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章子怡都顶着“中国好后妈”的标签,行走于世。
我很不喜欢这样的她。
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讨厌。
这样的她,已经没了曾经的那层焕然的光环,好像顶着谁谁谁的名头,后面加上的后缀。
你很少见到一个男人说,这是谁谁谁的丈夫,然后享受这种人设的。
女人仿佛就应该是屈服于这样的命运,哪怕你曾经辉煌如章子怡。
但是,她真的就这样甘之如饴吗?
她真的自愿吗?
亦或者是来自于家庭的关系?
要知道那可是章子怡啊,曾经被称为中国影坛近百年来最生猛的“女战神”式的人物啊。
可是因为走进了婚姻,她就没了刺,没了光芒。
她屈从于传统语境之下的“好妈妈”形象,变得贤良淑德。
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章子怡吗?
是的,言辞可以骗人。
但是,我们眼神之中闪烁着的爱恨,却真实无比。
而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
她终于回来了。
尽管过程,险难无比。
章子怡在中文互联网上的形象,是不讨喜的。
她太生猛了。
眼神中好像藏着一把刀。
章子怡饰演的《卧虎藏龙》中的玉娇龙
桀骜不驯!悍不畏死!
李安说她心中藏着一把枪。
含而不蓄,却时刻藏着上膛的冲动。
我觉得这个比喻没有那么贴切。
她从来没有把自己的锐利掩藏起来。
就像是刀一样,明晃晃的,出手就是要伤人。
哪怕她演了一个盲女,可是那眼神之中,还是有着舍我其谁的霸气。
《十面埋伏》中的盲女
爱如烈阳,恨如暴雨。
举手投足之间,就是雷霆万钧。
总有人会不屑的说,女人而已,何必这样好强。
可是,要知道,回望她走过的来时路。
只有这样的锐利,才可以破开重围。
才能在层层淤泥中,杀出一道缝隙,照得片刻艳阳。
章子怡身上永远贴着一个“狠”字的标签。
小时候,章子怡被家里人送去学体操,后来改学舞蹈。
第一天上学那天,老师要她脱掉衣服,看她的形体,她不愿意。
不是因为她自卑自己的身材,而是因为她内衬的毛衣里面有一个洞。
她怕受到嘲笑,但也从侧面看出她不服输好强的性子。
老师没有为难她,可是后面学舞蹈过程,她又再次犯难。学舞蹈要拉筋,劈叉,可是章子怡的骨头非常硬,根本做不到。
舞蹈班里的学生有三个月的“试用期”,谁被打低分就要送回家,章子怡不想被送回家,不想给家里丢人。只好每天晚上利用睡觉时间摸着黑走到练功房练劈叉。
章子怡说那是她小时候哭得最惨的一次,她想到她的表姐,只比她大三天,父母每天把吃的用的都准备好,而她要在这里摸黑练功……
靠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她硬是在自己不擅长的这个领域熬了六年,在17岁那年考上了中戏。
那一届的中戏表演班真可以说是星光熠熠。
梅婷、秦海璐、袁泉、刘烨。
每一个,都在当今的影视圈留下了自己的姓名。
可是,在这其中,章子怡并不是最出彩的那一个。
甚至有些狼狈。
上了舞台会打哆嗦,严重一点甚至会被吓哭。
当时中戏有二次筛选的规定。从开学开始,章子怡和刘烨的成绩就没有合格过,他们都在淘汰的名单上。
学校给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他们两个一起表演一个小品,只要合格了就能留下。
两人磨着一位师兄写了一个小品,排了一整天,好歹是通过了。
也是,这件事之后,章子怡发了狠。
一次汇报演出的时候,她饰演一名农妇,冲出舞台的时候,她太激动,撞到了玻璃上。
鲜血一下子就流出来了,她没在意,用毛巾捂了一下,就继续上台完成表演,谢幕后直接被送进了医院。
她的这种狠劲儿,也被她带到了娱乐圈。
1998年章子怡被张艺谋选中出演《我的父亲母亲》,那年章子怡19岁。
电影中,章子怡饰演的招娣就是一个村姑,为了找感觉,章子怡提前两个月到农村体验生活。
和当地的农民一起生活:喂猪、种地、做饭……
村民说她是从城里来的小保姆。
她笑笑不说话。
很努力,也很幸运。
电影拿了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因为这部电影,章子怡第一次在国际影坛上刷脸,想必很多人都还记得她当年的红肚兜礼服。
坊间一直流传的八卦版本是张艺谋曾叮嘱章子怡不要跟着一起上台,因为按照常规操作,一部影片获奖通常是导演独自上台领奖。
但后来的情形我们也看到了,章子怡一起跟了上去,国际影坛看到了这个青涩倔强的东方面孔。
她将野心明明白白写在了脸上了。
我们中国常说的藏拙,在她身上丝毫见不到。
