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民国“十年黄金”期,举国上下发展迅猛,却被吐槽一派胡言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听说过民国“黄金十年”吗?经济腾飞、法治进步、工业崛起,好像一夜之间现代化就开花结果了。

可真的是这样?有没有可能,这一切只是“纸老虎”?

经济真相

“年增9%”,听着就悬,1930年代的中国,说是经济快速增长,年年都有数字出炉,什么“工业增长7%-9%”。

但那时候,银本位崩了,法币来了,钱越来越不值钱。

纸面上的繁荣,是靠印钞印出来的,1935年那波法币改革,不是经济起飞,是货币泛滥。

钞票是多了,物价也跟着飞,老百姓手上钱没变,买的东西却一天比一天少。

上海一碗面,年初五分钱,年尾七分半,农村大米,一斤三毛,转眼涨到五毛,涨得快的不是产值,是通胀,看着是数字在涨,底子却是空的。

再看工业,国民政府喊得响:要发展,要现代化。

可重工业是国力象征,结果呢?全靠外资撑着,煤铁油三个领域,日本资本说了算。

东北一带的钢厂,日本军方参股,利润抽走,就连当时最火的纺织业,也绕不开英美烟草和外国设备供应商。

国产厂子刚起步,贷款批不下来,税还压得人喘不过气,结果外资赚钱,民族工业夹缝求生。

那时候的中国,工业产值占比不到10%。其他90%,靠的是啥?农业。

可偏偏这主心骨,也出了问题。

天气干旱连年,河道淤塞,农具落后,收成连年减,种得少,吃得还多,怎么办?只能进口。

1936年光大米就进口几百万吨,外汇哗哗流。

农村日子不好过,地租税重,地主有背景,催债下狠手。

农民一年到头,种完粮还债,兜里净光,最惨的是,地是种出来了,饭却吃不饱,一边是上海的夜总会灯红酒绿,一边是华北的农民吃野草。

黄金十年?穷人可不认。

工业泡影

要说工业进步,得拿得出硬货,可“黄金十年”硬的,是泡沫。

钢铁是工业基础,1927年,全国钢产量三万吨,1935年勉强涨到五万吨。

这一增速,连印度都笑了,同年,汉阳铁厂死气沉沉,炉子冷了整整十年没人点火,国防靠进口,弹药靠买。

1937年打响第一枪,子弹、炮弹、步枪八成都不是自己造的。

造枪不如造布,政府眼里,军火没油水,轻工业才是香饽饽,于是开始扶持纺织业、卷烟厂、肥皂厂。

报表看着好看,GDP涨了,但就是虚的,比如荣氏兄弟的纺织厂,机器从德国买,技术工人也得靠国外培训,贷款不下来,税却一样交。

一家私企要扛住地方军阀、政府摊派、还有国民党“朋友”上门吃拿卡要。

官商一家,公平竞争根本没戏,谁敢动官僚资本的地盘?

结果大家学聪明了,不搞实业,去捞快钱。

孔祥熙一句话点破天机:“印钞比发债简单”,工厂能不能开工,谁还在意?

1930年代,中国不是没工厂,而是没根,重工业没人投,轻工业没人撑,看着热闹,一打仗全玩完。

到了1938年,日军南下,工厂一夜搬空,整个江南工业区变废墟,几年打仗下来,除了废铜烂铁,啥都不剩。

这时候才发现,十年“繁荣”没留下骨头,只留下债和废墟。

民不聊生

搞工业不成,农业衰退,最直接受苦的,是工人和农民。

1930年代,上海的工人一天干十小时,月薪最多二十块法币,租个床位,三五人合住一间房,厕所共用,饭一顿咸菜一碗粥。

北方更惨,济南工人一个月七块,连米面都吃不起,每天早上开工前,厂门口都有两排人抢活干,抢不到,只能回家喝凉水。

农村更是死局,地主有枪有后台,催债不给喘气的机会。

1933年黄泛区一场灾,饿死几万人,饿不死的也被债主逼走。

农村调查报告写得白纸黑字:农民文盲占了80%,没地、没书、没饭。这个国家拿什么崛起?

