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进程里,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存在客观差距可谓一目了然。
2024年全球500强城市榜单里,美国凭借56座城市持续领跑,实力自然毋庸置疑。印度有13座城市入围,也契合其作为新兴市场的定位。
人们会想知道中国这个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的大国,又有多少城市能位列世界顶尖之列?这些城市是如何突破发展困境实现了迅猛崛起呢?
在多数人看来,一座城市或许只有经济实力强劲、GDP数字亮眼,才能够跻身全球顶尖城市之列。
但除了这些亮点,城市治理能力、文化体验、城市形象及发展潜力更是不可忽视的考核标准。
美国能有56城上榜绝对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比如纽约拥有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位列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资本聚合与信息流通能力突出。
其经济实力更为强劲,GDP高达1.2万亿美元,稳居全球榜首,坐拥56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
还是白宫、国会等核心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国际组织与外交机构聚集地,连续好几年位居全球城市综合实力榜首。更是全球产业链顶端优势的集中体现。
可见纽约在经济规模、金融地位、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均占据明显优势。
洛杉矶虽然不及纽约,但是在科技、娱乐产业和气候条件上更具特色。
而且休斯敦、芝加哥等工业重镇仍牢牢占据航空制造、能源化工等高端制造领域。
这种"金融加科技再加制造"的三元结构,构建起美国难以撼动的产业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城市群正在通过"去中心化"强化韧性。
例如奥斯汀凭借特斯拉超级工厂崛起为"硅山",凤凰城因英特尔芯片基地获封"沙漠硅谷"。
这种分散式创新模式别具匠心,既规避了单一城市发展过度集中之风险,又借由区域协同放大集群效应。
其先进经验也为中国超大城市转型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相较而言凭借人口红利实现崛起的印度,在发展进程中明显落后了许多。但尽管如此,该国仍有13座城市成功跻身世界百强城市之列。
印度多座城市成功入围,主要得益于“软件外包”与“制造业迁移”两大驱动因素。
其中地处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堪称全球“后台办公室”。全国35%的IT人才都集中于此。
它不仅承接了欧美多数的IT服务外包订单,还引得微软、惠普等国际大牌企业纷纷来此设立办事处,因而有了印度“硅谷”的美誉。
海得拉巴、浦那等城市更是另辟蹊径,凭借税收优惠成功把富士康、三星等制造业巨头招揽至本地。
这种“软件加制造”的产业模式,助力印度在数字经济领域快速崛起。
早在2019年班加罗尔崭露头角,成功跻身全球城市500强榜单,位列第104名。
不过印度上榜城市的人均GDP仍然要低于中国同梯队城市,归根结底是其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短板。
就拿经济金融中心孟买来说,时间在这里本应分秒必争,可它却是全球最堵的城市之一。
堵车时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要比平常多花大约65%,这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还造成了经济损失。
再看德里,这里的空气污染状况可谓恶劣至极。
它已连续四年稳坐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位,每年因这污浊空气离世的人数逾1.2万,令人痛心疾首。
可见印度城市基础设施的缺陷尽显,这暴露出其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面临治理难题。
当下印度要想保持增长态势,关键在于怎样把人口优势转变为人才优势,并同步推进城市道路建设与空气污染治理。
最后聚焦中国,其上榜城市数量多达53座,竟与美国旗鼓相当。
这放在几十年前,是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这一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巨大转变。
以往靠投资拉动的“撒大网”式城市扩张模式已走不通了。
北京借由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一举措,有效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
到2024年城六区常住人口相较于2014年下降了15%。
不仅如此曾经困扰城市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难题,也有了显著改善。
北京还通过有序疏解低端产业与人口,稳步推进“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的落实。
7月17日,2025年上半年北京经济运行情况被公布,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029.2亿元。
聚焦打造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这四大中心,让城市发展目标更明确、动力更充沛。
就拿动物园批发市场这类大型市场的疏解来说,成效十分显著。
市场搬离后,周边交通拥堵的状况大幅改善、道路压力明显减轻,车辆行人通行都更加顺畅无阻。
还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了这一举措。
比如雄安新区承担起部分功能转移的任务,既为北京发展松了绑,减轻了压力,又能激活周边区域经济,带动其一路蓬勃向上。
如今上海着力打造全球资源配置中心,深圳积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中国城市发展已迈入精耕细作的崭新阶段,正向着更高质量不断迈进。
但是这种转型也难免会伴随阵痛,例如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迁移,致使短期经济数据出现波动。
由此换来的是产业附加值大幅提升,而从长远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
当杭州的数字经济、合肥的集成电路、成都的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崛起时,中国城市正在重新定义全球产业链坐标。
中美印三国500强城市格局的演变,本质上是不同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美国凭借完善的创新体系稳坐领先地位,印度借助资源要素的重新整合实现跨越发展,而中国正顶着转型的压力,着力培育能驱动未来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未来城市竞争之核心,并非单纯的GDP排名。
而是看何方能够率先搭建起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何方能够更优地权衡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
超过世卫标准93倍 印度首都空气污染致其每年损失超6000亿
金融界 2024-11-26
《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发布:单位GDP能耗下降26.4%
2023-01-19 ·新京报
发挥好东部地区挑大梁作用
2024-10-24 ·中国经济网
新华每日电讯:破解“大城市病”,北京做对了什么?
2025-07-02 ·北京日报客户端
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 经济活力与动力增强 2025年上半年北京GDP同比增长5.5%
2025-07-18 08:26·首都之窗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