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手环监测睡眠质量,真的靠谱吗?

审核专家:王学江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表和手环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的标配。它们不仅能记录步数、监测心率,还能监测睡眠状况,为我们提供睡眠时长、深浅睡眠时间等数据。

然而,这些数据真的靠谱吗?智能手表、手环又是如何监测的呢?

智能手表、手环如何监测睡眠?

体动记录仪

对于睡眠质量,智能手表或手环是通过体动记录仪来实现的。

体动记录仪(acTIgraphy)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军方研制用来衡量部队性能的仪器。30多年来,经过改进,基于便携、无创、价格便宜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到睡眠/觉醒模式的评估,日常活动强度监测,药物检测,行为遗传学等众多领域。

目前的体动记录仪基本都具备从3个方向轴进行记录数据,三轴传感器成为标准配置,三轴传感器能够灵敏的从3个方向记录到轻微的移动。根据记录数据,分析软件通过计算可以分析出能量消耗和睡眠相关参数,觉醒时间,觉醒次数,睡眠效率等。


心率传感器

心率传感器能记录睡眠时的心率变化。

对于心率的监测,目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光电透射测量法,另一种是心电信号测量法。简单来说就是,在运动手环的背面有一个光电接收器,会发射出绿光。光束发出后,皮肤、肌肉组织和血液都会吸收一部分,剩下的再被反射回接收器上。血液倾向于反射红光吸收绿光,因此心脏在收缩和舒张时会产生颜色不同的反射光,手环通过检测这些反射光,再运用一定的算法,折算出心率。


哪些因素会影响智能手表手环的检测结果?

睡眠状态

正常成人的睡眠结构从浅睡眠(N1、N2)—深睡眠(N3、N4)—浅睡眠(N1、N2)—快动眼睡眠(REM)。

当我们在浅睡眠时,身体可能会出现轻微的抖动或运动,此时大脑活动减弱,身体处于相对放松状态,但肌肉张力可能较高。此时,智能手表、手环监测到了我们的轻微运动,就会认定是浅睡眠状态;当我们进入深度睡眠后,人体的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基本不会进行运动,此时智能手表、手环记录到的体动较少,就认为是深睡眠。


睡眠环境

睡眠环境同样是一个重要因素。光线、噪音等环境因素可能影响智能手环的睡眠监测数据。在颠簸环境下睡眠,如地铁、高铁、大巴上,手腕动作较多,也容易被传感器误判为非睡眠状态,导致不记录睡眠。


佩戴方式

此外,佩戴方式也会影响监测结果。如果佩戴过松,设备可能无法准确感知手腕的动作和心率变化;如果佩戴在非惯用手上,或者设备正面向下、底部被遮挡,也可能导致误判。

由此可见,睡眠质量的监测实际上就是在感应我们在睡眠时有没有比较大的动作,有的时候戴着手环翻身,其实也是深睡眠状态,但因为“动了”,智能手环也会识别成浅睡眠。

合格的睡眠需要达到哪些标准?

入睡时间

成年人正常入睡时间应在15—30分钟以内。

睡眠持续性上,夜间醒来的次数不应超过两次,每次醒来后能在20分钟内再次入睡。


睡眠总时长

成人每天需要7—9小时的睡眠时间,以满足身体和大脑的恢复需求,不足6小时或超过10小时均可能影响健康。


深度睡眠比例

深度睡眠比例也是重要指标,深度睡眠(包括NREM3期和REM期)占总睡眠时间的20%左右,这段时间有助于身体修复和记忆巩固。

此外,醒来后应感到精神饱满、心情愉悦,并能保持良好的精力和集中力。如果长期感到疲劳和困倦,则可能存在睡眠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手表   智能   心率   记录仪   传感器   深度   睡眠   状态   身体   数据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