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火葬了,几百年后的考古学家是不是就永久失业了?

文|沈言论

文章由沈言论头条原创首发,请勿抄袭转


好多人一提考古,脑子里就蹦出“挖古墓”“找宝贝”。

只能说,不尽然。

去年一支考古队在河南一个宋代的村子考古,蹲在探方里挖了半个月,结果除了几片碎瓷片、半截陶罐,连个像样的墓葬都没见着,带队教授却挺乐呵,表示说明这村子当年挺兴旺,老百姓日子过得踏实,没那么多讲究。

你看,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多了去了,不是只有墓葬,古代人住的房子地基、烧陶器的窑址、铸铁的作坊、走商队的古道,甚至海边沉了千百年的船,都是宝贝。

就说前两年浙江发现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船里装着几万件瓷器、几百斤香料,连船员吃的瓜子壳都留着。

考古学家通过这些,能还原出宋代的海运路线、对外贸易、老百姓的饮食结构,这些东西比墓葬里的金银珠宝,更能说清一个时代的样子。

而墓葬,也不是随便挖个坑就行,古代人讲究“事死如事生”,有钱人家陪葬品多,穷人可能就几件陶器,但不管穷富,墓葬里都能透出当时的社会结构。

比如陕西汉代的平民墓,随葬品多是陶仓、陶灶,说明“重农抑商”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贵族墓里有玉衣、金缕,那是因为当时“视死如生”的等级制度严得很。这些信息,光看文献可不够,得靠考古实物说话。

有人说了:“那现在都火葬了,没棺材没墓葬,考古学家挖啥?”这就得说说火葬的“古今差异”了。

外国电视剧《权力的游戏》里,多斯拉克人火葬用的是露天火堆,烧得噼里啪啦响,但温度最多六七百度,这种火堆烧不彻底,骨头能剩大半,甚至连头发都能蜷成一团。

而现在的火化炉温度能到800到1000度,跟炼钢炉差不多,软组织全化了,骨头会被烧得收缩断裂,最后剩下的是灰白色的骨片和牙齿。

这些骨片看着不起眼,但对考古学家来说,可能是“信息炸弹”,2019年南京考古队在清理一个民国时期的公墓时,发现几罐骨灰。

当时大家都觉得“没啥价值”,结果用显微镜一照,骨片上有明显的骨痂,这是生前骨折愈合的痕迹,再结合当时的医疗记录,考古学家发现民国时期工人阶层工伤率高,医疗条件差,很多骨折只能靠自然愈合,你看,就这几片骨灰,能说清当年的社会底层生活状态。

还有更“高科技”的,现在科学家能通过骨灰里的微量元素,推断出死者生前吃啥喝啥,比如骨灰里锶同位素的比例,能反映他成长地的土壤成分,铅含量高的话,可能是长期接触含铅的颜料或者工业污染。

前两年意大利考古学家研究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工匠的骨灰,发现他们体内的铅含量超标,这说明当时的颜料作坊防护措施差,工匠们长期慢性中毒,这些细节,文献也很难尽数记载。

现在城里人去世,大多葬在郊区公墓,墓碑是大理石的,刻着生卒年月,清明节上坟,年轻人捧束鲜花,老年人摆点水果,这和古代有啥像的?

古代人也有公墓,汉代的长安城外,就有专门的“墓园”,穷人埋不起单独立碑,就几个人合葬在一个坑里,唐代长安的贵族墓,喜欢把墓室修成“生前房子”的样子,墙上画着壁画,家具、仆人都刻得栩栩如生。

现在公墓选在城外,是因为城市扩张,土地金贵,墓碑用大理石,是因为耐用,上坟摆鲜花,是因为环保,这些变化,都是“形式”在变,“核”没变。

人类对逝者的情感,几千年来都没变过,印尼有个“僵尸节”,每三年把祖先的遗体挖出来,用香料擦干净,穿上新衣服,再放回墓里,当地人说,这是“让祖先看看现在的好日子”,咱们虽然没有这种习俗,但总也免不了清明节中元节扫墓烧纸,不也是想缅怀逝者吗?

还有人觉得,现在写书的、拍视频的这么多,未来考古学家对着电脑研究就行了,用不着挖地,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对。

商代没多少文字,甲骨文加起来也就几万字,很多还是占卜用的“碎碎念”,所以得靠考古挖宫殿、墓葬、青铜器,才能拼凑出商代的样子。

可现在不一样了,咱们有微信聊天记录、微博热搜、抖音视频,还有各个平台的“生活日志”,这些东西要是能好好保存,未来考古学家光看这些,就能知道我们现在爱刷什么剧、追什么明星、抱怨啥生活。

但文献也有“漏洞”,比如现在人发的朋友圈,可能三天两头删,视频平台的内容,可能因为版权问题下架,聊天记录要是手机丢了,也找不回来。

但是科技也在帮考古学家“开挂”,现在的考古队,挖遗址铁锹用得少了,用的是三维扫描仪,能把地下的情况“拍”成立体图像,分析骨灰不用显微镜了,用质谱仪能测出几十种微量元素,连骨头的年代,都能用激光测年法,误差不超过几十年。

未来要是有了更先进的技术,比如AI能自动“读”骨灰里的信息,考古学家的工作可能会更轻松,但绝不会没活干。

火葬会不会让考古学家失业?答案肯定是“不会”,倒不是说考古学家有多“抗失业”,而是人类的生活太丰富了,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永远挖不完。

以前考古学家靠墓葬“吃饭”,现在得研究城市遗址、工业遗迹、数字遗产,以前靠“挖宝”,现在得靠“解码”,解码骨灰里的微量元素,解码老工厂的生产记录,解码社交媒体的流行梗。

你说这是不是“失业”?我看更像是“升级”,就像以前的人用算盘记账,现在用电脑,以前的人写信,现在发微信,工具变了,但“记录生活”的本质没变。考古学家的工作,就是把这些“记录”挖出来,拼成一幅完整的“人类生活图”。

几百年后,要是真有考古学家蹲在我们的公墓里,拿着小刷子刷骨灰盒上的刻字,或者用仪器分析骨灰里的成分,他们肯定会想:“原来那时候的人,这么在乎和逝者的连接啊。”

而这,不就是我们今天正在做的事吗?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历史   考古学家   年后   墓葬   骨灰   公墓   古代人   逝者   微量元素   宋代   发现   生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