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喝茶,咱中国人讲究多了。
但很多人不知道,喝茶也分“时节”。
特别是谷雨一过,天气变了,身体也跟着变。
这个时候,茶照喝没问题,但喝不对,轻则上火失眠,重则脾胃遭罪。
尤其是五十岁以上的朋友,身体代谢慢了,
喝茶讲究不对,真不是“小题大做”。
今天咱就好好聊聊:
谷雨过后,喝茶到底该注意啥?怎么喝才养生不伤身?
一、先说个关键点:谷雨,是“春天的尾巴”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一过谷雨,气温迅速升高,空气湿气也重,春生转夏长,阳气开始走强。
老话说得好:“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
谷雨前后,正是从花茶过渡到绿茶的时间点。
这时候身体开始“换季”,体内阳气上升,湿气也容易夹杂其中,容易烦躁、乏力、没胃口。
所以,喝茶要“因时而变”。
二、谷雨后喝茶的3个“雷区”,千万别踩
1. 不宜再喝“寒性强”的新绿茶
一到谷雨,很多人就爱抢着喝“明前茶”“雨前茶”。
特别是绿茶,香气高、口感鲜,可惜——寒性太重。
绿茶属未发酵茶,清热去火是不错,但对五十岁以上的人来说,太寒了,容易伤脾胃。
特别是早上空腹喝,或者饭后立马喝,容易腹泻、胃寒、食欲差。
建议:
年纪大的人,绿茶可以喝,但得“温水泡、少量喝、不空腹”;
如果本身体寒、手脚凉、脾胃弱,最好改喝发酵度高一点的茶,比如红茶、熟普、黑茶。
一句话:绿茶虽好,不宜贪凉。
2. 忌喝隔夜茶、凉茶、浓茶
隔夜茶、凉茶,不养生,是养“病”。
茶水放久了容易滋生细菌,维生素也早没了,喝下去反而刺激肠胃、加重肾负担。
而浓茶,更是**“催命水”**。
浓茶里的咖啡碱高,尤其五十岁以后,肝肾功能走下坡路,代谢变慢,
浓茶容易引起心慌、胃酸多、睡不好。
尤其是晚上喝浓茶,那就是“玩命不睡觉”。
建议:
一天茶水最好现泡现喝;
别用保温杯焖太久;
喝淡茶,量控制在每天3~5克干茶就行。
记住那句老话:“浓茶伤心,凉茶伤胃,隔夜茶伤肾。”
3. 谷雨后“湿气重”,忌喝甜腻、加料茶
有些人喜欢加糖、加奶、加桂圆枸杞那种“调味茶”;
或者喝那种包装好的“花果茶”,看着好看,实则没营养,全是香精和糖。
这类茶,不仅养不了身,还容易助湿生痰、加重体内湿毒。
五十岁往上,一旦湿气入侵,容易啥?
困乏、虚胖、舌苔厚、皮肤长斑、腰膝酸、精神差……
建议:
喝茶,尽量喝原叶纯茶;
少糖、少奶、少添加,茶该是什么味儿,就喝什么味儿;
想补气血,喝好茶比喝“网红养生茶”强多了。
三、那谷雨过后,五十岁以上喝什么茶最合适?
来,实在话给你摆上:
1. 熟普洱:养胃去湿,最稳妥
熟普发酵足、性温和,能养胃护胃、去湿化滞。
特别适合肠胃弱、气血虚、怕冷体寒的中老年人。
而且熟普还能降三高、稳血糖,肠道友好,天天喝问题不大。
喝法建议:
用盖碗泡,前三泡洗茶;
水温一定用沸水;
每次泡个5~7泡,口感温润不刺激。
2. 黑茶(如茯砖茶、湖南黑茶):刮油去脂、利水除湿
黑茶,是谷雨后非常适合的“祛湿”好茶。
尤其是吃得油、肠胃累、舌苔厚、脸上爱出油的朋友,黑茶相当于“天然刮油水”。
湖南那边有句老话:“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黑茶。”
五十岁以上,肠道排毒变慢,喝点黑茶正合适。
3. 陈年白茶:清润不寒,护肝降火
白茶放得越久越温和,像“老白茶”,特别适合谷雨后喝。
这个时候人容易上火,眼干口苦、心烦气躁,白茶能“清不伤身”。
白茶富含茶多酚,抗氧化、清火气、养肝护眼,一杯下去,比吃保健品强。
尤其适合:
长时间用眼的老年人;
上火易燥、口干舌苦、怕绿茶寒性的人。
四、五十岁以上喝茶,还有这4点“金规铁律”
1. 空腹不喝茶,饭后半小时最合适
空腹喝茶,刺激胃酸,伤肠胃。饭后立马喝,也会冲淡胃液。
最佳时间:饭后30分钟左右。
2. 晚上7点后别再喝含咖啡因的茶
否则越喝越精神,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
晚间喝茶,可以选择低咖啡因或不发酵的温性茶,如陈皮普洱、老白茶等。
3. 不要长期喝一种茶,适当换着喝
每种茶性不同,搭配轮换,身体更均衡。
别老喝一种,不然营养摄入单一。
4. 茶叶别贪贵,选“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茶不在贵,适口为珍。
不必迷信名山头贵茶,有时候,一斤几百块的好熟普,比几千块的绿茶更适合你。
写在最后:
俗话说:“人过五十,养生要紧。”
春去夏来,阳气升,湿气重,
喝茶再盲目,不是养生,是养病。
五十岁以后,喝对茶,是“润身”;
喝错茶,是“添堵”。
茶喝得对,身体不乱;茶喝得稳,晚年舒坦。
愿你谷雨之后,一壶好茶,调理身心,
愿你茶香为伴,不伤脾胃,喝出健康,喝来安心。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