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志集体反对李鹏当部长,陈云拍桌子:年轻人提上不来咋整!

1929年,李硕勋接到中央苏区的委派到红七军做政委,接替小平同志的工作。

然而,还未到任红七军,李硕勋便又接到前往南方接替蔡和森任广东省委军委书记的命令。

接到电报之后,李硕勋立即前往设在香港的广东军委的办事机构,并经组织同意之后将妻子赵军陶和李元芃也接到了香港。

在香港那段时间,一家人终于有了短暂的相处时间。然而,革命形势却在不久之后再次将这一家人分开。

李硕勋接到中央的任务,要求前往海南参加军事会议。这一去,李硕勋就再也没回来。

毛主席:“好好培养,将来一定是个人才”

1940年,由于斗争环境的复杂,为了保全革命后代,周总理命人将正在育才学校读书的李元芃带到了延安。

在去往延安的路上,中共南方局青委书记为李元芃改名为李鹏,至此“李鹏”这个名字便伴随了“李元芃”的一生。

来到延安之后,毛主席见到了年轻的李鹏。对于这位刚从南方来到延安的革命后代,毛主席一时来了兴趣,忍不住要与李鹏交谈一番。

毛主席问李鹏平时都爱看些什么书。李鹏回答喜欢看《三国演义》。

紧接着毛主席又问李鹏在三国演义中最佩服的人是谁,李鹏告诉毛主席自己最佩服的人是“曹操”。

听到李鹏的回答,毛主席顿时来了兴趣,于是问道:“为什么呢?”

李鹏回答说自己之所以最佩服曹操是因为曹总能团结干部。

当初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败袁绍,胜利之后曹操本应该清除掉当初战前与袁绍勾勾搭搭的异己之人。

但是曹操却是将那些从袁绍处收缴来的,与那些异己之人暗通款曲的信件全都付之一炬。

这样一来不但收服了这帮人,还使得自己的队伍更为团结。

听到这话,毛主席高兴地笑道“这个娃娃了不起,好好培养,将来一定是个人才。”

前往苏联前,李富春的嘱托

1944年,美国坝工专家萨凡奇来到中国,在对中国的三峡进行了勘察之后,提出了最早在三峡修建“水电工程”的设想。就此,三峡工程便植根在中国人的心里。

当时李鹏正在张家口工业专门学校学习,在《晋察冀日报》上看到这则消息之后,同样将建设三峡工程的梦想种在了心里。

1948年,为适应即将到来的革命新形势,中央决定派出一部分年轻人到苏联学习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解放与新中国建设做准备。

而李鹏正是这批21名年轻人中的一员。

临行前,时任中共东北局副书记的李富春叮嘱他们一定要将精力全都放在学习上。

“到了苏联后不要谈恋爱,既不要和中国同学谈,更不允许和苏联同学谈恋爱!”

李鹏等人记住了李富春的话,来到苏联后以最为饱满的热情一头扎入到知识的海洋之中。

当时李鹏选择的是水电专业。晚年时的李鹏在记得的回忆录上说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的理由主要还是为了适应祖国建设的需要,以及当初看到“三峡工程”的消息。

那个时候的人都是这样,将国家的利益放到了高于一切的位置,为的就是能够让新中国更快地建设起来、富强起来。

刘澜波:时刻关注后辈的成长

1954年底,李鹏的一帮留学生在苏联帮助来访的燃料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刘澜波,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这是李鹏第一次见到刘澜波,其间李鹏还给刘澜波担任过翻译。在这段时间里,两人时有交谈,很快便成了忘年之交。

刘澜波对于李鹏这个年轻人很是欣赏,于是在回国的时候便将李鹏一道带了回来。

回到国内之后,刘澜波想给李鹏安排一些工作,于是便问道李鹏的志向。是想给自己做秘书,还是想到基层工作。

李鹏最终选择了后者,对于当初的选择后来李鹏说道:“外国学生回到国内后,如果不与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迟早是要碰钉子,犯教条主义的毛病。”

