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标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像个电影剧本,但这其实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一个才女身上。她叫赵清阁,一生充满了才华和坚持,也充满了感情上的纠葛和无奈。24岁时,她爱上了大名鼎鼎的作家老舍,可老舍那时候已经是有妇之夫了。后来她选择退出这段感情,从此独身60年,直到85岁临终前,把珍藏了一辈子的老舍写给她的信全都烧了。
早年生活:从逃婚到才女的起步
赵清阁1914年5月9日生在河南信阳,家里条件其实挺不错的,父亲是清朝举人,舅舅是进士,母亲也懂点诗书,按理说她应该过得挺舒坦。可惜5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很快就续弦了,新来的继母对她一点也不好,家里气氛冷冰冰的。
小时候的赵清阁就靠着读书给自己找点安慰,外祖母家有个私塾,她在那儿念了几年书,后来又上了信阳省立第二女师附小。老师看她聪明,挺照顾她,她也在这时候接触到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学,慢慢喜欢上了写作。
15岁那年,家里出了件大事。继母跟父亲商量要把她嫁出去换聘金,赵清阁一听就炸了,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能就这么被摆布。她性格倔得很,干脆收拾东西离家出走。外祖母偷偷塞给她四块银元,算是支持她追梦的本钱。带着这点钱,她跑到了上海,先是进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艺术教育,1933年正式考进这个学校当学生。
在上海的几年,赵清阁算是开了眼界。她一边学画画,一边开始写东西,还给《女子月刊》当了基本撰稿人。1934年,她胆子挺大,给大文豪鲁迅寄了自己写的诗文,想请教一下。没想到鲁迅真的回了她,还接见了她,这事儿对她打击挺大,觉得自己以后得好好写东西,不能浪费这机会。后来在左翼作家洪深的鼓励下,她开始写剧本,1936年在《妇女文化》月刊发了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模特儿》,算是正式踏进了文坛。
赵清阁这时候已经是个有想法、有才华的年轻女性了。她不光会写,还特别关注社会现实,作品里总带着点对人性的思考。接下来几年,她一边学习一边创作,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与老舍的相识:从同事到恋人
1938年,抗日战争打得正激烈,赵清阁投身抗战文艺事业,加入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还当上了《弹花》文艺月刊的主编。这本杂志的名字挺有意思,“弹花”就是希望抗战的子弹能开出胜利的花,赵清阁满腔热血,想通过文艺鼓舞大家。
就在这年3月,协会在汉口开了成立大会,老舍是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负责协会的日常事务,赵清阁则是组织部干事。两人因为工作关系经常碰面,慢慢熟了起来。老舍那时候已经很有名了,写过《骆驼祥子》,人又豪爽幽默,赵清阁呢,是个既有才气又有韧性的女性,俩人聊文学聊得特别投缘。
《弹花》创刊的时候,老舍帮了赵清阁不少忙。他写了头条文章《我们携起手来》,还拉了一堆作家来投稿。赵清阁忙着编杂志,老舍忙着写东西,俩人配合得特别默契。
1938年7月,武汉局势紧张,他们一块儿迁到了重庆,在那儿工作生活都更近了一步。他们还合作写了四幕话剧《桃李春风》,讲教育者的操守和牺牲精神,赵清阁搭框架,老舍写对话,作品上演后反响特别好。
这段时间,俩人的感情升温很快。老舍比赵清阁大15岁,但年龄差没挡住他们彼此欣赏。赵清阁喜欢老舍的才华和真诚,老舍也欣赏赵清阁的坚韧和灵气。重庆的日子虽然苦,但他们一起写东西、聊文学,感情在战火里反倒更深了。可问题在于,老舍1931年就跟胡絜青结了婚,还有三个孩子,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难题。
