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穿56个补丁的睡衣离世!他愤怒的文字为何让中国人脊梁发烫?​

#历史开讲##鲁迅##如何用一句话证明你知道鲁迅##一句话证明你读过鲁迅的文章#

大家好,我是猫叔儿,用最硬的逻辑,带你看透历史真相【上方点击关注】

他是一代文豪,笔下字字如刀,剖开四千年“吃人”的黑暗……

他是一介斗士,骨头里浸满愤怒,只为唤醒铁屋中沉睡的灵魂……

鲁迅,周树人,一个名字,一种精神。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与旧中国彻底决裂的“战斗手册”。

读懂他,你就读懂了近代中国为何而痛、为何而醒……


绍兴台门里的种子


1881年,浙江绍兴东昌坊新台门的周家,降生了一个男婴。

取名周樟寿,后又更名周树人。

童年的百草园,是他的乐园。

三味书屋里的先生寿怀鉴,虽是个秀才,却不拘泥八股。

常讲荆轲、聂政的侠义故事,让小树人心驰神往。

还有个小伙伴章润水,给他描绘雪地捕鸟、月下看瓜的乡野趣事。

而他,后来也成了课本里那个鲜活的“闰土”。

然而,命运的转折猝不及防!

13岁那年,祖父锒铛入狱,顶梁柱父亲轰然病倒。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少年鲁迅在《呐喊》里的这句锥心之问,正是他此时的写照!

为了给父亲治病,田产变卖殆尽。

更绝望的是,请来的“名医”尽是庸碌之辈,开的方子稀奇古怪。

折腾了两年,父亲含恨而终。

“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像冰冷的刻刀,在少年心上划下一道深痕。

后来,母亲含泪凑了8块银元,将他推向了外面的世界。

让他去学本事,找出路!


仙台医专的顿悟


揣着学西医、救国人的理想,鲁迅东渡日本。

先学开矿修路,后入仙台医专学医。

他想的很“实际”:当个军医,战场上救死扶伤,强健国人体魄。

但1906年的一天,一场普通的“教学电影”,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

老师用电影放细菌形状,加映了一段日俄战争的“新闻片”。

里面讲述一个被日军抓住的中国人,据说是俄国侦探,即将被砍头。

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神情麻木。

他们伸长脖子看热闹,甚至有喊“万岁”的!

讲堂里的鲁迅,如遭雷击!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出自鲁迅作品《呐喊》)

他猛然惊醒,身体再强健,精神麻木了,不过是待宰的羔羊和冷漠的看客!

救得了皮囊,救不了灵魂,又有何用?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第一要务,是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改变精神,他认定,“当然要推文艺”。

于是,手中的柳叶刀悄然放下,一支蘸满墨水的投枪,即将掷向沉沉暗夜!


铁屋里的呐喊


回国后,鲁迅遭遇了更深的黑暗。

被母亲用“病危”骗回,与毫无感情基础的朱安成婚。

他深感旧礼教之毒,婚后三天便出走。

在教育部当个佥事,看着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民众逆来顺受,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苦闷和绝望。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

(出自鲁迅作品《娜拉走后怎样》)

看不到光,他选择埋头抄古碑、校古籍,不问世事,整整五年!

1917年8月9日,一个关键人物敲开了他的门。

钱玄同,这位《新青年》的干将,力邀他为杂志写稿。

鲁迅当时心如死灰,抛出了著名的“铁屋”之喻:

假如有这么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的回答掷地有声: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希望! 这个词像一道闪电,劈开了鲁迅心中的阴霾。

他被说服了, 如同战士拿起枪,他毅然决然的拿起了笔!

1918年,《狂人日记》横空出世!那声划破长夜的呐喊:这历史没有年代……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一声,如同惊雷,震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

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等,一个个鲜活的悲剧人物跃然纸上。

“从来如此,便对么?” 的质问,像一把把尖刀,刺向封建礼教和国民劣根性的心脏!


兄弟阋墙与战士本色


然而,鲁迅的家庭悲剧并未结束。

他与二弟周作人原本情同手足,共同翻译进步书籍。

但周作人娶了个日本妻子羽太信子,此女跋扈奢靡,对鲁迅极其刻薄。

甚至鲁迅买糖给孩子,她竟嫌脏让扔掉。

鲁迅看不惯,常加规劝,结果被羽太信子造谣污蔑。

1923年,周作人这个“傻东西”在老婆和兄长之间,果断选择了老婆!

一纸绝交信,兄弟反目,鲁迅被逼搬离八道湾住所。

讽刺的是,后来日本侵华气焰嚣张,周作人夫妇奴颜婢膝,门前挂日本旗,改称“羽太寓”,言必称“帝国上人”,彻底沦为汉奸,最终锒铛入狱。

而鲁迅,搬出去后虽生活清苦,却获得了战斗的自由!

真正的战士,岂能为家庭琐事绊倒,他火力全开。

1924年女师大风潮,他坚定站在进步学生一边,反对封建校长杨荫榆。

在此,他结识了并肩战斗的伴侣许广平。

1926年“三·一八”惨案,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竟对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开枪!

造成47条年轻的生命,150余人受伤!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鲁迅悲愤交加,写下《记念刘和珍君》。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字字泣血,如匕首投枪!

他因此遭通缉,躲进医院。

1927年,在目睹了蒋介石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营救学生无望后,他愤然辞去中山大学职务,携许广平奔赴上海。

之后他放弃文人内斗,与冯雪峰等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集中火力向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月派”(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开战!

他痛斥那些粉饰太平,麻醉人民的文字。

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出自鲁迅《南腔北调集》)

战士的笔,永远指向敌人和奴才!


最后的遗嘱


长年累月的战斗和清贫的生活,严重损害了鲁迅的健康。

肺结核,最终击倒了这位钢铁般的战士。

1936年,55岁的鲁迅走到了生命尽头。

在病榻上,他立下了七条遗嘱,清醒、透彻、毫无矫饰,我附在下面:

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遗嘱中没有哀荣,只有清醒;没有矫饰,只有对孩子的深爱和对虚伪者的决绝。

1936年10月19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但他的呐喊,却穿越时空,至今回响: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出自鲁迅《热风·随感录》)

鲁迅先生走了,穿着那件56个补丁的睡衣。

他燃烧了一辈子的愤怒之火,似乎熄灭了,但真的熄灭了吗?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得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历史   脊梁   睡衣   补丁   愤怒   中国人   文字   鲁迅   仙台   战士   遗嘱   日本   投枪   沉默   精神   锒铛入狱   奴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