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避寒
编辑|避寒
俄乌战场上的炮火,每一声爆炸都在验证1956年那场关于苏联未来的争论,毛泽东看得比所有人都远。

当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全盘否定斯大林时,毛泽东提出了"三七开"的评价原则。
这个建议当时被苏联人当成耳旁风,结果35年后苏联解体,又过了30年,战火烧到了乌克兰。

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
朝鲜人民军节节败退,金日成急得团团转。这时候,毛泽东给他发了一封电报,里面写的全是实战经验。

"集中兵力,每次作战以少数兵力牵制多数敌人,而以多数兵力围歼少数敌人。"电报里这句话说得明明白白。三至五倍的兵力优势,每次歼灭敌人一个团、一个营也好,积少成多。
这些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美军火力配备强,一时难于突入分割,毛泽东就建议:"先以李承晚伪军为对象,每月歼灭其一二个师,半年后即可尽歼伪军,剪去美帝爪牙。"
战场上最忌讳的就是平分兵力,毛泽东在电报里反复强调这一点。打不过就不打,打就要打赢,打就要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更关键的是对战争性质的判断。
当时苏联和美国都认为,朝鲜战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毛泽东偏偏不这么看。

他在给斯大林的电报里写:"这是一场可控的局部战争。"只要朝鲜问题以战胜美军的结果而在事实上结束了,就算美国已和中国公开作战,这个战争规模也不会很大,时间也不会很长。
事实证明他说对了。
1950年10月,周恩来飞到莫斯科谈援助,斯大林最初的态度是拒绝出动空军掩护。苏联人担心直接参战会扩大战争,所以只答应提供武器装备,空军暂时不能出动。
这是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你们中国人自己上,我们在后面看着。
周恩来回国后,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打响了入朝作战第一枪。第一次战役打赢了,斯大林的态度立刻变了。10月底,中国政府收到通知,苏联空军可以飞越中朝边境。

毛泽东在战役胜利后给斯大林发电报:"据我的观察,朝鲜的战局是可以转变的,我志愿军16个师已给了敌人第一个打击,初步立稳了脚跟。只要能再给敌人以一至二个较大的打击,就能将防御局面改变为进攻局面。"
这封电报让斯大林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表示敬佩,进一步改变了对中国援助的态度。

1951年2月21日,彭德怀从朝鲜前线赶回北京,面见毛泽东。
他报告了四大困难,伤亡很大,兵员得不到补充;敌机狂轰滥炸,物资得不到保障;严冬季节,战士衣服单薄破烂;几十万指战员得不到充足的粮食供应,许多人有夜盲症。

彭德怀说得很直接:"我们如果不能有效地保障后方的交通运输,是无法坚持长期作战的。"
毛泽东沉思了很久,他没有像外界期待的那样喊口号、打鸡血,而是说了一句很实在的话:"中央对志愿军在朝鲜前线的困难处境很关心。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
这句话让彭德怀顿时感到有了一个机动而又明确的方针。
1951年3月1日,中朝军队打第四次战役,后方补给线遭到敌军疯狂轰炸。毛泽东致电斯大林,希望苏联空军深入朝鲜内地上空作战。

两天后,斯大林很爽快地复电:同意增派两个苏联驱逐机师入朝作战,增建机场,供给6000辆汽车;还主动表示可以提供高射炮以掩护机场和供应高射炮弹。
这就是现实,不是靠哭诉换来的援助,是靠战场上的表现赢来的尊重。
毛泽东在处理同苏联的关系时,从来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对方的承诺上。他知道,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靠的是实力。
你打得好,盟友就会主动靠近;你打得不好,再多的条约也是一张废纸。

朝鲜战争打了两年多,最终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这场战争不是靠妥协换来的和平,是靠战场上的胜利争取到的。

1956年2月25日,莫斯科。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闭幕式后的秘密会议上,作了一份长达四小时的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他用大量篇幅批判斯大林,说他搞个人崇拜、破坏法制、滥杀无辜,甚至说他靠地球仪指挥战争。
出席大会的中共代表团团长朱德看完秘密报告后说了一句话:"报告讲的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是来这里做客的,不便于讲什么。"
副团长邓小平私下表示更直接:"斯大林是国际人物,这样对待他是胡来。"
消息传回北京,毛泽东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在3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一项重要任务,写一篇正面阐述中共对斯大林的评价的文章,而且要求在一星期内完成。

