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时代》杂志评“最佳发明”,中国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R1和美国FigureAI的Figure03居然并排站着。
可价格一对比,差得有点离谱,R1起价才5900美元,Figure03一开始喊到15万美金,后来又说要降到2-3万。
这价格战打得,跟咱们逛菜市场砍价似的,也侧面说明人形机器人的竞争真到火候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俩机器人路子完全不一样。
R1能打拳击、翻后空翻,面向研究者和开发者量产,Figure03专注叠衣服、装洗碗这些家务,盯着家庭场景。
就是中国靠制造优势搞“具身智能”,美国靠AI和资本玩“虚拟智能”,俩巨头的终极对决已经摆上台面。

2025年实体经济不算太好,AI机器人反倒成了“显眼包”,这反差谁能想到?
想知道中国AI机器人能不能在全球立足,先得看技术够不够硬。
现在国内企业在硬件、软件、系统上都有突破,早不是以前只靠制造的“本土选手”了。

硬件是机器人的“身子骨”,精密组件和成本控制是关键,A股的兆威机电做的微型电机,现在越做越小、精度越高。
他们销售负责人说未来还要往更小更精走,机器人手要灵活抓东西,全靠这小电机发力。
以前总觉得这种精密件得靠进口,现在国内能做到这水平,确实挺提气。

力控传感器也不能少,这是机器人的“触觉”。
蓝点触控的六维力传感器全球占了七成,扭矩传感器更夸张,占了九成五。
精度方面,六维力传感器能到千分之二,国内就两家能做到,他们是其中一个,扭矩传感器千分之一的精度,国内独一份。

本来想这东西技术门槛得有多高,后来发现他们还在往下做。
三年前关节扭矩传感器厚14毫米,现在降到5毫米,又省空间又降成本,太实在了。
硬件够硬,软件这“灵魂”也得跟上,现在国内玩VLA大模型有三条路,各有各的招。

智元机器人的ViLLA模型会拆任务,比如让它抓红色杯子,它能分成识别、规划、执行三步。
还把训练数据集开源给英伟达这些国际团队用,这格局可以。
智平方更猛,用100亿张图片训练,机器人能冲咖啡还能玩乐器,泛化能力跟见多识广的老司机似的。

自变量机器人的WALL-A适合居家和照护,能给老人擦桌、备餐,换个环境也不慌,比以前那种换个地方就“罢工”的机器人强多了。
软件再牛,底层操作系统跟不上也白搭了,东土科技的鸿道系统挺神。
能让负责智能的ROS和管运动的RTOS挤在一个芯片上,硬件成本降了不少。

以前俩系统各占一块硬件,又费钱又容易出故障,现在这样省事多了。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慧思开物”平台更厉害。
一个“大脑”能管多个机器人,颠覆了以前一个场景一个方案的老路子,效率一下就上来了。

技术到位了,产业落地也得跟上,不然光有技术没法变现,跟纸上谈兵没区别。
中国在产业链、人才、场景上的优势,正好给机器人铺路,先说产业链,中国制造业的底子不是白给的。
银河通用做轮式人形机器人,在王府井、颐和园这些地方搞集群应用,十一期间吸引不少人看。

他们负责人说,国内有最完善的制造体系,供应链性价比也高,这可不是吹牛,光工业机器人存量就有200万台。
全球占了四成多,本土厂商市场份额超五成,第一次超过外资,这基础多扎实。
人才也很关键,不少从硅谷回来的大佬带着技术创业。

矩阵超智的张海星以前是特斯拉Optimus的核心研发,马斯克亲自招的人,回国创业就是看中国内供应链和高素质工程师。
灏存科技创始人从巴黎回来,懂海外需求,做机器人“中枢神经”特别顺手。
以前总担心高端人才留不住,现在看他们愿意回来,还能带动团队,挺好的。

场景多也是个大优势,能给机器人提供真实数据。
千寻智能说工业场景比家庭环境标准,先在工厂落地再进家庭,这思路靠谱。
睿尔曼的机械臂能“拖动示教”,人工带它走一遍,它就能记住动作,现场四十多家展商都用他们的产品,没真本事可不行。

枢途科技做农业采摘机器人更实在,一亩葱人工摘要2000块。
100多万亩葱田一年光采摘就得花100多亿,机器人能省不少钱,还解决了没人摘的问题,太贴合实际需求了。
政策和市场环境也给力,德国VDMA的人说,中国政府有意识让民众接纳机器人,市场态度特别开放。

反观欧美,还得花心思跟民众解释,这差距一下就出来了。
2025年西岸科技展上,Ropet萌友、芙崽这些AI陪伴机器人也挺火,从几百块到几十万的都有,说明C端市场也在慢慢打开,这后劲挺足。
国内市场再大也有限,机器人想做大,早晚得出海,就像生意人想赚大钱,不能光守着家门口的小店。

现在国内企业出海分两条路,有的先在国内验证,有的直接全球布局,各有各的打法。
发达国家是块肥肉,主要因为劳动力成本高,美国平均时薪20-30美元,德国15-20欧元,雇人太贵,机器人替代需求特别大。
智元把机器人卖到欧美汽车工厂,做零部件搬运、分拣,效率翻了两倍,老板肯定乐意。

傲鲨智能的外骨骼卖到德国工地,工人劳损少了一半,价格还比日本的便宜三成,不火才怪。
本来想发达国家市场准入门槛高,后来发现只要产品好用、性价比高,他们也愿意买。
新兴市场也不能忽略,东南亚、中东、南美这些地方跟20年前的中国似的,对新技术好奇,还想靠技术赶上来。

云深处科技的机器狗2023年在国内交付了600多个巡检项目,现在在新加坡、美国、德国都有项目。
傲鲨的外骨骼在东南亚卖得最快,那边年轻人觉得这东西新鲜,还能帮产业升级,需求涨得特别快。
我今年听说中亚乌兹别克斯坦、非洲尼日利亚的经销商,都主动来中国找机器人货源,这市场潜力真不小。

商业模式也得创新,不能光靠卖硬件赚钱。
擎朗智能在海外搞“代理+融资租赁”,客户不用一下掏全款,按月租就行,门槛低了不少,现在海外营收占了一半。
睿尔曼更聪明,把机械臂的VLA模型开源,吸引教育机构和初学者用,靠订阅数据服务赚钱,一年涨了150%。

这种靠服务和生态赚钱的路子,比单纯卖硬件可持续多了。
总的来说,中国AI机器人现在不是跟在别人后面跑了,技术、产业、出海都有自己的章法。
2025年出口预计能到557亿美元,这数字是实打实拼出来的。

当然,这行竞争也激烈,能活下来的肯定得有真本事。
现在这“群雄时刻”,看着就带劲,未来能不能在全球站稳脚跟,就看这些企业能不能持续发力了。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