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艺见不同——连接不同而同在”在许钦松艺术空间展出。该展览由巴士学园心理与狮子艺术联合策展,汇聚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艺术疗愈师、艺术家等专业力量,聚焦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症和其他神经系统差异群体,以“艺术+”为核心纽带,通过“理解、转化、共生”的策展脉络,设计三大主题展区,开启一场关于差异与共融的对话。现场人流众多,或排队参与神经多元体验,或在画作前驻足交流。

据了解,该展览为神经多样性多媒体系列艺术展的其中一场展览。系列展览由爱德基金会主办,生生公益慈善信托发起支持,广州市爱德公益发展中心与多家本地机构承办,并得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CSR环球的支持,共同推动神经多元共融理念的传播与实践。
步入“理解区”,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我和世界的一部分》绘本展示,这是由四位孤独症青年参与创作的自诉绘本故事,质朴的笔触画下了他们喜欢、不喜欢、害怕的事物。

他们和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人一样,都有着自己喜欢、不喜欢和害怕的事物。不管是神经多元人士,还是神经典型人士,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
他们也和许多人一样,会在生活中经历波动:当密集的感知觉刺激突如其来,当固定的生活程序被打乱,当不开心的事发生……那些涌上心头的难受,有时甚至难以分辨。
于是,他们开始学着在平凡日常里练习自我关怀:“吃喜欢的食物我开心”;“到自然里散步我开心”;“难受的时候做深呼吸好受点”……

在“理解区”,观众能够以平等的第一视角,完成一场全新的的认知旅程,重新认识神经多元人士,认识到自己与他们有着相似的情感、丰富的内心,以及向上成长的力量。
进入展览“转化区”,一个由凹凸镜面拼接成的空间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所有事物在镜面中被切割、变形,有时是模糊的光晕,有时是重叠的虚像,制造出流动的、不连贯的波动感,仿佛被无数个平行世界同时映照。而这种视觉体验,恰恰是模拟孤独症人士的“视觉焦点分散”与“细节放大”的感知特征。

在“听觉过载体验”区域,当观众戴上耳机,日常所听到的地铁关门声、婴儿啼哭声等被放大为更接近神经多元人士所感知的强度,观众需要从中分辨出“请举起左手”的指令。许多体验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反应:“所有外界声音都被放大,找不到自己”;“刺耳,烦躁”;“感觉世界要爆炸了,下一秒就会吵架”;“第二次才能听到指令”……这些感受与神经多元群体的日常困境形成共振——许多在常人看来普通的声音,对他们却可能造成生理不适,甚至引发被误解的“过度反应”。而这些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需要被理解的听觉困境。

除此之外,还有“重复行为体验区”“多动体验区”“学习障碍体验区”等,让观众体验神经多元群体的日常挑战。比如,参与者需要以固定顺序对不同颜色的积木进行排列组合,感受刻板行为;观众在面对粗细不一、大小各异、甚至部分文字被翻转的文本时,会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句子也需要耗费更多精力进行“解码”。


这些体验区共同构建起一个“认知翻转”的场域——观众亲身体验“手眼不协调”“刻板行为”带来的挑战,认识到“读写障碍”不是因为不专注……展览完成从“体验差异”到“理解差异”的深层转化,让观众意识到:这些都是神经多元人士大脑处理信息的独特方式,所谓“障碍”本质上是神经多样性在标准化社会中的适应性挑战。
展览还展出了由孤独症儿童亲手创作的艺术作品——数名孤独症儿童以“我”为主题创作的雕塑,以及孤独症孩子们绘制的画作。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创作不仅是孩子们认知自我的镜像,也成为了他们连接自我与社会的桥梁。


为了让观众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神经多样性,展览特别开辟了独立的视频区域。通过真实访谈和神经多元人士的自述,让观众得以从多元维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一群体。

展览期间还开设了公教活动,参与者与神经多元人士共同合作的巨型画作,也成为了展览的一部分。

在倡导互动区,许多人留下了观展感受,成为了展览中温暖而动人的注脚。有观众将神经典型人士和神经多元人士分别比喻为光谱中的“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写下留言:“我们都是光,只是波长不同罢了。可见光让我们看见世界的多彩,但离了不可见光,世界上大部分仪器也都无法正常运转。TA们同样重要、不可或缺。”

正如展览的结束语所说:“神经多元友好的世界,并不是要求谁改变自己,而是拓展我们看待‘正常’的视野——在一片林中欣赏各异的生长,在一片星空中辨别多样的光彩。”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