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卒中增多,记好四个防治要点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姚欣然)气温变化与脑卒中患病风险密切相关,温度每降低1摄氏度,脑卒中风险升高1.1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刘健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秋冬季气温骤降并非心脑血管事件增多的“巧合”,而是需要重点警惕的因素。

暖:护好头颈

刘健表示,当人体暴露于寒冷环境时,为减少热量散失、保持核心体温,交感神经会被激活,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反射性升高,增加了血管壁压力负荷,对于本身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或微动脉瘤的患者,骤然升高的血压极易诱发脑血管破裂,导致出血性脑卒中。

同时,心脏需努力泵血以克服增高的外周阻力,负担显著增加;寒冷还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减少心肌供血,共同推高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人们在冬季会增加高热量食物摄入,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

因此,冬季防护的首要原则是“暖”,尤其要做好头颈部保暖。

防:锁定可干预

刘健介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不可干预”与“可干预”两类,前者包括气温、年龄、性别、遗传家族史等因素,后者则是防控的关键。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心脏疾病,特别是房颤,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脱落后可堵塞脑动脉;吸烟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压波动和内分泌紊乱;过量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体育锻炼、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也可能诱发心脑血管事件,都需积极干预。

测:年轻人别忽视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刘健建议,由于早期高血压患者大多没有明显症状,定期测量是发现它的唯一途径。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1~2次血压,尤其是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或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应增加测量次数。如果能在早期发现,通过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积极生活方式干预,就能有效控制甚至逆转。

救:要分秒必争

北京急救中心急救专家贾大成表示,急性脑血管病的危害远超急性心梗,后者是导致心脏骤停-猝死的第一原因,而前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极为严重。约85%的急性脑血管病不是脑出血,而是脑血栓,可通过溶栓治疗让患者基本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对今后的生活质量几乎没有影响,但必须争分夺秒,在4小时内完成溶栓,溶栓越早成功率越高,后遗症越少。

因此,当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要首先排查心肌梗死,突发的口角歪斜、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可能是脑卒中的信号,对于没有太多急救专业知识的人群,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拨打120。目前,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中国卒中急救地图”,搜索微信小程序或下载APP“中国卒中急救地图”,可以了解就近具有卒中急救能力的医院,一键呼救,缩短救治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养生   气温   要点   脑卒中   脑血管   血压   动脉   因素   人民日报   交感神经   内皮   血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