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之下,再看中通!

快递江湖,向来风高浪急。

这些天的中通,或许就像最近的天气一样:乍暖还寒,喜忧交织。

喜的是,中通云仓完成了2亿元的融资,这是继2022年中通快运3亿美元融资之后,中通生态圈再次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揭示出一个关键信号:中通耗时十年构建的快递生态圈,正式进入成熟产出期。

忧的是,中通被监管部门约谈,引发外界诸多质疑和猜测。中通的回应及时诚恳,展现出一家成熟企业该有的样子。

偏爱与偏见总是一体两面的。

当前,外界对中通的审视,似乎总容易陷入两个极端——

要么沉溺于“连续九年业务量规模第一” 的刻板印象,忽视中通生态布局的长期价值;要么放大“约谈” 的短期波动,忘了成熟企业该有的纠错能力。

在老鬼看来,正常的质疑、批评都应该受到鼓励,对中通而言,这也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和提醒,对于中通内部复盘存在的不足,也是一次宝贵的机会。老鬼相信,经历多年商海沉浮的中通高层都有接受批评的雅量。

放长眼光来看,比起一次约谈的波动,资本对云仓、快运的持续加码,才是更值得凝视的长期叙事。

喜忧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无论如何,中通此刻最需要的,不是如何证明自己,而是必须再赢一次。

这一次的“赢”,不是简单复刻“业务量第一”的辉煌。短期来看,是对监管约谈的实质性回应,是用整改行动重建市场信任的必然选择。长期而言,是铺就 “长远之路”,打造 “综合物流服务商” 的必经之路,让“大”有协同的厚度、“强”有价值的深度,真正实现从“大”到“大而强”的蜕变。

01

资本用脚投票

生态圈进入成熟产出期

资本市场的逻辑向来直接:短期看业绩,中期看战略,长期看格局。

很多人把中通云仓的融资,看作一次孤立事件,但若将其置于中通整体战略布局中考量,就会发现,这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生态圈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早在十年前,中通便已经跳出了单一快递业务的框架,启动生态布局。从2015年3月,中通国际正式上线,2016 年中通快运快速起网,到2018 年云仓科技成立,再到兔喜末端网络、冷链业务的梯度推进。这样的生态圈业务布局广度和深度,始终围绕着“综合物流服务商”的定位持续投入,在业内堪称少见。

资本市场从不讲情怀,只认逻辑。中通云仓、中通快运能获得资本的青睐,看中的不仅是一个孤立业务,而是对整个中通生态协同效应的肯定和认可

以中通云仓的融资为例,在电商供应链日益强调“柔性履约”“就近发货”的今天,中通云仓的“楼上仓储、楼下分拨”模式,正成为品牌商降本增效的关键抓手。谁掌握离消费者最近的仓网,谁就握住了未来的话语权。中通显然已提前卡位。

更为关键的是,中通生态系统的协同价值与增长潜力。快运解决大件运输痛点,云仓打通仓配一体化,冷链瞄准生鲜等电商增量市场……每一块业务看似独立,实则共享中通的干线网络、末端触点。这种“主干强、枝叶茂”的结构,让中通在行业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依然能讲出第二、第三增长曲线的故事。

就此看,在资本市场趋冷的背景下,市场愿意买单,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种“1+1>2”的生态复利。而中通生态业务能够连续获得投资者青睐,本身就是市场信心的体现。

02

三条增长曲线

中通的长期增长蓝图

一花独放不是春,同样令人期待的,是面对新的机遇,中通能否“多点开花”。

此前,中通董事长赖梅松提出的“快递主业、拓展生态、建设渠道” 三条增长曲线,恰好勾勒出未来中通持续增长的明确路径。

这三条曲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主业稳盘、生态增量、渠道赋能”的立体增长结构。

第一曲线:快递主业从“规模领先”到“价值引领”。

作为基本盘,快递主业是中通的根基,为生态业务提供天然流量:大件包裹流向快运,电商客户需求延伸至云仓,末端派送链接兔喜驿站。如果没有主业的“稳”,生态就成了“无本之末”。

