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困,躺下却翻来覆去,好不容易睡着,没一会儿又醒了,一晚醒三四次成了常态。这样的“碎片化睡眠”比彻夜不眠更折磨人,白天头晕脑胀、没精打采,长期下来还会拖垮身体。其实,频繁夜醒不是无解的难题,用对方法,就能重新拥有安稳的整觉。
一、改善睡眠习惯:这些“小调整”,让入睡变容易、夜醒变少
(1)睡前“管住嘴”,给身体“减负”
睡前3小时别吃太饱,也别空腹睡觉。吃太多会让肠胃“加班”消化,腹胀感会影响睡眠;太饿则会让人烦躁难眠,可以吃半根香蕉或一小杯温牛奶垫垫肚子。同时,睡前1小时远离茶水、咖啡、酒精,茶水和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兴奋神经,酒精虽然能助眠,却会让睡眠变浅,更容易夜醒。
(2)睡前“关屏幕”,让大脑“降降温”
手机、电脑、电视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助眠激素)的分泌,睡前刷手机1小时,褪黑素分泌会减少50%以上。建议睡前1小时把电子设备关掉,换成看书(纸质书,别用电子书)、听轻音乐、冥想等“低刺激”活动,让大脑从兴奋状态慢慢平静下来,更容易进入深睡眠,减少夜醒。
(3)固定“生物钟”,让身体形成“睡眠惯性”
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起床,即使周末也别熬夜或睡懒觉。比如每天23点上床,7点起床,坚持一周后,身体会形成“生物钟”,到点就会犯困,醒来后也更精神。频繁夜醒的人,即使前一晚没睡好,早上也别赖床,否则会打乱生物钟,让夜醒更严重。
二、优化睡眠环境:打造“专属睡舱”,减少外界干扰
(1)调对“温湿度”,让身体“舒服躺平”
卧室温度控制在20-22℃,湿度保持在50%-60%,这个区间人体感觉最舒适,不容易因为冷、热或干燥醒来。冬天开暖气时放一盆水或加湿器,夏天开空调时别对着人吹,用空调被盖住肚子,避免受凉夜醒。
(2)隔绝“光和音”,给睡眠“加道屏障”
用遮光窗帘挡住窗外的光线,即使是微弱的路灯也会影响睡眠;把手机、闹钟等发光设备放在离床1米以外的地方,避免夜里翻身看到光亮。如果有噪音,可以用耳塞(选软质硅胶的,别太硬)或白噪音机(雨声、海浪声等规律声音),白噪音能掩盖突兀的噪音,让人更容易入睡且减少夜醒。
(3)选对“寝具”,让身体“无负担”
床垫别太硬或太软,平躺时腰部能贴住床垫、不悬空最好;枕头高度以仰卧时下巴微微上扬为宜(约8-10厘米),避免枕头太高导致脖子酸痛醒过来。被子选轻盈保暖的,太重的被子会压迫胸部,让人呼吸不畅;材质选纯棉或真丝的,透气好、不闷汗,减少因为闷热夜醒的情况。
三、应对夜间醒来:别和“清醒”硬刚,这样做能快速再入睡
(1)醒来后“别睁眼”,减少大脑“激活”
夜里醒来时,别立刻睁眼摸手机看时间,光线和手机信息会让大脑误以为“该起床了”,变得更清醒。继续闭着眼睛,保持平躺姿势,轻轻呼吸,让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大脑会慢慢重新进入睡眠模式。如果忍不住想知道时间,睡前把闹钟背对着自己,避免看到数字增加焦虑。
(2)用“478呼吸法”,给神经“踩刹车”
醒来后如果大脑很活跃,试试“478呼吸法”:用鼻子安静吸气4秒,屏住呼吸7秒,再用嘴缓慢呼气8秒,重复3-5次。这种呼吸法能激活副交感神经,让心率变慢、身体放松,比数羊更有效。呼吸时专注于气息的进出,别想其他事情,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很快就会有困意。
(3)起来“做点无聊事”,别让大脑“变兴奋”
如果躺了20分钟还没睡着,别硬躺,可以起来到昏暗的房间里做点“无聊且低强度”的事,比如叠衣服、看几行枯燥的文字(别读小说、看视频)。避免做需要动脑或让人兴奋的事,等有困意了再回到床上,反复几次,身体会逐渐形成“床上=睡觉”的条件反射。
一晚醒三四次不是“绝症”,而是身体和生活习惯发出的“调整信号”。从固定作息、优化卧室环境、调整睡前习惯开始,再配合夜间醒来的应对方法,坚持2-3周,睡眠会逐渐变得安稳。记住,偶尔夜醒很正常,别因为一次夜醒就焦虑,越放松,睡眠越容易回来。如果长期调理后仍无改善,别硬扛,及时咨询医生,睡眠问题和其他健康问题一样,早干预早解决,才能让你重新拥有高质量的整觉,白天活力满满。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