她不屑于隐藏自己的想法,甚至毫不避讳地告诉别人自己想要的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她愿意去拼,去夺,甚至去抢。
李安拍摄《卧虎藏龙》的时候,玉娇龙这个角色本来属意舒淇来演,可是因为种种原因舒淇没能成行,再兜兜转转,这个角色落到了章子怡的头上。
她没有被这个从天降下来的机会砸晕,甚至充满了危机感。
这是她与生俱来的恐惧。她害怕握到手里的东西会再次失去。
每天她在舞蹈房练功的时候,总能看到隔壁的办公室里,有许多的女孩子在进进出出。
她知道,自己并不一定就是那个最终人选。
于是她加倍努力。
她知道李安导演并没有那么喜欢自己,甚至自己随时可能被换掉。
因为她发现每天收工之后会和演员拥抱一下,但她发现李安和周润发拥抱、和杨紫琼拥抱,就是没有和她拥抱。
她失落的同时反思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于是每天加班加点练功,可是仍旧没有等到李安的拥抱。
她不甘心,于是越发努力。
和杨紫琼的一场对手戏,章子怡的手指甲直接被剑打飞,血涌了出来。
为了不耽误拍摄的进程,她把手指直接插进雪里面简单冷敷后继续表演。
她忘我的表演,说不清楚到底是赌气,还是就想要一个拥抱。
终于这样每天吊着心脏的日子过了六个多月,《卧虎藏龙》杀青的时候,李安终于给了章子怡一个拥抱。
得到这个拥抱的时候,章子怡哭了。
后来电影上映的时候,辞演玉娇龙的舒淇感慨的说:“当我后来看着章子怡的出色表演的时候,我知道她投入了多少,这是我所不能做到的。”
《卧虎藏龙》让章子怡一跃成名,成了与巩俐、张曼玉齐名的存在。
而那一年,她才21岁。
带着这份野心,这份狠厉,她走过了《尖峰时刻》、《十面埋伏》、《英雄》。
但真正让她稳稳拿到进入世界电影中心通行证的,是2005年由斯皮尔伯格监制、完全由好莱坞团队制作完成、全片角色讲英文的《艺伎回忆录》。
那一年章子怡26岁。
在这部电影中,章子怡饰演的小百合从渔村的悲惨小女孩,华丽转身成为京都头牌艺伎。
戏里,巩俐饰演的初桃嫉妒她,杨紫琼饰演的艺伎大前辈栽培她,她成了两人眼中的刺和宝;戏外,她更是大C位,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MTV电影奖的最佳女主提名都有她的一席之地,奥斯卡颁奖现场,电影捧得三座奖杯时,导播也总是cue到她。
她真的红了。
红到什么程度?
那一年周迅去参加纽约的时装周,屏幕上都是章子怡。
和现在粉圈吹嘘的时代广场大屏滚动播放偶像照片不同,章子怡在北美地区各大地标建筑的地广宣传,那可是真金白银的“海外按头式刷脸”。
这种视觉冲击,放到现在都是难以想象。
可是没有人知道,为了得到这个角色,章子怡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在试镜《艺伎回忆录》的小百合一角时,章子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她的英文很差,仅仅听懂了斯皮尔伯格的三个单词。
但这并没有阻挡她对这个角色的渴望,她反反复复地讲着那句临时学来的话:“hire me,please!”
对于一个语言基础几乎为零的演员来说,要主演一部英文电影,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但章子怡深知,这是她进入好莱坞的绝佳机会,她不能错过。
于是,她开始了疯狂的学习之旅。
周迅曾讲述过章子怡学英语的情景,敲定小百合后,章子怡一边化妆,一边陪着英语老师做辅导。当鲁豫问周迅能否做到像章子怡一样时,周迅笑了:“我不行。”
周迅无疑是天赋型选手的天花板,但在2005年的好莱坞市场,天赋终究难当饭吃,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才能活得下来。
《艺伎回忆录》有两个流传甚广的幕后花絮。
一是章子怡被巩俐扇巴掌的戏份,真打,那个镜头拍了7、8遍,卸妆后脸上还有嘴巴印子。
二是小百合拿花魁的那段独舞,要穿十二寸高的木屐,尽管章子怡有舞蹈底子,依然“每天练习至少5个小时,持续了4、5个礼拜”。
这种对生存环境的极强适应力,让她成为了导演眼中“一个时代只会出现一次”的演员,小百合这个角色,非她不可。
成名之后,伴随着往往就是巨大的争议。
尤其是章子怡这样迥然于往常,把野心写在了脸上的演员,那么质疑的声音,更是可想而知。
批评她人缘差、功利心重,还笑她颁奖时紧张,又批评她虚荣,哄抬自己的片酬。
尤其是她的私生活,更是被放到了明面上,让人抨击。
她第一个被拍到的男友是霍启山,霍启刚的弟弟,两人曾被狗仔拍到当街热吻。
面对狗仔队的镜头,章子怡没有丝毫的回避,反倒带着一种倔强和轻微挑衅看向狗仔。
好像在说:你不是要拍吗?
