。

可俄罗斯现在是“从零起步”,没有成熟的工艺参数,没有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甚至连提纯时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没摸清楚。

比如稀土萃取时会出现“乳化现象”,就是试剂和矿石溶液混在一起分不了层,这问题得靠大量现场调试经验解决,不是看书、查文献就能搞定的。

现在俄罗斯连技术研发的时间表都没公布,单靠“热情”,根本跨不过这道坎。

最后绕不开的,是市场需求的“软肋”。

为啥有的国家能在稀土领域站稳脚跟?

除了技术和原料,最关键是下游有足够大的市场托底,新能源汽车每年耗超3万吨稀土永磁体。

光伏逆变器、风电设备的需求还在以每年15%的速度涨,军工对高性能稀土材料的需求也稳定,这些行业每年几十万亿元的市场规模,不光能消化掉生产出的稀土,还能倒逼技术升级。

可俄罗斯呢?它的高端制造规模有限,比如光伏产业装机量还不到全球的1%,军工对稀土的需求也远不如其他主要国家,就算它能提纯出稀土,也很难找到稳定的买家。

没有市场托底,生产出的稀土只能堆在仓库里,产业链很快会因为“没钱回流”断档,更别说后续技术升级了。

破局得靠“长期主义”

那么,俄罗斯就没机会了吗?其实也不是,但前提是得跳出“短期冲刺”的想法,稀土产业从来不是“建几座厂、投几笔钱”就能成的,它得靠“长期主义”。

从市场端看,俄罗斯其实可以用“原料优势”找合作。

它的托姆托尔矿是全球少有的高品位稀土矿,而欧洲、中亚这些地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缺稀土原料。

俄罗斯完全可以和这些地区的企业合作,比如在中亚共建稀土加工基地,用自己的矿石当原料,借当地的物流网对接欧洲市场,先解决“稀土卖去哪”的问题。

这样既能靠原料出口回笼资金,又能慢慢攒加工经验,比自己闷头搞研发实际多了。

技术端则可以“从易到难”来。

不用一开始就盯着最核心的分离工艺,比如先引进环保处理、初级提纯的设备和技术,先把“矿石变精矿”的环节做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技术团队,攒现场经验,比如先掌握镧、铈这些相对好分离的稀土元素的工艺,再慢慢攻克钕、镝这些难分离的。

虽然慢,但能避免“一步错、步步错”,也能少浪费钱。

说到底,俄罗斯想自己搞稀土,最该想明白的不是“能不能搞”,而是“能不能沉下心补短板”。

钱可以慢慢找,技术可以慢慢攒,但要是没有对稀土产业“长期投入”的认知,就算有再好的原料,也很难真正攥住稀土主动权。

毕竟,稀土产业链的搭建,靠的不是“一时的决心”,而是“持续的耐心”,这一点,不管哪个国家,都绕不开。

而它最终能不能凑齐钱、技术、市场这三样,恐怕还得看这份“耐心”能坚持多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财经   稀土   管制   年产   中国   俄罗斯   技术   原料   矿石   产业链   新能源   市场   永磁   工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