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谷歌联手押注核聚变!奥尔特曼投3亿美金,目标2028实现供电

最近科技圈有个消息炸了锅,微软、谷歌这两大巨头居然凑到一起,把宝押在了核聚变上,更让人意外的是,OpenAI的CEO奥尔特曼也没闲着,个人砸了3.75亿美金进去,还亲自担任被投公司HelionEnergy的董事长。

最关键的是,他们立下了一个硬目标,2028年就要实现核聚变供电。要知道,核聚变这事儿喊了几十年“永远差50年”,如今科技巨头和顶流投资人集体下场,还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节点,这波操作到底是豪赌还是真的摸到了技术门槛?

从实验室到供电网的关键一跃

很多人对核聚变的印象还停留在“人造太阳”的理论阶段,觉得离实际供电远得很。但这次巨头们敢押注,核心还是因为技术真的有了突破性进展。奥尔特曼投资的HelionEnergy走的是磁惯性聚变路线,和传统的托卡马克装置不一样。

这种技术把磁约束和惯性约束结合起来,在脉冲频率和能量转化效率上有明显优势。目前他们正在造第七代原型机Polaris,按照计划2024年底就要实现净电能输出,也就是发电量超过消耗的电量,这可是核聚变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从进展来看,Helion声称建造按计划推进,而且Polaris的磁场强度和脉冲频率都比前代提升了不少,尤其是脉冲频率快了100倍,这意味着发电效率能大幅提高,另一边,谷歌合作的CFS公司也有自己的撒手锏,高温超导技术。

麻省理工的研究团队早就证实,高温超导强场磁体能把可控核聚变的成本降低到原来的四十分之一,这个成本降幅直接让商业化从“不可能”变成了“有盼头”。要知道,以前核聚变装置不仅建造成本高得吓人,运行起来的能耗也压得人喘不过气。

现在成本降下来了,商业化的大门才算真正打开,更重要的是,核聚变本身的优势太突出了:燃料氘能从海水中提取,每升海水里的氘能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产物是无害的氦气,没有核废料,也不存在堆芯熔毁的风险,就算出故障反应堆也会自己熄灭。

这种又安全又无限的能源,难怪能让巨头们动心,这些技术突破不是单点的进步,而是形成了一套可落地的技术体系,这才是2028年目标能立住的底气。要想知道巨头们为何愿意为这份底气买单,就得看懂他们背后的生存焦虑。

不是慈善而是生死之战

微软和谷歌押注核聚变,绝不是有钱任性搞慈善,而是被现实的能源压力逼到了墙角,最核心的矛盾就是AI算力和电力消耗的失衡,现在大模型训练一次的电费,足够买100套学区房。

谷歌俄勒冈州的数据中心2024年电费同比暴涨40%,就是因为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按照这个趋势,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年耗电量会突破1.5万亿千瓦时,传统电网根本扛不住。

更头疼的是,欧盟的碳关税等ESG合规要求越来越严,科技巨头们要是还用传统能源,不仅成本高,还可能面临合规罚款。

所以巨头们的投入都带着明确的“KPI”,微软给Helion的5亿美元预付款里就藏着杀手锏条款,2028年交不出50兆瓦电力,就得全额退款加付高额罚款,这种“带刺的投资”本质上是用市场力量倒逼技术加速。

对年营收超2000亿美元的微软来说,5亿美元赌未来能源主导权,简直是性价比极高的战略投入,谷歌的玩法更深入。

不仅给CFS砸了10亿美元,还开放了AI算力优化反应堆设计、共享核心材料数据库,甚至派工程师驻场解决散热问题。

用CFS首席执行官的话说,他们不是投资者,而是深度绑定的合作伙伴,奥尔特曼的入局逻辑也类似,他直言核聚变的成功对AI广泛应用至关重要,降低能源成本才能真正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巨头们的这场豪赌,还意外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联动。

核聚变引发的跨界共振

当科技巨头下场后,核聚变不再是能源行业的“独角戏”,而是变成了多行业参与的“交响乐”。最典型的就是Helion和北美最大钢铁制造商Nucor的合作,Nucor投了3500万美元,要一起建一座500兆瓦的聚变电厂,2030年给钢厂供电。

要知道钢铁行业是碳排放大户,每吨钢碳排放高达2吨,用核聚变电力革新工艺后,能降到0.1吨,这对传统重工业转型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也凑了热闹,给CFS投了2亿美元,目标是把聚变堆装到海上钻井平台上。

美联航则投资聚变企业,想用电制氢当飞机的零碳燃料,这种跨界合作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CFS的Arc计划就是个例子。

谷歌负责电力采购和AI优化,全球最大工程公司贝克特尔建反应堆,美国电网公司管并网,日本三菱重工研发超导材料,每个环节都有行业顶尖玩家加持。

微软、谷歌和奥尔特曼的集体押注,本质上是一场用科技破解能源困局的战略尝试。从技术上看,Polaris原型机的净电能输出目标和高温超导技术的成本突破,让核聚变从理论走向实用有了坚实基础。

从需求上看,AI算力的爆发式增长和碳中和的全球共识,给了核聚变商业化最迫切的动力;从生态上看,科技、钢铁、石油、航空等多行业的跨界联动,让核聚变的落地路径越来越清晰。

2028年的供电目标或许还有不确定性,毕竟前沿技术突破从来不是线性的,但这种“技术+资本+需求”的三重驱动,已经让核聚变摆脱了“永远差50年”的调侃,更重要的是,这场豪赌背后是人类对可持续能源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科技   微软   美金   目标   押注   技术   聚变   成本   能源   超导   反应堆   美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