章子怡第二任男友是富商vivi,相比起这段恋情,我记忆更深的是章子怡手上的鸽子蛋,那段时间她完全是富贵做派,比她手上鸽子蛋更大的,是她下一次要戴的鸽子蛋……
2008年两个人订婚,章子怡秀出了12克拉的大钻戒,果然,永远是下一个鸽子蛋更大。
争议,从来是顶级巨星的标配。
身处名利场之中,她本就是一个俗人,爱名爱利,又豁得出去。
哪怕她缺少一份遮掩自己野心的耐性,可也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野性,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国际章”。
但真正影响章子怡事业根基的,是在巅峰期之后开始显现的迷惘与价值定位的偏移。
2010年,她和富商男友分手,而彼时她正在拍《一代宗师》。
王家卫拍电影一向是慢,再慢,而且极其拧巴。
他是一个天才导演,可是和天才导演合作的过程往往极其痛苦。
拍摄《一代宗师》的过程极其难熬。
有一次她从一个地方开车到另一个地方,不知道开了多久,后来发现自己发烧了,只能把车停到路边进小超市里买一瓶黄桃罐头,快速吃完,乞求着能退烧。
她没有人可以依靠,就像是小时候,一个人在练功房压腿,一样的孤身一人,一样的只能靠自己。
后来章子怡凭借宫二这个角色拿下了十几座影后奖杯,这是她职业生涯的重生。
而影片里有一句台词是“这是我自己拿回来的”,当时讲出这句话的章子怡,又在想什么呢?
事业,生活,还是爱情?
而在后来几年,我们知道了她做出的选择。
2012年,章子怡的新恋情曝光,对象是撒贝宁。
章子怡的择偶标准一下子变了,不再是轻飘飘的,仿佛一下子落了地。
和她有关的新闻,也不再是一颗颗鸽子蛋,要么是一起遛狗,要么是在大街上啃玉米。
再然后就是汪峰。章子怡好像开始知道自己在感情中需要什么。
和撒贝宁不同,汪峰更加接地气。
他身上那种又怒又躁的摇滚气质,让他可以在演唱会上对着话筒大声表白“章子怡,我要让你做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台上的汪峰热烈表白
这放在以前章子怡身上确实是不可想象的,但是那时候,换位思考一下,我们知道汪峰补足了章子怡最需要的那种东西,情绪。
他离过婚,而且是好几次。他有孩子。他花边新闻一大串。
但就是他,给了章子怡最需要的那种东西,情绪价值。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高高在上的“章娘娘”突然落了地。或许演唱会上的表白,在章子怡看来是土憨土憨,但就是这种土,让她感受到了最大的真实,最盛大的爱意。
还有什么好选择的呢,就他了。
台下的章子怡默默落泪
迟来的懵懂情愫,在本该盛开的20岁错过了,但是在30岁,她又遇到了。
她怎么可能放过。
无论家里人再怎么反对,她就是要。她说:“我要为自己活一回。”
尽管在之后无数次,章子怡这个站在神坛上的女人,被大家调侃嫁给了“穿皮裤”的男人。
但是她不在乎。因为正是这个“汪皮裤”给了她想要的家的感觉。
许多年前,拍完《卧虎藏龙》之后,有记者问她,为什么玉娇龙要从悬崖上跳下来。她说,我也不知道,如果是我,我会活下来,和小虎好好过日子。
原来,那个时候,她就把答案告诉所有人了。
她就是那种看起来好胜心旺盛,可是在内心深处,却是最渴望家庭的人。
是的,告诉。
嫁给汪峰后的那一两年,章子怡真的在好好过日子。
她生第一个孩子,晒出的照片上,美甲竟然写着“W”,不用想就是汪峰的“Wang”;她的微博简介是“醒醒妈妈”;她拉着汪峰一起上夫妻观察节目;她和其他明星妻子一起讨论两性情感……
她彻底、全方位地“下凡”。
网上到处都是她和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玩耍的身影,她身上的锋芒好像消失不见了,变得温润如水。
她顾及家庭和孩子,甚至还接了母婴的广告。
可是这样的日子,终于在2023年,戛然而止。
尽管,在微博上两人都宣称没有“背叛”。
但是没有背叛就意味着没有伤害吗?