刘澜波对于李鹏的选择很满意,于是将这个年轻人深深地埋藏在了心里,一直暗中默默地关注着其成长。希望有一天,其能成长为一棵能够支撑起一片天的参天大树。

就这样,李鹏来到东北的基层,在这里度过了十多年的时间。

1966年,周总理对于北京的局势很担心,供电、供水、煤气、交通每个方面周总理都得亲自过问,生怕再出乱子,影响稳定。

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候,谁能担起这一重任呢?周总理向刘澜波询问,刘澜波立刻就向总理举荐了李鹏。

李鹏周总理是知道的,李鹏的父亲李硕勋当年与自己是战友,母亲赵君陶也曾与邓颖超在重庆敌后工作多年。

而在得知李鹏学成回国,在东北基层工作了十多年后也对这位当初自己要求带到延安的小伙子来了兴趣。

再一问,这时候的李鹏已经38岁了。周总理很是感慨地说道:“他都三十八岁了,我们这些人是老了!”

就这样,周总理亲自下令,将李鹏调到北京任北京供电局党委代理书记、革委会主任、北京电业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1979年,中央确定撤销水利电力部,分别成立电力工业部以及水利部。刘澜波任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

就在刘澜波到任之后的第二个月,李鹏接到通知被任命为电力工业部副部长。

这年,李鹏51岁。

陈云:坚持让李鹏担任电力部部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工、陈云等革命领导人最为担忧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推进领导干部的年轻化问题。

陈云在一次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的会议上说道:“我们这些人都快‘告老还乡’了。刚解放时,我45岁。那时,可以三班倒、四班倒,上午、下午开会,晚上同周总理谈,午夜去找毛主席,安排得满满的。现在我一个星期只能工作两天半,多了不行。如果还要那样干,无非是像‘八宝山’开快车就是了。”

为了能够使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后继有人,1980年12月,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制度化”这五化的问题,后来又经过反复地推敲,去掉了“制度化”,形成了干部队伍的“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明确了党的用人原则一定是“德才兼备”,特别强调了“三种人”不能用。

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选拔干部上还是太保守,顾虑太多。

1980年底,由于刘澜波年事已高,国家必须考虑酝酿电力部部长接任者的问题。

此时已经身居二线的刘澜波极力推荐李鹏。

李鹏年纪轻,又是水电相关专业毕业的,在过去的岁月中又经历了反复的考验。无论是专业上还是品德上都没话说。

然而,即便是有刘澜波的推荐,当中还是充满了不少的曲折。

一些电力部门的老领导认为李鹏年纪太轻,持反对意见,虽然是可以培养的对象,但是直接让其担任部长一职却难以服众,并且还有一些老同志称李鹏与当年的“四五运动”有关。

当然后来经过调查,李鹏并没有参与“四五运动”,并不属于“三种人”之一。

1981年7月2日,中央在怀仁堂召开中共省、市、自治区委书记座谈会,议题是提拔中青年干部问题。

在这次会上,陈云专门将李鹏的事情拿出来讲了讲。

陈云说:“李鹏是从苏联学习回来的,搞电二十多年,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这次提拔党部长还有争论……年轻人提不上来咋整?”

当天陈云是有些发火的,毕竟没想到在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的问题上会遇到这样大的阻碍。

最终,通过这次会议,中央推动干部年轻化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1982年9月,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得到了大发展。选出来的348名中央委员与候补委员中,新当选的较为年轻的干部就有211人,其中包括了后来的李鹏、李瑞环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新华社还专门写了一篇题为《新老交替,继往开来》的文章。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当年邓公与陈云等人大力提倡的干部队伍年轻化是完全正确的,当年所提拔上来的年轻干部们在之后的岁月中无一不是党和国家的擎天之柱。

从毛主席、周总理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开始,其实就一直很重视对于革命接班人的培养。

从当年毛主席的孜孜教导到李鹏前往苏联学习前,李富春的殷切嘱托,再到陈云等领导人力排众议坚持要将年轻人扶上位的决定。

或许这就是我党能够一直保持活力,不断奋发向前的重要原因吧!

参考资料:

《陈云情系新时期干部队伍年轻化》《党史纵览》2015年第10期 作者:水新营

《李鹏任电力部长前曾遭多人联名写信反对》澎湃新闻记者 张婧艳 整理 2014-07-2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电力部   部长   延安   苏联   老同志   北京   中国   书记   当初   年轻人   集体   干部   中央   历史   陈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