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拓扑姐看了《2024 胡润财富报告》,其中关于无锡的数据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报告显示,无锡 600 万资产的家庭只有 40800 户 。这数字一出来,估计好多无锡小伙伴和我一样,心里直犯嘀咕:“不对啊,平时感觉身边到处都是有钱人,路上遍地BBA,这数据咋对不上呢?”“家里有两三套房的本地人比比皆是,资产600万那不是轻轻松松。”
其实,很多人会计学没学好,这里的资产是指净资产,就是:
资产-负债=净资产
很多人好几套房,但也背负不少房贷。很多人买豪车名包,但下个月只能吃土。
走在无锡的街头,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商场里人来人往,停车场豪车占到8成。再看看朋友圈、小红书,不是晒海外旅游、千元大餐,就是秀精致生活,仿佛周围人人都身家不菲。
可这官方数据却告诉我们,无锡真正拥有 600 万资产的家庭,无锡市区和江阴、宜兴加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这巨大的反差,实在太让人好奇背后的原因了。
01
社交滤镜下的财富错觉
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社交媒体就像一个巨大的放大镜,把财富的表象无限放大。朋友圈里,好友们不是在马尔代夫的海边享受阳光沙滩,就是在米其林、黑珍珠餐厅品尝精致美食,要么就是生日的时候喜提动辄30、50万的新能源豪车;小红书上,各种 “名媛”“富二代” 分享着奢华的生活日常,名牌包包、限量版球鞋、豪华跑车,仿佛这些都是生活的标配 。
就拿旅游来说,有人每年都要出国旅行好几次,去的都是热门的高端旅游地,住的是五星级酒店,晒出的照片满是岁月静好与富足。但我们却不知道,为了这一次旅行,他们可能攒了很久的钱,甚至刷爆了信用卡。又比如那些晒美食的,一顿饭花费上千,看起来毫不心疼。可背后也许是为了这一顿大餐,接下来的日子都要节衣缩食。
而且,社交媒体上的 “晒富” 行为,还会引发一种攀比心理。看到别人过得如此光鲜亮丽,自己也不自觉地想要跟上这种节奏。为了在朋友圈、小红书上展示自己也过得不错,有些人会不惜打肿脸充胖子,进行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消费。
这种行为不仅让自己陷入经济压力,还进一步加深了身边人对财富的错误认知,好像大家都很有钱,消费都很随意。可实际上,这些展示出来的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甚至是经过精心包装的 “虚假繁荣”,并不能代表真实的财富状况。
02圈子效应与幸存者偏差
除了社交媒体的影响,我们所处的社交圈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财富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与自己收入水平、社会阶层相近的人交往 。所以,才会出现社交媒体上,动不动就是“我身边咋样咋样,我认识的都是存款千万的……”之类的留言。
其实很多发言人自身就是键盘侠,自己可能租着老破小房、吃着泡面,但敲着键盘的他,就是觉得虽然自己月薪3000,但存款百万、资产600万算个啥啊,都是小钱,动辄张口就是一个亿的生意。因为生活已经很苦逼了,网上还不让人吹吹牛逼。
就像职场上,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经常参加行业研讨会、高端商务聚会,接触的都是同行业的精英和成功人士,这些人开着豪车、住着豪宅,消费也十分阔绰。在这样的圈子里,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 “有钱人遍地都是” 的感觉。
再比如,一些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进各种高端的兴趣班、国际学校,在这些教育资源优质的地方,家长们非富即贵,相互交流的也都是关于投资、房产、高端消费等话题,这也会让身处其中的人觉得周围的人都很有钱。
这种现象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 —— 幸存者偏差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更容易注意到那些成功的、显眼的例子,而忽略了大量普通的、不那么引人注目的部分。在财富认知方面,有钱人的生活往往更具话题性和吸引力,他们的豪车、豪宅、奢侈品,很容易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
就像走在繁华的商业街,一辆超跑呼啸而过,瞬间就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大家会对车主的财富和身份充满好奇和猜测。而那些开着普通家用车、过着平凡生活的人,却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我们在判断身边有钱人的比例时,会不自觉地受到这些显眼例子的影响,从而高估了有钱人的数量。殊不知,就算在无锡,很多企业的一线员工、一些机构的编外人员和保安、保洁,月薪也就3000。
03
无锡高收入群体的真实画像
那么,无锡真正的高收入群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从行业分布来看,无锡作为一个工业基础雄厚的城市,制造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
在制造业领域,像物联网、集成电路、新能源装备等新兴产业,孕育了不少高收入人群。这些行业的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者,凭借着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比如,一位在物联网企业担任技术总监的人士,年薪可能超过百万元;一位刚毕业的985大学硕士,从事芯片行业,起薪可能就每月2、3万。