过去,中通连续多年稳居市占率第一,成本控制能力业内领先。最近几年,中通开始有意的淡化“规模增量”的具体目标,更加重视和强调“价值增量”。一个最直观的信号,中通主动下调2025年的包裹量预期,淡化规模指标,转而聚焦单票盈利能力与客户结构优化。

这一调整并非孤立动作,而是与一系列经营策略形成闭环,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散件业务量同比增长超50%,占比突破8%,这正是其价值转型的直接成果,散件业务的高利润率,不仅提升了整体盈利质量,更彰显了市场对其中通服务品质的认可。

第二曲线:“拓展生态” 是增量,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力”。

长期以来,相比快递主业,在很多人的眼里,生态圈往往都被放到更“次”一点的位置,但现在,情况开始不一样了。如果说快递主业是中通的“超”,那么快运、云仓、国际物流等板块就是“多强”。而且,这些生态圈业务不再是主业的“附属品”,反过来提升主业的“附加值”,比如,客户用了中通快运,更可能选择中通快递。用了中通云仓,更难转向其他快递品牌。

目前来看,中通已经形成了“快递为主,多元协同”的生态体系,除了“拔尖”的快递主业之外,快运、云仓、国际、冷链,都已经有所建树,而且具备了一定竞争力——

中通快运跻身行业第一梯队,成为坚实的第二增长极;云仓业务以 “仓配一体” 模式深度绑定品牌商,提升客户黏性;冷链聚焦高附加值品类,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第三曲线:渠道建设是保障,夯实“末端竞争力”。

渠道建设为中通的可持续为增长提供了底层支撑。其中,11万家兔喜门店、700万个智能快件箱格口,织密了末端服务网络;逆向物流日均超400 万单,强化了用户复用率;农村市场渗透与上门取件能力优化,让快递服务网络从“被动派送”升级为“主动触达”。

三条曲线相互咬合、彼此赋能,构成了中通“大而强”的发展底气。中通要做的,就是让它们“彼此赋能”:主业为生态“输血”,生态为主业“增值”,渠道为两者 搭桥”。当行业遇到价格战、需求波动时,这种“生态高墙”能抵御风险,让中通在行业变局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

03

长期主义视角

生态筑基,信心不减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观察一家快递企业的未来,不仅要看短期,更要看长期。当前,快递行业的下半场,早已不是“谁跑得快”的短跑,而是“谁走得稳、走得远”的马拉松。当行业增速放缓,电商红利退潮,拼的是基础设施、服务韧性与生态协同。而这,正是中通十年磨一剑所锻造的核心能力。

不过客观而言,中通被约谈的背后,是公众对服务标准、管理规范与社会责任的更高期待,很多问题都是加盟制快递网络的“通病”,如果中通不直面问题,放任自流,未来所带来的伤害性是巨大且不可预测的,所产生的的问题也将越来越明显、尖锐。因此,此次约谈是警钟也是鞭策,反而可能成为中通优化治理结构、强化基层权益保障的契机

从这个角度看,中通的境遇像极了当下许多中国企业的命运缩影——

在高速迭代的时代洪流中,既要回应监管的刚性要求,又要穿越市场的周期波动。既要守住基本盘的稳定,又得为未来十年埋下种子。而最难的,是在所有人都急于“看见结果”的时候,依然选择相信“过程的力量”。

江湖风浪不止,真正的强者,既有应对不足的勇气,也有面向未来的决心,这恰恰体现了中通“再赢一次”的紧迫性。一方面,要通过提升服务质量、规范内部管理,化解短期之困;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生态布局、提升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布好长远之局。

这条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相信方向对了,才能看见更远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科技   逆境   生态   主业   快递   业务   曲线   增量   未来   资本市场   布局   孤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