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二手交易平台,一台标注“9成新”的珠江118M2钢琴赫然在列,标价仅800元,页面顶端的“急售自提”四个字格外扎眼。
谁能想到,这款钢琴在2017年巅峰时售价高达2.3万元,如今连原价的零头都不到。更让人唏嘘的是,它已经挂牌一个月,“想要”数始终停留在0,评论区里只有零星几条“运费能包吗”的询问。
这样的场景在二手钢琴市场早已不是个例,曾经象征着“家境殷实、涵养深厚”的钢琴,怎么就成了没人要的“闲置大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郎朗与5岁的林木子共同演奏《星光》的场景,成了无数中产家庭的“启蒙记忆”。
聚光灯下,黑白琴键流淌出优美旋律,让电视机前的家长们突然意识到,学好钢琴,真的能让孩子登上大雅之堂。
几乎在同一时期,教育部出台的一项政策更让学琴热度瞬间飙升,明确钢琴业余考级达到9级以上的考生,在部分地区中考可获得10分加分。
在“艺术光环”与“升学加分”的双重驱动下,学钢琴成了中产家庭的“必修课”。 从2000年到2017年,全国琴童数量从不足1000万飙升至4000万,翻了两番还多。
随之而来的是钢琴培训与销售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一节钢琴课费用从几十元涨到两三百元,却依然供不应求;
入门级钢琴售价从几千元攀升至一两万元,中高端款式卖到三五万元,即便如此,家长们仍趋之若鹜。
为了让更多家庭“买得起”钢琴,部分金融机构甚至推出了“钢琴贷”,允许消费者分期付款购买价值3万元的钢琴。在这场热潮中,钢琴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2012年,珠江钢琴率先上市,当年产销突破13万架,全球市场占有率超25%;20天后,海伦钢琴在深交所挂牌,成为中国民营钢琴企业第一股。
2017年成了中国钢琴行业的“黄金顶点”。这一年,中国钢琴年销量达到40万台,相当于每天卖出1000台,珠江钢琴市值突破百亿元,海伦钢琴年营收达4.7亿元,线下琴行遍布一二线城市商圈,成了街头常见的商业风景。
谁也没想到,巅峰之后竟是急转直下,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逐步取消体育、艺术等中考加分项目,钢琴考级的“升学价值”一夜之间大幅缩水。
2022年“双减”政策落地,进一步严控校外培训,给本就降温的钢琴市场再泼了一盆冷水。 政策调整的影响立竿见影。
许多为加分被迫学琴的孩子彻底失去动力,琴盖一合,曾经高价购买的钢琴就成了家中的“大型杂物架”。
生源流失直接冲击了终端市场,2019至2021年,行业年均倒闭超2万家琴行,相当于每天有近60家门店关门,这一数据来自《琴行经营报》的行业调研。 广州的琴行老板张先生对此深有体会。
2018年,他斥资50万元加盟某知名品牌,巅峰时期门店有8名教师、120多名学生,一节钢琴课收费280元,年营收超80万元。
可2019年加分政策取消后,生源开始陆续流失;2021年“双减”落地,秋季班报名人数仅剩12人。 为了自救,张先生把课时费降到60元,还推出“99元4节课”的套餐,却依然无人问津。
最终,他不得不退掉年租金15万元的商铺,把剩下的3台教学用钢琴以每台500元的价格卖给回收商。清算时不仅赔光本金,还欠下10多万元退费款。
这样的结局,在全国钢琴培训行业屡见不鲜。 线下零售端同样一片冷清。曾经霸占一二线城市商圈的钢琴专柜,如今多被家电、潮玩品牌取代。
在广州天河城某乐器卖场,珠江钢琴的专柜里只有两名导购闲坐,半天没有顾客驻足,展架上的价格牌早已泛黄,还是2021年的标价。
中国乐器协会的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钢琴产量会跌破10万台警戒线,较2018年的35.6万台缩水超70%,预计将有超过7000家钢琴相关门店倒闭。
政策调整是导火索,但钢琴市场的降温还有更深层的原因,生源不够了。 2017年前,中国出生人口常年稳定在1600万左右,最高时接近1800万;而到了2023年,出生人口已跌至954万,较巅峰期减少800多万。
钢琴培训需要从小抓起,最佳学习年龄在4至6岁,最晚不超过7岁,这些减少的人口,正是钢琴行业消失的潜在生源。 以前一个小区能有十几个学钢琴的孩子,现在打听一圈都找不出三个。
从事钢琴教学10年的李老师说,她所在的培训机构从2020年开始缩减规模,如今只剩两个教学室,“家长们更愿意把钱花在能‘看见实效’的地方”。
家长们的育儿观念确实在变。前段时间,一段外卖小哥在送餐间隙弹钢琴的视频引发热议,小哥一曲未完,电话响起,他盖上琴盖、收起椅子,急忙去送下一单。
这段视频让不少家长重新审视学钢琴的价值,即便练得一手好琴,也未必能换来稳定的工作。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印证了这种担忧,近5年来,音乐表演专业多次入选本科红牌专业,与法学、绘画等专业并列,这类专业普遍存在工资低、岗位少、易失业的问题。
2025年本科专业预警报告显示,音乐表演专业已连续两年入选红牌榜单,全国年度毕业生规模超万人,而专业院团、剧院等编制岗位供给量不足千个,市场长期处于饱和状态。
新一代家长更看重孩子的真实兴趣与技能实用性。
不过仔细观察会发现,钢琴市场并非全盘遇冷,而是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中低端市场大幅缩水,高端市场却依旧坚挺。 高端钢琴品牌施坦威的表现极具代表性。
2016至2021年,其中国市场净销售额从0.46亿美元增至1.17亿美元,年增长率超20%。这背后是富裕阶层的消费升级,他们购买钢琴不为考级加分,而是为了追求生活品质。
有钢琴调试师发布的日常视频展现了这部分群体的消费场景,客户家的装修堪比五星级酒店,沙发是爱马仕品牌,拖鞋为迪奥品牌,家中走廊宽到能跳操,还摆放着两台施坦威钢琴,同款二手琴售价达158万元。
在这类消费群体眼中,钢琴既是乐器,也是陈列的奢侈品,与艺术品、豪车一样,兼具身份标签与社交价值,因此消费热情始终稳定。
中国乐器协会2024年的行业报告也指出,全行业呈现“门类冷热不均,下滑态势触底回稳,精品名品市场活跃”的特点。
除了高端传统钢琴,电子乐器、智能乐器也展现出强劲增长动能,2024年电子乐器营收增长9.45%,利润增长106.19%,利润率达8.4%。 这意味着钢琴市场并未彻底“凉透”,只是需求变得更精准了。
那些为功利目的买单的需求褪去后,留下的是真正出于热爱的音乐消费和追求品质的高端需求。
从为加分疯狂买单,到回归兴趣本质,家长们的焦虑或许换了赛道,但理性正在慢慢回归。家里那台蒙尘的钢琴,或许正是这段历程最真实的注脚。
编辑/:W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