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中俄要签协议“上保险”,特朗普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夜微寒

编辑|沐语纪史

前言

当特朗普政府的制裁大棒一次次挥向中俄,外界普遍猜测这对大国伙伴的合作会遭遇重创。

但现实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中俄不仅没有被离间,反而以一份投资保护协定为起点,构建起覆盖能源、金融、产业、民生的全方位合作网络。

这场逆势生长的合作,不仅让美国的霸权策略频频落空,更悄然重塑着全球合作的底层逻辑。

在多极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中俄的携手之路,正成为检验霸权与市场规律的最佳试金石。

中俄合作的韧性,根源在于双方“你缺我有”的硬核互补需求,这是任何外部压力都无法切断的纽带。

能源领域的合作堪称典范,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达1.0847亿吨,占自身进口总量的近五分之一,俄罗斯至今仍是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

而在欧洲能源市场萎缩后,中国市场恰好为俄罗斯原油提供了稳定的出路,这种“中国需能源安全,俄罗斯要市场稳定”的精准匹配,构成了双方合作的压舱石。

产业层面的互补同样扎实,中国的机械设备、汽车技术产能,恰好满足了俄罗斯基建升级和制造业提振的需求。

而俄罗斯的小麦、能源等资源,也丰富了中国市场的供给,2024年7月至2025年2月,俄罗斯对华小麦出口更是首次超过美国。

特朗普政府的施压逻辑,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对现实的严重误判之上,最终不仅未能遏制中俄合作,反而让自己和盟友陷入了困境。

第一个误判,是高估了霸权的威慑力,低估了中俄合作的内生动力。

美国天真地认为,靠政治施压就能切断两国的经济联系,却忽视了中俄合作的核心是市场需求的自然契合。

外部压力非但没有成为合作的阻碍,反而让双方更加意识到筑牢合作根基的重要性,推动合作向更深层次拓展。

第二个误判,是将中俄多维绑定的合作等同于普通贸易,以为瞄准几个关键企业就能达到割裂效果。

事实上,中俄合作早已渗透到双方经济的肌理之中,制裁所打击的,本质上是双方民生与经济的关键环节。

更令美国始料未及的是,其主导的制裁反而为中国企业创造了机遇。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美企业因退出俄罗斯市场累计损失至少700亿美元,其中能源行业损失549亿,英国石油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等巨头纷纷遭遇巨额亏损。

而这些企业撤出的市场份额,迅速被中企填补,美国相当于变相给中国做了“嫁衣”。

第三个误判,是以为能依靠盟友体系放大制裁效果,却没想到施压反而让盟友和自身企业成为“受害者”。

欧洲企业的巨额损失有目共睹,美国国内企业也怨声载道,德州页岩油商会痛斥政策“把中国免费送给俄企”,硅谷芯片巨头抱怨禁令“伤了别人也割到自己”。

如果说投资保护协定是中俄合作的“安全垫”,那么在金融、产业、物流等领域的全方位突破,则让双方合作形成了难以撼动的“护城河”。

在金融领域,“去美元化”不再是口号,而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莫斯科交易所人民币结算占比已攀升至42%,中俄天然气新管线直接采用人民币与卢布结算,俄罗斯央行更是将美元储备砍至11%,转而大量增持人民币和黄金。

为应对制裁风险,双方设立15亿美元担保基金,数字人民币跨境系统已成功完成首笔5000万铁矿砂货款的秒级到账,彻底摆脱了对SWIFT系统的依赖。

产业合作的亮点更是不断涌现,成为中俄合作的新增长极。

中国新能源车在俄罗斯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前三季度销量同比飙升4.8倍,比亚迪、极氪等品牌随处可见。

面对欧美零件断供,中俄组建汽车全产业链委员会,发动机芯片从哈尔滨直发,价格比德国货低18%,维修效率也大幅提升。

在消费品领域,俄罗斯冰激凌、蜂蜜等商品通过绥芬河口岸整柜进入中国,冷链成本较欧洲路线低三成,电商销售利润直接翻倍,给两国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中俄合作的逆势崛起,不仅是双边关系的升级,更标志着国际合作逻辑的深刻转变。

过去,霸权国家可以凭借政治影响力左右国际合作的走向,但如今,“谁掌控市场谁就拥有话语权”已成为新的准则。

美国的制裁非但没有成为中俄合作的“绊脚石”,反而成为倒逼双方构建更牢固合作关系的“催化剂”,这种看似矛盾的结果,恰恰印证了市场规律的不可抗拒性。

在这场全球博弈中,民生诉求成为了最关键的“裁判员”。

普通民众关心的从来不是地缘政治的博弈,而是油价是否会涨、粮食是否够吃、电费是否昂贵。

中俄合作恰恰抓住了这一核心,通过稳定的能源供应、丰富的商品选择、更多的就业机会,满足了两国人民的实际需求。

当然,国际社会对中俄合作仍存在一些争议与疑问。

那就是再保险机制是否会成为彻底抵御外部压力的“防火墙”?中国是否会因助俄失去西方市场?美国是否会采取更大动作反击?现有国际格局能否维持平衡?

这些疑问的存在,恰恰说明中俄合作正处于全球博弈的风口浪尖。

但无论外界如何猜测,有一点已经明确,中俄合作是利益驱动的必然选择,不是针对第三方的政治联盟。

随着天然气西线、北极航道、跨境电商清算中心等重点项目的推进,双方合作只会越来越深。

从本质上看,中俄合作的逆势生长,是多极化时代的必然产物。

当霸权主义试图用制裁维系自身主导地位时,中俄用实际行动证明,尊重市场规律、聚焦民生需求、坚持互利共赢,才是国际合作的正确道路。

特朗普的施压最终沦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仅让美国企业丧失了千亿级市场机遇,更削弱了其在全球的号召力。

结语

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或许还要经受更多考验,但中俄合作的“防护墙”已越筑越牢。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霸权的余晖终将褪去,而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必将在历史的浪潮中愈发坚定。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我们期待的是更稳定的能源价格、更丰富的市场选择、更安全的发展环境,而中俄合作正在朝着这个方向稳步前行。

你认为美国还能靠老套路扭转局势吗?中俄合作还会带来哪些新惊喜?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一起见证这个全球格局重塑的关键时刻。

信息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信息来源:海外网

1.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俄联邦委员会批准与中国关于促进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2025-10-22

2.海外网:《外交部:欧方根本没有资格对中俄企业正常交往合作说三道四》2025-10-2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5

标签:财经   好消息   协议   俄罗斯   美国   中国   市场   霸权   企业   能源   欧洲   民生   盟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