有人说城市日子好,那是看的哪座城?

南京搞建设,修马路、造大楼,但城市繁华是给谁的?是给达官显贵的,不是给百姓的。

重庆防空洞惨案,炸弹落下,人挤人死上百,事后官方不是抢救,是进去翻尸体,把手表、钱包摸干净。

有人被活活掐死,只因为“看起来还有气,可能有钱。”

富人喝酒开舞会,穷人啃树皮过年,这种社会,不崩才怪。

那时候还流行一句话:“政府是有钱的,人民是穷的”,财政预算天天超标,民间借贷滚雪球。

有的人没饭吃,有的人印钞发财,官僚资本一边搞银行,一边炒股炒房,把整个城市玩成赌场。

城市地价一年涨一倍,普通人一辈子买不起一块砖。

倒是炒房的赚得飞起,银行贷给熟人,不看资质,只看关系,民国时期,有背景的发财,没背景的下地狱。

有人讲“民国风骨”,讲“文人风流”。

是有,但那是少数,活在纸醉金迷里的小圈子,多数人,活在鸡毛蒜皮和血汗之间。

腐败透顶

国民政府统一了吗?嘴上说统一,实际是各自为政。

蒋介石是老大,底下军阀轮番捣乱,1930年蒋桂大战,打了一年,国库空了,民心散了。

几十万人拉出去互打,全是装备精良、吃军饷的正规军,日本看着笑了:不用我们打,你们自己就乱套。

地方不听中央,中央调不动地方兵,军政一体变成军阀各自为营,谁掌握枪,谁说了算。

湖南有唐生智,山西有阎锡山,广西是李宗仁白崇禧,个个割地称王。

蒋介石得靠“以战养战”,让军阀去抢地盘,用抢来的钱上贡中央。

外交更别提,签了几十年条约,说“收回关税自主”,但日本一句话,就能逼你改税率。

中国棉花加了税,日本抗议,国民政府立马下调。

国内企业刚起步,就被国际资本打趴,想保护自己都不敢硬气,因为后面一站是华尔街和伦敦银行。

法币刚推出,大家还信,后来没人愿意收。

重庆商人宁可要美金银元,不收国币,政府最后靠强制——谁敢不用法币,抓!

可是越强推,越没人信,孔祥熙搞的是“印钞经济学”,不考虑后果,一个经济部长,天天算的不是利率,是印多少不会出事。

军队也烂,装备靠进口,纪律靠恐吓,打仗缺粮,就去老百姓家搜。

河南一地百姓反映,前线部队“进村如劫匪”,农户藏粮,军官直接绑人,搜不出来就枪毙,抗战未起,民心已散。

国民政府失败的不是能力,是立场,它不代表底层,只代表资本和军阀。

外交听命列强,内政听命权贵,财政被少数人操控,法制管不到权贵。

一个政府,脚下全是泥,身上全是空,看起来像国家,其实像个大商会。

这段历史,有人说是中国近代“黄金”的十年,也有人说是“假繁荣”的表演舞台,两边都有话语权,但底层人民没有麦克风。

数字看起来好看,现实却是一地鸡毛。

表面进步、骨子腐烂,有人穿西装喝咖啡,有人破衣裹尸体,城市修了马路,农村多了荒坟,法币改革写进史书,农民的咸菜缸没人记。

历史不是一张照片,是一段录像,光看定格的“民国风光”,看不到被剪掉的苦难。

十年黄金,只是说给报纸听的;真相,是说给肚子听的。

等到1937年枪响,整个“繁荣”轰然塌下。

重工业没根、金融没底、财政一塌糊涂、国防靠进口,拼什么?就这底子,硬抗日本八年,靠的不是“黄金十年”,而是之后那些,怀揣救国之志的人拼命撑住的命。

讲这段,不是为了贬低谁,是为了让人看清一点:繁荣要扎根,不是作秀,谁要是忘了这事儿,回头还得再疼一次。

参考资料

杨奎松.《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三联书店, 2011年.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时报文化出版, 2004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法币   黄金   举国上下   国民政府   重工业   军阀   传说中   日本   迅猛   中国   民国   繁荣   农民   工业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