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我的人生就到36岁。
晚年张学良面对来访者,平静地说出这句浸透一生沧桑的总结。从36岁到90岁,漫长的幽居生涯如同一把钝刀,将一位戎马倥偬的“少帅”生生磨成了历史橱窗里的标本。
实际上,在“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堪称是蒋介石的“左膀右臂”, 正因为张学良当年在东北的改弦易帜,才为蒋介石战胜各路军阀而奠定了胜局。
然而,“西安事变”后,蒋介石翻脸无情,不仅命人将张学良软禁,甚至临终之际,依然不愿放过张学良,还嘱咐蒋经国“不可放虎归山”。
而在听说了蒋介石拒绝释放张学良的真正原因后,宋美龄不由得潸然泪下 ,要知道多年以前,宋美龄曾许诺会还给张学良自由,但半个世纪过去了,她却始终没能做到……
1928年6月4日凌晨,皇姑屯的爆炸巨响将张作霖的专列撕成碎片。奄奄一息的“东北王”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叫小六子快回沈阳。”
年仅27岁的张学良接过父亲留下的庞大军政遗产,瞬间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彼时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已逼近京津,而日本关东军则虎视眈眈,威逼利诱张学良宣布东北“独立”。
在民族大义与集团利益间,张学良做出了人生第一个关键抉择:1928年底,他通电全国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旗帜在东北升起的那一刻,蒋介石在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为巩固联盟,蒋介石以传统方式与张学良结为兄弟。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当反蒋联军与蒋介石部队杀得难解难分时,手握重兵的张学良成为决定天平倾斜的关键砝码。
在获得蒋介石保障东北军利益的承诺后,张学良挥师入关实行“武力调停”,一举奠定蒋介石的胜局。作为回报,张学良获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名义上成为仅次于蒋介石的军方第二号人物。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主力入关;一年后的同一天,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袭沈阳北大营。由于东北边防空虚,加之执行蒋介石“力避冲突”的指令,东三省在四个月零十八天内全境沦陷。
东北沦陷的耻辱如毒蛇般啃噬着张学良的内心。当1935年他被调往西北时,东北军官兵中弥漫着强烈的抗日情绪:“我的母亲被日本人杀害了,我的两个兄弟和姐妹惨死在东北家乡......”
张学良数次向蒋介石痛陈抗日主张,换来的却是严厉训斥。1936年12月7日,华清池畔爆发了两人最激烈的冲突。张学良声泪俱下:“只有领导全国团结抗日,才是委员长振兴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蒋介石勃然大怒:“你现在就是拿枪把我打死,我也不能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计划!”
五天后,西安的寒夜被枪声刺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了督战的蒋介石。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爆发。“少帅”向全国通电提出八项主张,核心只有一条: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事变后,南京政府主战派与主和派激烈交锋。宋美龄冒险飞抵西安,与张学良进行了30分钟的密谈。谈话内容至今成谜,但张学良随即决定释放蒋介石。
更令所有人震惊的是,他执意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我是军人,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张学良对劝阻者说,“即使杀我头,我也要负责。”
当飞机降落在南京机场,张学良刚走下舷梯就被宪兵扣押。军事法庭以“首谋伏党,对于上官为暴行胁迫”罪名判处其十年徒刑。虽获特赦,但“交军事委员会管束”的决定,开启了长达54年的囚禁生涯。
蒋介石将满腔屈辱转化为精心设计的报复。幽禁地点从浙江溪口、湖南郴州、贵州麒麟洞到重庆歌乐山,十余年间辗转迁徙,无一不是远离政治中心的偏僻之地。抗战烽火连天之际,这位曾统率三十万大军的将领却只能在闭塞山野间读书养花。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内外释放张学良的呼声高涨。蒋介石不得已在1946年提出三个条件:承认西安事变是受“蒙骗”;交出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的原始电文;获释后立即出国。
张学良断然拒绝:“我做的事情自己负责,与他人无关!”至于那份能证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的电报,他更视作护身符——杨虎城因无蒋的把柄,已在1949年惨遭杀害。
当1949年国民党政权溃退时,蒋介石曾欲处决张学良。关键时刻宋美龄挺身力保:“我们对不起汉卿!”她与张学良的情谊始于1925年的上海舞会,比蒋介石认识宋美龄还早两年。这份超越政治的个人情谊,成为张学良的保命符。
1975年清明节,病榻上的蒋介石回光返照,将蒋经国召至床前作最后交代。当话题转向张学良时,他突然瞪大双眼,用尽力气吐出四个字:“不可放虎!”
在蒋介石的偏执思维中,已经75岁的张学良仍是威胁蒋家王朝的“东北虎”,哪怕张学良已经被关了将近半个世纪,蒋介石仍然认为,张学良在国民党的东北派系中拥有极高的影响力。 一旦将其“放虎归山”,蒋家王朝或许终将不保,甚至于会把蒋经国逼入绝谷,因此,张学良“决不能放”!
当宋美龄得知蒋介石的遗言时,愕然落泪。这泪水既是对丈夫根深蒂固恨意的无能为力,也是对自己未能兑现“还张自由”承诺的愧疚。
在蒋介石葬礼上,她特意迟到一小时,先去探望了张学良。两人相对无言,张学良递上亲笔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十六个字写尽半世纪爱恨。
张学良对“不可放虎”的评价格外苦涩:“荒谬!我不过是个渴望抗日的军人。”为消除蒋家疑虑,他主动“自废武功”:蒋经国当选“总统”时,他第一时间电话祝贺;公开表示“与过去决裂,只想做普通人”。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病逝,张学良终于盼来了自由的曙光。经过54年囚禁,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终于在1990年重获自由。当记者问他最大遗憾是什么,张学良的回答令人心碎:“没能去到战场上跟日本侵略者拼命!”
三年后,看透政治的张学良携赵四小姐远赴美国夏威夷定居。在太平洋的和风中,他走完了传奇人生的最后旅程。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逝世,享年101岁。宋美龄托人送来花圈,缎带上写着:“送汉卿先生远行”。
张学良在檀香山的暮年岁月里,常对来访者展示书房中的条幅:“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1993年离台赴美时,这位九旬老人只携两箱衣物与三大箱史料登机,其中就有那份证明“不抵抗命令”出自蒋介石的电文原件。
当飞机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他望向舷窗外无垠的太平洋。54年前,他送蒋介石回南京的航程不过两小时;而这次飞行将带他彻底离开囚禁之地,代价是永别故土。
历史的天平终将称量每个人的功过。张学良用半个多世纪的人身自由,换来了国人共赴国难的历史转折,西安事变后八个月,卢沟桥的枪声响起,。两党放下十年血仇,共同筑起抗日的血肉长城。
更新时间:2025-08-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