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印度制造”冲击波,中国制造,能否持续领跑全球?

9月10日,iPhone 17系列发布,外界关注点却不在产品本身,而是“组装地”悄然发生的变化。iPhone包装上悄然出现的“Assembled in India”,引发业界热议。苹果产业链的部分转移,究竟会为中印制造格局带来怎样的震荡?

印度制造崛起

近几年,苹果等巨头纷纷将部分产能转向印度,印度“制造业升级”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有人认为,印度很快就能追上甚至挑战中国制造。事实真是如此吗?

2024年,中国的工业用电量高达6.3万亿度,而印度全国发电总量还不到2万亿度。铁路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每年新增铁路里程在3000公里左右,其中大部分为高速铁路,印度每年新增仅数百公里。

出口数据上,2024年印度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约2546.3亿美元,尚不及江苏省一年的总量。广东省2024年机电设备出口额就超5400亿美元,且中国各省普遍保持顺差,印度则长期处于贸易逆差。这些数据清晰揭示出,印度制造的体量和技术积累,距离中国还有不小的差距。

或许有人会说,印度可以通过国际采购弥补基础短板,快速补齐产业链。但从国际经验看,核心产业若长期依赖进口,品牌和利润空间始终难以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之所以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背后是持续多年的资源整合、制度创新与政策推动。印度要想复制,既要突破基础设施瓶颈,也要解决土地、劳动力、社会结构等深层矛盾。

iPhone产业链迁徙:机遇还是风险?

苹果将iPhone组装环节部分转向印度,表面看是全球产业链自然分工的结果,一度被视为印度制造的巨大突破。印度工人月薪不到1000元人民币,极具成本吸引力。富士康、纬创等代工巨头随之而动,甚至二级零部件供应商也加快在印度布局。

但深究来看,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依然高度依赖中国供应商。即便在印度设厂,材料、模组、生产线设备等大部分依旧来自中国企业。这种模式究竟算不算真正的“制造升级”?还是说,只是低端组装的转移?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转移确实给印度带来了经验和技能的积累。苹果产业链在中国的发展,曾经推动中国智能手机、家电等产业实现跨越式提升。

今天,类似的机会正在印度发生:华为、小米、OPPO、Vivo等中国品牌也在印度设厂,带动本地供应链成长。未来,印度技术工人数量和产业基础有望迅速扩张,消费电子领域或许会迎来一批本土品牌的崛起。

印度能否复制中国奇迹?

印度制造业的崛起之路真有那么顺畅吗?产业转移和技术溢出背后,印度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不容忽视。工业化进程往往伴随社会巨变。印度是否已经解决了土地、劳动力、宗教、种姓等深层次问题?大规模产业工人队伍的形成,将如何冲击社会治理和传统体系?

还有观点认为,印度的工业化阶段并未真正进入“自主创新”层面。中国能够突破,从根本上靠的是产业链自我完善和持续创新。

印度目前的制造体系,更像是“洋务运动”后的买办模式,核心技术、高端利润尚未掌握在自己手中。国际采购固然可以带来短期繁荣,但长远看,只有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才能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制造的应对之道:主动转型与产业升级

面对苹果等巨头加速布局印度,是否意味着中国制造将逐步失去全球优势?未必。资本天然逐利,产业链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是普遍规律。中国制造的核心优势,正是在于持续创新和产业链升级。

“上车后焊死车门”,中国企业完全可以主动参与全球布局,把低端组装环节留在印度,把芯片、屏幕、研发、核心技术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从iPhone到新能源汽车,从家电到无人机,只要中国制造始终站在技术创新的前沿,就有能力把握产业链的高端利润。

与此同时,国内产业升级步伐不能停歇。芯片、操作系统、基础软件等“卡脖子”领域,仍需大力投入和突破。中国制造要做的,是不断向价值链顶端攀升,确保自身在全球制造格局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数码   印度   冲击波   全球   中国   产业链   苹果   产业   社会   巨头   制造业   布局   家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