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说网络烂梗,到底要怎么管?

作者 | 和小畏

责编 | 陈轻轻



最近一位小学语文老师的课程视频,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她列举了许多流行的网络热梗,譬如“包的”、“666”、“那咋了”。


她提醒孩子们:


如果一味地用这些词语,会让脑子里优美的语言被覆盖掉,鼓励大家使用成语、歇后语,或其它具体优美的言语去表达。



在评论区,不少父母表示现在的孩子不会好好说话,应该严格抵制烂梗。


也有人担心,网络烂梗的泛滥,会导致优美的中国话难以得到传承。


诚然,这样的倡导和担忧都有道理。


不过,如果父母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那么容易和孩子形成简单粗暴的对抗关系,两代人互不理解,越走越远。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语言反而是个理解孩子的通道——


网络梗盛行的背后,其实藏着孩子们隐秘的心理需求。


每一代人

都曾盲目跟风


孩子们为何热衷于说网络梗?


乍一看答案很简单:跟风。


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说网络烂梗,就担心孩子从此走上歧途,脑子变笨,然后严令禁止,以绝后患。


可我们都当过小孩,回想一下自己的孩童时代,就不难意识到——


孩子们绝不会因为禁止而不讲,只是会背着大人讲。


其实,我们可以借机走近孩子,多了解他们。


对于多数孩子而言,他们讲网络梗往往并没有带有恶意,只是出于好奇,见到身边小伙伴说,于是自己也跟风说。


他们会因为彼此说了同一个梗,于是迅速打成一片,而任何跟风行为,都伴随着社交属性。


其实,每一代人年轻时,都有每一代的「跟风」。


分享一段我的经历。


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流行收集水浒传的卡片,看着108个好汉有绰号、有排名,大家都觉得很酷。


有同学突发奇想,给班上的同学也搞个排名,起上绰号,并写在一个笔记本上。


好汉们有梁山泊,我们也起了个很土的名字「XX帮」。


我清晰记得,即使帮派没组织过任何现实活动,但当我得知自己是当中的一员,就会觉得很开心。


原本不太熟的同学,因为得知对方也是当中一员,关系也会变得更近一些。


不久后,笔记本被老师发现,被点名批评后,「XX帮」便不复存在了。


在大人们眼中,这件事是又坏又无聊。


可如今我再回头看,那时班上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不少父母也不在身边,内心有不少的孤独与空虚。


帮派之所以让大家痴迷,是因为从中能够获得「归属感」。


如今的孩子把网络梗挂在嘴边,也有这部分原因。



越是空虚

越需要形式上的归属


邀请你思考个问题:如今的孩子生活空虚吗?


从物质上来讲,他们的生活显然远比过去要丰富,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


但从精神上则未必那么充实。


过去的孩子,会有更多和小伙伴在泥土上追逐打闹的机会;


如今的孩子则是被保护得好好的,在有限的空间里活动,他们现实性的关系互动变少了。


加上现在的父母生活压力也不小,大量时间忙于工作。


于是手机、电脑就成了孩子主要的陪伴,网络自然成为他们成长的重要土壤。


网上有着大量碎片化且繁杂的信息,容易让孩子信息超载,产生茫然感,同时也会不自觉去模仿。


大人都会被网络梗影响,孩子就更是难免了。


当生活长期缺乏了现实性的活动,人就会感到空虚或孤独,于是就会渴望联结。


如何快速与人联结,轻易获得归属感呢?


那便是去建立自己的小圈子。


对于孩子而言,这类圈子可能是收集某类卡片、玩具、追星......


而说网络热梗,大概是当中最简单、成本最低的了。


这些圈子或许看起来奇奇怪怪,但对年轻人而言,可能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归属。


2019年,有一部另类的纪录片,叫《杀马特我爱你》。


所谓「杀马特」,就是顶着五颜六色的爆炸头、画着奇怪妆容、穿着另类服饰的年轻人群体,他们活跃于2010年前后。



相信多数人看到这些造型,都无法欣赏,也认为他们学坏了,甚至疯掉了。


但电影并没有停留在对他们的粗暴评判之上,而是试图走近这个群体。


深入了解后发现,几乎所有杀马特都有过留守儿童的经历,


父母大多是农民工,而他们自己通常还没完成学业就去县城的工厂里打工。


去到厂里,他们孤独,渴望被人关注,但又害怕暴露内心的敏感脆弱。


所以,夸张的造型就像铠甲一样,把他们包裹起来。


同时,他们彼此之间建立如「葬爱家族」的组织,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归属感。


无论是杀马特还是玩网络梗,都有在试图借助群体的形式来获得身份认同,逃离空虚。


尽管,这些方式都只能起到隔靴搔痒的作用。


借「玩梗」之名

表达隐藏的情绪


网络梗还有一个易被忽视的功能,就是表达情绪。


在几年前,「网抑云」、「Emo」等网络热梗诞生,指的是一个人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开始忧郁,回想曾经的不快与遗憾。


