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美乱象频发:监管不能在"灰色地带"缺位



选美乱象频发:监管不能在"灰色地带"缺位

加民

近期,多地选美、模特大赛接连上演荒诞戏码:辽宁赛区冠军因气质争议遭全网调侃,广东冠军深陷"医美脸"质疑,陕西某赛事82公斤选手获评"最佳身材奖",更有选手现场扔鞋控诉"内定冠军"、赞助商中途跑路等闹剧。这些"反向选美"事件的共性痛点的是:事故频发却找不到明确责任人,本质是一场监管碎片化导致的行业失序。


其实,选美赛事的乱象根源,在于监管体系存在多重漏洞。审批环节的"七龙治水"现象尤为突出,根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释义,"纯走秀、纯选美"无需文旅部门审批,大量赛事便砍掉才艺环节,以"晚礼服展示+问答"模式规避监管,却照样通过卖门票、拉赞助、直播变现。而赛事涉及的安全保障、广告合规、奖金兑现、涉外选手管理等事项,虽需公安、市监、外事等多部门备案,但因缺乏强制前置要求,往往被主办方选择性忽略。一旦出现舞台事故、奖金拖欠或外籍选手签证问题,各部门便相互推诿,最终常以"主办方已注销"不了了之。


责任链条的断裂则让乱象雪上加霜。不少所谓"国际选美中国总部"实为空壳公司,花数十万元购得授权后便层层转包分赛区,总部收管理费、承办方外包执行、公关公司暗箱操作"买奖卖奖",形成完整的利益套利链条。更严重的是,赛事合同普遍缺失安全保障、公平竞赛、违约赔偿等核心条款,一旦出现纠纷,各方都能援引"独立承包商"条款脱身,最终让选手和观众沦为受害者。


专业标准的缺位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失序。2016年模特职业资格证取消后,行业未建立新的国家职业标准,评委资质沦为"零门槛"——医美顾问、地产老板等非专业人士均可坐镇评审席,评分表仅列"形象、气质、才艺"三项模糊指标,权重随口定,且不公开亮分、不接受复核[__LINK_ICON]。这种缺乏量化标准的"自由心证",让本就带有主观性的审美评判,彻底沦为资本操控和人脉博弈的工具,出现"氪金越多排名越靠前"的怪象。


整治选美乱象,关键在于构建"权责统一、标准明确、监管闭环"的治理体系。首先应明确牵头部门,借鉴三亚经验,将选美赛事统一纳入旅游文化体育行政部门一窗受理,实行安全、广告、涉外、消防并联审批,落实"谁发证谁负责"的追责机制。其次要建立全国统一的赛事黑白名单制度,实现文旅、市监、公安等部门信息共享,对失信主办方实施"一次违规、全国禁赛"。


在过程监管上,需引入熔断机制,要求评分全程录像并同步云端,对中断直播、拒亮分数等违规行为当场叫停赛事;同时强制推行责任保险制度,要求主办方为选手和观众购买足额保险,无保单不得售票开票。行业自律也应同步发力,由专业协会制定评委资质、舞美安全、评分公示等团体标准,对不达标赛事限制使用"国际""中国"等宣传字样,遏制虚假宣传乱象。


选美赛事本应是展现多元审美、传递正向价值的平台,而非资本套利的"灰色地带"。当监管碎片化导致责任空心化,"选美"必然沦为"选丑",既消耗行业公信力,也扭曲社会审美导向。唯有让监管长出牙齿,明确权责边界、筑牢标准防线、打通治理闭环,才能让颜值经济摆脱利益裹挟,回归审美本真,在阳光下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1

标签:时尚   灰色   地带   赛事   选手   标准   闭环   权责   行业   评分   冠军   才艺   责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