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认清朝,其心可诛?作为最后的大一统王朝,清朝有何历史贡献?

一提起清朝,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落后”“闭关锁国”“割地赔款”。

网络上甚至出现了否定清朝正统地位的声音,仿佛这个268年统治中国的王朝,除了被列强欺负,就没干过什么正事。

但真要这么看,恐怕就有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清朝既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场者,也是在疆域、人口和民族格局上打下底子的“奠基者”。

它的问题不能遮住它的贡献,全面否认清朝,不仅是历史认知的偏差,更容易变成文化记忆的断裂。


一张地图,讲清清朝的“最大资产”

清朝在搞疆域这件事上,其实挺务实的。它不靠武力去夺地,是一步步把边疆稳住,把地盘管住。

边界这东西,不能你说是你的就是你的,得有依据、有制度、有管理。

1689年签下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和外国签的第一份平等边界条约,明确了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是中国的地盘。

这是有实打实文件在手,是有法理证明的。清朝靠的是实力,更靠的是谈判桌上的智慧,把“谁的地谁说了算”落实到了纸面上。

但画好边界只是第一步,怎么把这些地管起来才是关键。

清朝动了真格的:在新疆设伊犁将军(1762 年)、西藏设驻藏大臣(1727 年)、台湾设台湾府(1684 年,1885 年升行省)、东北设盛京等三将军。

这些不是虚职,这些机构根据区域特点分别承担军政管理职能,经多次制度完善后,逐步强化了中央对边疆的直接管辖,说白了就是“国家派人下地干活”。

而且这套治理模式,不是清朝自己玩,后来的民国政府也承认。

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里写得很清楚:把“满汉蒙回藏”五族之地交给中华民国接手,这就是法律传承。

民国也好,新中国也好,今天的11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基本上就是清朝打下的底子。

所以,清朝搞疆域,并非“靠打”那么简单,是“打下来、谈清楚、管得住、传得下”。

如果说“版图”是一个国家的骨架,那清朝就是我们今天国家版图的“骨科医生”。


四亿人口,是怎么从一亿“种”出来的?

清朝最让人惊讶的,不光是地多,还有人多。建国之初全国不到一亿人,到清末已经快四亿,这在人类农业社会里,几乎是个“奇迹”。

这个奇迹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背后是政策和技术双轮驱动。

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搞了个‘永不加赋’,以定额锁定丁银征收,把人头税并入土地税,老百姓不再因为生孩子多被罚钱,人口增长自然就上来了。

雍正元年(1723 年)起逐步实施‘摊丁入亩’,将丁银并入土地税,彻底废除人头税,意思就是地多了、人多了,税也不涨,这一下子给农民吃了颗定心丸。

种什么才能养活这么多人?清朝把玉米、红薯、土豆这些高产作物推广到了大江南北,原来种一亩地养一家人,现在种一亩地养三家人都没问题。

《中国人口史》里记载,耕地面积从五亿亩涨到了十亿亩,几乎翻了一倍。

而且人不光在原地生,还往边疆走。“闯关东”把2500万人口送到了东北,“走西口”把大片农户带到了内蒙古草原,边边角角的地带也被一点点填满了人。这不是人口爆炸,是国家战略。

清朝的人口增长,不是单靠生,是靠“能生、敢生、生得起”。

它用政策打开了人口的水龙头,用土地和作物接住了这波洪流,结果就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居然提前完成了“人口现代化”的第一步。


五族共治,是操作系统

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但它没有把国家变成“满人的天下”,而是把满、汉、蒙、回、藏五个民族摆上了一张桌子,搞了一套“多元一体”的治理方案。

这是有制度、有机制、有工具的,理藩院就是专门管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从西藏的活佛转世到蒙古的王公管理,都有章可循。

1793 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确立‘金瓶掣签’制度,规范西藏活佛转世程序,强化中央对藏传佛教事务的管辖。

辛亥革命后提出的‘五族共和’,继承了清朝多民族统一的治理遗产。

除了制度,还有感情投资。满蒙之间通过联姻、互访、互助,搞得像“亲戚串门”。

文化上,清朝花了大力气搞《五体清文鉴》,把满文、藏文、蒙古文、汉文等语种编成一本大辞典,方便沟通。承德修建的外八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齐聚一堂,像个“宗教联合国”。

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治理工具。它告诉全天下:这个国家虽然人种不同、信仰不同、语言不同,但可以在一张地图上共处,在一个制度里共治。

而且这种民族融合的底子,被辛亥革命直接继承,“五族共和”不是鲁迅写小说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清朝治国经验的现代化表达。


结尾:说清朝“全错”,那就是看错了方向

清朝不是没有问题,闭关锁国、科技落后、腐败积弊,这些都不该洗白。但如果就此否定整段历史,那才是真正的“历史失明”。

网络上出现的否定清朝正统地位的声音,本质上是历史认知的偏差。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期间继承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传统,更关键的是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成了近代中国的疆域与民族基础,这是其历史正统性的核心依据。

全面否认清朝,不仅割裂了历史传承,更忽视了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客观事实。

一个王朝能统治268年,留下完整地图、人口奇迹、民族融合机制,不可能是个“只会挨打”的王朝。

今天我们走在祖国的大地上,说着统一的语言,生活在多民族和睦的社会里,这份底气,从清朝那儿来的不止一点点。

清朝的问题,是晚节不保;清朝的贡献,是基础牢固。

看历史,不能只选自己喜欢的部分,也不能因为结尾难堪就否定整本书。清朝这本书,虽然结尾写得让人心疼,但前面几章,值得认真读完。

参考来源:

《清实录》

知网《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中国历代疆域发展研究》

央视新闻《如何正确认识清朝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历史   清朝   王朝   贡献   疆域   人口   制度   国家   辛亥革命   中国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