那段时间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身边愿意袒露内心烦恼的人变多了。


在此之前,如果一个人突然说自己不开心、忧郁,这时身边的人会习惯说“不要不开心啦”、“别想那么多”。


然而,忧郁并不会因为这些廉价的安慰而消失,只会隐藏得更深。


而透过Emo等网络热梗,忧郁的情绪便能披上一层保护衣去表达,对于个人而言,表达过程会变得更安全些。


与此同时,带有情绪的梗,也能让人迅速找到可以产生共鸣的同伴。


如果仔细观察那些广为流传的梗,你会发现背后往往也伴随着情绪。


像不少孩子挂在嘴边的「那咋了」,蕴藏着一种不耐烦,不想被束缚的情绪。


生活中,大人对他们有着各种要求,出发点也是为了他们好,因此,孩子虽觉得烦,但也不好正面去表达。


但是,披着「玩梗」的幌子,就可以很自然地释放这股情绪。


有人担心,孩子大量玩梗,会让表达能力退化,这确实会产生负面影响。


但我也想说,更深地影响孩子表达能力的,是「安全表达的机会」。


好友小D是一位心理老师,在心理课上,她会邀请孩子们用绘画的方式,把自己的情绪「画」出来,然后写上文字描述。


然后会发现,他们都极富创造力,有人把「着急」画成一团表情严肃的火焰,当它发作时,就会跑来跑去,让自己变得烦躁。


这些都是非常生动的表达。



但在心理课以外,孩子们确实没有那么多机会去安全地表达情绪。


因为说话稍不留神,就容易被大人评判说「你不该这样想」,而且大人也很忙,难以有那么多的时间和耐心去倾听孩子。


有烂梗,也有好梗


看到这,或许有人会说:难道就任由孩子玩梗吗?


当然不是。


有的梗确实庸俗甚至有害,我们需要引导孩子。


比如有人用「唐」来进行人身攻击,指对方的言行像唐氏综合征患者,这显然是恶劣的。


而像诸如「包的包的」的梗则更偏向于中性,不至于是洪水猛兽。


在如今信息时代的洪流下,我们其实很难禁止孩子玩梗,能做的就是多加以引导。


每一个梗都承载着一小段文化,既然是文化,就必定会有糟粕,也有精华。


像前些年开始流行的「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也是个颇有知名度的梗。


它正是出自老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诸葛亮骂王朗的桥段。



这个老片段重新爆火后,又引来了许多年轻人对此进行大量视频上的二次创作。


当年饰演诸葛亮的唐国强老师知道此事,倒没有生气,反而是开心和支持。


因为凭着这个梗,使得三国相关的传统文化重新引起年轻人的关注。


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上,老版《三国演义》的播放量就高达7.6亿。


像这样的梗,既能促进文化的活跃,也能帮助大家以轻松的方式,释放被压抑的攻击性。


最后,我想说的是:


比起抵制玩梗,更重要的是去宣扬好的文化。


汉语言恐怕是世界上最复杂厚重的语言,因此,它的学习伴随着滞后性。


年纪小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而更容易听懂缺乏内涵的网络梗,也是正常现象。


但随着我们把好的文化进行重新的呈现,便能对状况起到改善作用。


像前几年的电影《长安三万里》,


以诗人李白、高适等为主角,以动画的方式去重新演绎《将进酒》等名篇,让孩子们重新领略好文化的魅力。


去年大火的国产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


通过把现实中的古建筑、文物还原到游戏中,也让年轻人去重新研读《西游记》原作,甚至了解相关的佛教经文。


一些网络梗的流行,确实会对文化造成冲击,但远不至于拖垮年轻人,或是让我们的文化出现断层。


很多人是长大后,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才真正读懂小时候学习的成语、诗句。


糟粕的网络梗很快会被时代淘汰掉,而经典的好文化则能经历岁月的考验。


像如今不会有人再说“神马都是浮云”,但苏轼《承天寺夜游》里的“怀民亦未寝”,依然会被人说道。

放宽心,大可以对年轻人多点信心,也对我们的优秀文化多点信心。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本文原创发布:武志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6

标签:育儿   孩子   网络   情绪   文化   年轻人   空虚   父母   心理   归属感   大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