感情的冲突与退出:艰难的决定
1943年,老舍得了阑尾炎住院,赵清阁天天守着他,照顾得特别细心。她这时候已经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了,一心想着老舍能好起来。俩人的关系公开化后,外头议论纷纷,传得挺难听。
就在这年10月,老舍的妻子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从北平跑到了重庆。胡絜青是个特别坚强的女人,带着孩子千里迢迢来找老舍,既是团聚,也是对这段婚外情的无声抗议。她到重庆后,老舍一下子乱了阵脚,既放不下来跟赵清阁的感情,又没法不管自己的家庭。
赵清阁这时候也陷入了两难。她是真的爱老舍,但她心里有杆秤,知道这段感情没法正大光明地走下去。她不想让老舍为难,更不想自己落个破坏别人家庭的名声。想来想去,她决定退出。1943年底,她收拾东西离开了重庆,去了上海。她走之前写了小说《落叶无限愁》,里面讲一个才女爱上已婚教授,最后选择离开,跟她的处境一模一样。
老舍送她走的时候,写了首诗:“风雨八年晦,霜江万叶明。扁舟载酒去,河山无限情。”这诗里全是感情和无奈,赵清阁看了肯定心里不好受,但她还是头也不回地走了。从这以后,俩人就分开了。
独身60年:一个人的坚持
离开重庆后,赵清阁在上海安顿下来,把心思全扑在文学和编辑上。她给好几家报刊当过编辑,写了话剧、小说、散文,作品不少,质量也不错。她的事业越做越好,可感情上却一直是空白。她没再找过别人,就这么一个人过了下去。
1946年,老舍来过一次上海,想挽回她,可胡絜青也跟来了,事情又没结果。赵清阁不想再拖下去,写了封信说:“各据一城,永不相见。”从那以后,她跟老舍彻底断了联系。不过老舍还是会给她写信,聊聊近况,表达点思念,赵清阁看了信心里有波澜,但从来不回,怕影响老舍的家庭。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回了北京,成了“人民艺术家”,赵清阁留在上海,继续搞她的文学。俩人虽然没联系,但赵清阁一直惦记着老舍。1966年,老舍受不了迫害,投湖自尽了。赵清阁听到这消息,整个人都垮了,两天两夜没吃饭,在家给老舍设了个灵位,每天早晚烧香悼念。后来几十年,她一直保持这个习惯,把对老舍的感情藏在心里。
晚年的赵清阁过得挺孤单,就跟保姆吴妈一起住在上海的小楼里。家里有些老舍留下的东西,比如砚台、对联,还有个小痰盂,那是她在重庆生病时老舍给她弄的。她没儿没女,生活简单,但精神上一直没放下过去。
1999年,赵清阁85岁,身体不行了,躺在床上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她让人把一个木盒拿出来,里面全是老舍写给她的信和手稿。这些东西她藏了一辈子,有次家里失火她还拼了命抢出来,可这时候她却决定烧掉。
她跟吴妈说:“烧了吧。”吴妈不明白,但还是按她说的,在院子里把信一件件烧了。赵清阁看着火烧完,才闭上眼。她为啥要烧这些信?可能是不想自己走后,这些东西被别人拿去乱说,影响老舍的名声;也可能是想让这段感情彻底了结,不留一点痕迹。总之,这一把火把她60年的思念全烧没了。
1999年2月16日,赵清阁在上海去世,85岁。她这一生,没结婚,没孩子,就这么为了一段感情独身60年,最后还用自己的方式跟过去告别。
赵清阁这辈子,真是个传奇。她24岁爱上老舍,43年退出这段感情,之后60年没再碰感情,85岁临终前烧了老舍的信。她有才华,事业做得不错,可感情上却选择了孤独。有人可能会说她傻,60年守着一段没结果的感情值不值,但我觉着她是真性情,爱得深,也放得下。她退出是为了老舍好,独身是为了自己心安,烧信是为了让一切干干净净地结束。
这故事听着挺感慨的,赵清阁不是那种只会哭哭啼啼的女人,她有自己的原则和坚持。60年的独身,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她的感情故事,也让人看到民国那会儿爱情的复杂和无奈。她这一生,既是才女的一生,也是为爱守候的一生。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