除了制造业,金融、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行业也是高收入群体的聚集地。在金融行业,投资经理、高级分析师等职位,收入相当可观,他们每天与巨额资金打交道,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同时也收获了高额的薪酬。
从年龄分布上看,30 - 50 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在高收入群体中占比较大。这个阶段的人,大多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或巅峰期,有能力在工作中取得更高的成就,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比如一些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很多都是在这个年龄段实现了财富的快速积累。
在性别方面,虽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一些传统上男性占主导的行业,如制造业、金融投资等,男性高收入者的比例相对较高;而在文化创意、教育、医疗、保险理财销售等行业,女性高收入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
然而,高收入群体在无锡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其实并不高。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无锡拥有 600 万资产的家庭只有 40800 户,按三口之家折算,也就是12万多人。这在无锡749.5万常住人口总数中,只是一小部分,占比只有可怜的1.63%。
大多数无锡人,还是过着平凡而普通的生活,每天为了生活奔波忙碌,努力工作,只为了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他们虽然没有动辄数百万的资产,但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追求着幸福和满足。
04
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误导
当下,消费观念的转变对我们的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无锡这座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走在街头巷尾,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超前消费、享受型消费。这种消费观念的兴起,使得即使一些人实际资产并不丰厚,也会通过借贷等方式维持看似 “有钱” 的生活方式,从而给他人造成错觉。
在无锡的商业中心,如恒隆广场、苏宁广场等地,常常能看到一些年轻人拿着最新款的苹果手机,背着名牌包包,穿着时尚潮流的服装 。他们出入高档餐厅、咖啡馆,享受着精致的美食和饮品。从外表看,他们仿佛是生活无忧的富裕阶层。女生基本人人最新款苹果,然而,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这些看似光鲜的消费背后,可能隐藏着沉重的债务。
以信用卡为例,很多人在购物时,刷卡的那一刻几乎没有太多的消费痛感,只是看到数字的变化,而没有真切感受到金钱的流出 。这种支付方式使得消费变得更加容易和随意,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超出了自己的预算。
还有各种网络借贷平台,如花呗、借呗、白条等,它们以便捷的申请流程和快速的放款速度,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这些平台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但也让一些人陷入了过度借贷的陷阱。一些年轻人为了追求与他人相同的生活品质,不惜借贷购买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商品,每个月的工资除了偿还债务,所剩无几,甚至还需要继续借贷来维持生活。
在无锡,还有一部分人热衷于购买房产进行投资,他们背负着高额的房贷,表面上拥有价值不菲的房产,看似资产雄厚。但实际上,他们每个月都要为房贷而努力工作,生活压力巨大。一旦遇到经济波动或失业等情况,就可能面临断供的风险 。这种为了追求财富增值而过度负债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他人对其财富状况的判断。
此外,商家的营销策略也在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各种促销活动、广告宣传,让人们觉得购买这些商品是一种必要的消费,是提升生活品质的体现 。比如,在 “双 11”“618” 等购物节期间,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让人们不由自主地加入购物的行列,即使一些商品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这种消费观念的误导,让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财富状况,而是被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包装出来的 “有钱假象”。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