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里,那群靠骂游戏年入千万的“专家”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在抖音上看到各路人员骂游戏吗?

一位鼻梁上架着金丝眼镜、自称为“刘教授”的所谓“教育专家”,正神情激昂地伸手指向身后的PPT。

那PPT上呈现着一张令人触目惊心的对比图:左侧是一名朝气蓬勃的阳光少年,右侧则是一个蜷缩于电脑跟前、眼神木讷的“网瘾少年”,二者中间以红色的醒目大字赫然写着:“游戏如何偷走你的孩子!

底下全是赞,私信加了上来就是999,仿佛交了钱,才是你最大的作用,而弹幕里,满是“教授说的对”、“我孩子没救了怎么办”、“感谢教授点醒我”的留言。

家长们以为买的是希望,殊不知,这只是买了一张通往更大焦虑的门票。而像他这样的家长,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个。

这些“戒网瘾直播间”所采用的套路,已然形成了一套标准化模式,其流程之规整,堪比工业化的流水线作业,而夸张的是,他们有的身着教师形象,有的是路人,有的同样是家长,总之一句话,那就是让你相信游戏害人,随后告诉你他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家长

家长们耗费钱财购置课程,满心期许能觅得解决孩子网瘾问题的良方。然而,所谓的“秘籍”不过是“断网、收手机、打骂”这类简单粗暴之法。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亲子之间的矛盾反而进一步激化,孩子变得愈发叛逆。他们所付出的,不仅仅是真金白银,更是对专业人士那份珍贵信任的损耗。

孩子

孩子是这场闹剧里最直接的受害者。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他们却被轻易地贴上了“网瘾少年”的标签。本就为数不多、作为情绪宣泄出口的游戏,还要被蛮横地剥夺,甚至可能遭受“课程”所带来的身心虐待。他们失去的,是与家长理解和沟通的宝贵机会。

游戏与玩家

游戏及玩家无端沦为了“罪魁祸首”,承受着毫无根据的污名化。真正亟待深入探讨的理性话题,如游戏防沉迷机制、行业监管措施、分级制度等,被这些极端的言论噪声彻底掩盖。

唯一的赢家,就是直播间里那些口若悬河、日进斗金的“刘教授”们。 他们赚得盆满钵满,然后关掉直播,可能自己就打开手机,给直播平台上的美女主播刷起了火箭。

所以,别再说什么“戒网瘾”了。

真正该戒的,是这些利用亲情、贩卖焦虑、躺着敛财的“伪专家”

下次当你再看到这种直播间,或者你的父母转发类似文章时,请不要只是争吵。

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一起看看,让他们注意一下:
“爸/妈,你看这个‘教授’的title,能查到吗?”
“他这个课程,除了骂游戏,到底讲了什么具体方法?”
“他是不是最后都在卖课、卖书、卖神器?”

让阳光照进这个利用信息差牟利的灰色地带,才是对“刘教授”们最致命的打击。

我们反对的不是关心,而是别有用心的算计;我们需要的不是戒断,而是理性的理解和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游戏   专家   孩子   教授   家长   少年   课程   焦虑   息差   污名   理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