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零年六月十日午后,台北马场町,两声枪响划破了寂静,一队犯人被枪毙处决。
血泊中,一张清秀儒雅的脸庞已失去生机,而在他的衣袋里,还保存着临刑前写下的绝笔诗。
这位倒在血泊中的犯人名叫吴石,时年五十七岁。他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国防部中将参谋次长,位高权重,深得蒋介石信任。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戴着金边眼镜、谈吐斯文的高级将领,其真实身份却是中共的地下工作者,代号“密使一号”。
虽然是个军队将领,可出生书香门第的吴石,气质上却更像个文人,儒雅端庄,温文尔雅,看不出一点草莽气。
不过可千万不要被他的外表给骗了,吴石从始至终都是个充满激情的热血青年,这一点终其一生都没有变过。
当年武昌起义的风吹到了家乡福州,十七岁的吴石弃笔从戎,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报名加入福州北伐学生军。
这个热血青年满怀着改变国家命运的理想,走上了军旅之路,后来还跑到日本陆军炮兵学校去深造,成为当时国民党内急缺的军事理论专家。
是人才到哪里都会发光的,很快吴石凭借自己的才干得到重用,在国民党内以坐火箭般的速度晋升,很快就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将领。
可是蒋介石不知道的是,吴石的内心深处早就已经对国民党失望透顶。
真正的国民党在民国十六年就已经死了,之后的国民党执政方针已经严重背弃了孙中山先生的初衷。
在赶跑了日本侵略者之后,吴石痛心地发现,国民党高层的腐败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作为国民党的高官,他太了解这支军队是什么德行了,赶着去接收失地的大小军官有一个算一个,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爱国,而是因为这其中有大量的利益可以攫取。
所谓的“接收”实际上就是“劫收”,那些曾经被日本人害得家破人亡的同胞如今还要受第二次苦,被国军趁火打劫,富人不给钱就要被以汉奸的罪名枪毙。
而那些真正应该被枪毙的汉奸,则能通过贿赂国民党军官,洗白自己的罪名。
随着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曾经浴血抗战的国土上再次燃起战火,吴石看着同胞相残的惨剧日复一日地上演,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达到了极点。
这位饱读诗书的儒将开始反思:自己为之奋斗多年的理想到底是什么?继续留在这个腐朽的政党还有意义吗?
在思考了很久之后,这位热血青年找到了答案:与其跟着国民党慢慢腐烂,不如选择更能代表人民利益的共产党。
上海锦江饭店的一间客房内,一场秘密会面正在进行,吴石见到了中共上海局书记刘晓,二人促膝长谈。
那天晚上吴石激动得整宿都没睡,他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潜伏在国民党内部最深处的一根楔子。
自此之后,吴石开始将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往中共地下组织,其中不乏各种绝密文件。
在上海,他冒着生命危险提供了《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
他传递的情报为解放军作战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为南京、上海、福州等重要城市的解放作出了特殊贡献。
一个不得人心的政党终究无法抵抗人民的力量,灰溜溜地跑到台湾去了,而吴石却没有留下,而是和蒋介石一起去了台湾。
很多人不理解,既然已经为共产党工作,为什么不留在大陆?事实上,我党的同志曾经劝说吴石留下来过,但他坚持要去台湾。
因为他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为解放台湾提供情报支持,并策动国民党内部的反蒋力量起义。
可是最终,在国民党保密局的阴谋打击之下,吴石的身份还是暴露。
1950年,他和朱枫、陈宝仓、聂曦等几位革命同志被国民党杀害。
我党并没有忘记这些潜伏在台湾的同志,周恩来总理直到临终前还念叨着:“不要忘记吴石他们……”
毛主席更是曾亲自为吴石作了一首诗《赞“密使一号”》:
“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
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吴石已经是国民党的高官,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过着富足的生活。他完全可以选择明哲保身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但他却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随时可能丢掉性命的道路。
是什么支撑着他做出这样的选择?
是理想,是信念,是对民族未来的深沉关切,是对腐朽政权的彻底失望,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进步力量的深刻认同。
“潜伏者”吴石的传奇人生 _大公网
“红色密使”的“家国密码” “潜伏者”吴石的传奇人生-新华网
《绝笔》第三季|吴石 谢小球_共产党员网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