曾经万众瞩目的影后,在大众传播时代与综艺浪潮的裹挟下,逐渐滑入“娱乐话题中心”。
频繁现身真人秀、讨论家庭琐事、热衷追逐网络热梗,这些动作固然让她显得更“接地气”,却也如同温水煮青蛙般,不断消耗着其作为顶尖电影演员独有的神秘感与距离感。
这种稀缺感,正是她早期银幕魅力的重要构成。
更可怕的是,她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认知仿佛也出现了偏差。
她演绎过的出彩的人物,无论玉娇龙的凌厉、宫二的沉敛,抑或小百合的坚韧倔强,都有其表演核心的连续性。
然而,在这十几年的选片思路中,“章子怡特质”,那种在困境中爆发、带着韧性与锋芒的角色张力,却在被稀释甚至放弃。
她试图以“少女感”,以及“大女主”、“独立女性”的形象回归大众,可是她没有发现时代的语境早已经变味,本土的电影转向了现实主义、深耕本土情感时,她的那些作品终未能有效建立情感共鸣。
而即使在一些获得认可的回归之作如《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章子怡贡献了复杂多变的表演,但若细致观察其近年的银幕呈现,观众依然能隐约捕捉到一丝“不放松”。
这种“紧绷感”,并非表演技术的退步,而更似一种深层自信的流失或“经验错位”。
她内心的底色已经变了,可她似乎仍在热衷于扮演大众预期中的“章子怡”——充满信念感、永不松懈的斗士。
可是这种扮演本身,有时会妨碍表演真正沉入角色内心世界的松弛与自在。
就像是巩俐在《唐伯虎点秋香》中的表演备受诟病,或许源于港式喜剧风格的陌生。
而章子怡的“紧绷”则可能源于长期处于风口浪尖后,对自身存在状态的高度自觉与扮演。这种妨碍成了她表演再难像曾经那样挥洒自如最大的羁绊。
就像她那句著名台词“这是我自己拿回来的”,背后的执着既是力量,也可能成为枷锁。
她以为自己还在那里,她也想别人知道她还在那里,可是她真的早已经不在那里了。
章子怡的困境远不是结婚或者离婚与否,所能决定的。
婚姻中的选择是她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本质上并不构成事业下滑的根源。
真正的困境,早已超越私人领域。
而这种困境正是当下绝大多数华语女演员步入中年后所共同面对的命题:
1、好剧本的缺少:尽管出演过诸如玉娇龙、宫二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但是这种角色在当前的华语电影中是极为稀缺的。主流商业电影为女性提供的剧本本就稀缺且模式化(要么是扁平化的母亲/妻子,要么是脸谱化的权力女性),拥有复杂内心戏和成长弧光的角色凤毛麟角。即使遇到《酱园弄》这类看似量身定制的项目,电影本身能否成功、剧作深度能否支撑表演,也存在巨大变数。
2、章子怡的追求的那种“戏剧性”的表演风格,在当下常见的那种生活化、叙事化的审美偏好中,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如何在当前的语境中找到新的平衡点,还能够保持辨识度,这是章子怡亟需面对的问题。
3、作为成熟且有作品的女演员,章子怡如何在资本的主导下,与新生代演员在争夺资源时候,脱颖而出,这是她要面对的更加现实的问题。
4、如何在积累了足够多“成功经验”后,打破自身舒适区,尝试更具挑战性、可能伴随失败风险的角色探索?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精准的判断力。
回望那个在舞蹈房摸黑练劈叉、在《卧虎藏龙》片场因恐惧而拼命、在《艺伎回忆录》片场搏命一舞的女孩,章子怡的成功绝非偶然。
她的骨子里镌刻着演员的宿命感——“戏是从骨头里拱出来的”。
这份对表演近乎本能的倔强,是她生命力的源泉。
可是当“国际章”的光环褪去,当婚姻生活翻开新页,46岁的章子怡无疑站在一个职业分水岭上。
她面临的挑战,既是个人艺术道路如何延伸的问题,更是整个华语影视生态如何为有积淀、有能力的成熟女性演员创造更广阔、更深沉表达空间的时代命题。
突破困境,并非需要重回神坛,而在于能否找到与当下自我、当下时代共振的新角色,能否在喧嚣市场与内心艺术追求间开辟一条坚韧的通道。
她的未来走向,答案不在婚姻的聚散里,而将写在下一个真正具有穿透力的银幕角色之中。章子怡的故事,还远未到终章。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