这篇文章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文章起草过程中,毛泽东召开了六七次政治局会议进行讨论和修改。
毛泽东在修改过程中着重提出一个观点:"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看斯大林,对于他的正确的地方和错误的地方作出全面的和
适当的分析,从而吸取有益的教训。"
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三七开"原则——七分成绩,三分错误。
毛泽东在4月29日同外国友人谈话时说得更明白:"斯大林问题不是个别人、个别国家的事情,而是整个国际无产阶级事业中的事情。对斯大林的错误,大家心里都不会好过。"

他还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斯大林对中国作了一些错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抗日战争初期的王明右倾机会主义,都是从斯大林那里来的。解放战争时期,先是不准革命,说是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仗打起来,对我们半信半疑;仗打胜了,又怀疑我们是铁托式的胜利,1949、1950两年对我们的压力很大。可是,我们还认为他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这是公正的。"
毛泽东后来在10月评价苏共二十大时说:"我们早就指出,苏共20大揭了盖子,也捅了漏子。揭了盖子之后,各国共产党都可以破除迷信,努力使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党正在探索,其他兄弟党也没有解决。捅了漏子的后果是全世界出现反苏反共高潮。"

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爆发。这场动荡直接验证了毛泽东的判断,全盘否定一个历史人物,必然会动摇整个意识形态的根基。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的红旗降下。
苏联解体了,从拥有2000万党员到失去政权,苏共用了35年。

这个过程充满了讽刺。1991年3月,苏联举行全民公决,乌克兰70.5%的选民投票赞成保留联盟。
7个月后的12月,支持独立的选民达到90%,乌克兰多数民众的情绪在短短7个月里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这说明什么?说明直到苏联解体前不久,多数加盟共和国的人还在犹豫。民族独立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而是解体过程中的结果。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实行"休克疗法"。他发行国有债券,承诺每个俄罗斯公民都能分到国家财富。
结果呢?超过7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老人没有退休工资,国家财富被寡头占为己有,小部分人暴富,大部分人赤贫。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经济几近崩溃。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战火烧到了克里米亚、顿巴斯,这些都是苏联解体时留下的问题。
1954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决议将克里米亚划入乌克兰。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决定会在70年后引发一场战争。
普京在俄乌冲突前后多次指出俄罗斯从未输给外国,苏联解体就是内部卖国导致的,俄罗斯不能没有社会主义。
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雷日科夫说过一句话:"如果内部没有一个实际上完全奉行苏联的敌人所树立的目标的'第五纵队',而只靠外部力量,谁也不能把我们国家怎么样。"
原苏联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亚佐夫说得更直接:"有一支所谓的'第五纵队',这些人依靠美国人吃饭,这些人不多,正是他们打残了苏联。"
你看,战场上的失败可以重来,意识形态的崩溃是致命的。
毛泽东在1956年就看到了这一点,他坚持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看待斯大林,坚持"三七开"的评价原则,不是为了维护某个人,而是为了维护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历史根基。

赫鲁晓夫当年全盘否定斯大林,结果引发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这种全盘否定走到了极端,苏共在1990年放弃了宪法中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款,1991年8月政变失败后,苏共被禁止在苏联境内的一切活动。
一个执政74年的党,就这样在一夜之间被取缔了。
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建议,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就是四个字:实事求是。

看一个历史人物,看一段历史,要看主流,要看本质,要看功过是非。有功说功,有过说过,功大于过就是功大于过,不能因为有过就把功也抹杀了。
这个道理放在国与国的关系上也一样。朝鲜战争时期,毛泽东从来不把国家安全寄托在盟友的承诺上,而是靠自己的实力争取尊重。这种清醒的认识,让中国在后来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独立自主。
69年过去了,俄乌战场上的炮火证明了历史不能割断,传统不能否定,根基不能动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历史都不敢正视,连自己的领袖都要全盘否定,那离分崩离析就不远了。
这就是毛泽东当年那个建议的高明之处。
参考资料:
1.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沈志华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 人民网《毛泽东:运筹抗美援朝战争的最高统帅》,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020年10月
3. 中国社会科学网《李慎明等: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教训与启示》,2023年1月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