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种群数量增长180倍 麋鹿回家系列科普保护活动在京启动

2025-07-31 09:05

来源:中国网

链接已复制

字体:小大

中国网记者 杨佳 摄影报道

“当我们在网络上搜索麋鹿的照片,十之八九都不是麋鹿”,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展览部主任、研究员胡冀宁讲述了她遇到的窘境。

无独有偶,这样的场景也被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钟震宇遇到。在一次展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活动中,麋鹿的照片被马鹿所“替代”。钟震宇熟悉麋鹿,通过鹿角便可一眼辨别真伪。经过与工作人员沟通,及时纠正了错误。

科普工作需要做到严谨、全面、准确和清晰。为做好麋鹿的科普和保护工作,2025年7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麋鹿回家40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正式发布了麋鹿标准画像。

麋鹿标准画像揭幕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麋鹿标准画像为雄鹿、雌鹿、幼鹿各一。这一文化符号兼具科学严谨性与艺术表现力,以生动姿态讲述中国麋鹿种群的重生传奇。同时,也将规范各类宣传场景的视觉表达。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展览部主任、研究员胡冀宁中国网 杨佳 摄影

在启动活动中,胡冀宁讲述了麋鹿保护事业中的点点滴滴,既有麋鹿从零到万的保护样板故事,也有科研人员与保护工作者的坚守与付出,让听众深切感受到保护麋鹿的重要意义与守护工作者的力量。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钟震宇(左)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钟震宇介绍说,麋鹿又叫“四不像”,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他通过四个拼图游戏,让观众了解麋鹿的角、脸、蹄、尾的独特之处。

值得关注的是,会上启动的“美哉麋鹿,壮哉生态”——麋鹿回归中国40年摄影短视频大赛。大赛面向全球摄影摄像爱好者,征集麋鹿及湿地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影像作品。期望通过他们的镜头展现珍稀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修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瞬间。

潘清泉分享摄影故事。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潘清泉以“麋鹿志愿者”和“摄影师”的双重身份分享了他的生态摄影故事。他用一组组照片记录了麋鹿种群的恢复历程,见证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辉煌成就。

据活动预告,今年8月,北京麋鹿苑将举办“生日快乐”——麋鹿回家40年活动,将通过生日献礼、志愿宣讲等活动,为麋鹿过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派对”。同期还将开展“赏国宝麋鹿,游皇家猎苑”夏秋科普游活动,邀请公众走进南海子麋鹿苑“赏麋鹿、看展览、逛市集、亲小鹿”等活动,让观众感受昔日皇家猎苑的生态魅力。

后续进入十月金秋,麋鹿中心还将组织召开“麋鹿回归40载,万鹿奔腾的生态奇迹”——首届麋鹿与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届时国内外科研、科普领域的专家学者,将围绕麋鹿保护、鹿与生态、科普教育等深入探讨,进一步推进麋鹿保护工作。

此外,今年观众们还将可以看到视频《麋鹿的40个小故事》,以及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北科时间》等节目,进一步了解麋鹿保护事业的发展。

“麋鹿回家40年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中国网 杨佳 摄影

自1985年麋鹿重新引进,我国开展麋鹿保护工作40年来,麋鹿种群数量从建群时的77只大幅增长到1.4万余只。系列活动将向公众介绍麋鹿保护工作所取得的进展,传播麋鹿保护的知识,引导大众关注并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事业当中。

“麋鹿回归之后我们设定了种群恢复、迁地建群、野化放归三步走的计划。目前,全国建设了94个迁地,两个大型自然保护区。全国麋鹿的种群数量达到1.4万只,野化种群数量已经达到5000只。”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任白加德向记者介绍了麋鹿保护工作的最新进展。

“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说起麋鹿的保护工作,白加德这样期望。2009年开始,他就在从事这项工作。

合唱《麋鹿欢歌》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今年是麋鹿保护工作的第40个年头,启动仪式中合唱《麋鹿欢歌》结束后,麋鹿苑的一位退休职工说,“下一个10年,我们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1

标签:科技   麋鹿   种群   数量   系列   生态   北京   工作   画像   中心   中国   馆员   生物多样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