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凯里市万博广场上凯里酸汤美食资源采销对接活动火热开启,上百个摊位沿广场两侧排开,酸汤鱼、酸汤粉、酸汤调味料等产品琳琅满目,蒸腾的热气裹着酸辣鲜香,引得市民与游客摩肩接踵,争相驻足品尝、扫码下单。其中,台江县苗苗酸汤食品有限公司的摊位前更是人头攒动,身穿苗族服饰的工作人员手捧试吃碗穿梭其间,成为现场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您尝尝看!我们的酸汤是和中国农科院合作研发的技术,传统酸汤得靠陶坛发酵3到6个月,现在7天就能出好味,今天现场购买还能享8折优惠!”工作人员舀起一勺橙红透亮的酸汤,递到游客手中。温热的酸汤入口,先是微酸唤醒味蕾,接着是辣椒的醇厚香气在口中散开,回味间还带着发酵食材的鲜甜。“这味道太正了!和平时吃的酸汤一模一样,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做出来!”刚尝过的凯里市民李女士忍不住称赞,当即拿起两袋酸汤调味料放进购物袋。
这样的认可,背后是苗苗酸汤对传统产业痛点的精准破解。长久以来,酸汤产业始终被三大难题困住发展脚步:陶坛发酵依赖自然环境,周期长达数月,效率低下难以规模化生产;老师傅凭“手感”“经验”把控发酵进程,同一批次的酸汤味道都可能出现差异,品控稳定性差;开放式发酵过程中,灰尘、杂菌易进入坛中,存在微生物超标的安全隐患。这些问题,让酸汤始终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生产,难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为打破这一僵局,苗苗酸汤在台江县打造了一座“科技感拉满”的生产基地——2万平方米的厂房按照医药级标准建设,墙面、地面均采用无菌材料,六组22吨容量的医药级不锈钢发酵罐整齐排列,取代了传统的土陶坛;年产1.2万吨的智能化生产线贯穿原料处理、发酵、灌装全流程,联合中国农科院启动的“酸汤解码计划”,更是让酸汤制作从“经验活”变成了“技术活”。
“我们把老师傅说的‘口感醇厚’‘酸得顺口’,转化成了酸度值、氨基酸态氮含量、有益菌群活性等精确数据,再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发酵罐内的温度、湿度、pH值,以‘菌种’为核心芯片,以数据为调控大脑,全程精准把控每一个环节。”台江县苗苗酸汤食品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主任杨星告诉记者。
这场科技与传统的碰撞,最终实现了效率、安全与风味的三重革命:发酵周期从3至6个月压缩至7天,批次差异率降至0.3%以下,彻底告别“凭经验定品”的不稳定,精准复刻出传统老坛酸汤的核心风味物质,做到“减时不减味”,让科技真正为传统“留魂”。
“发展产业,不能只盯着生产线,更要连着田间地头和消费者的餐桌。”杨星的话道出了企业的初心——如今,苗苗酸汤的原料采购覆盖台江县周边多个乡镇,带动上千户农户种植番茄、辣椒,让“种原料的人有奔头”;智能化生产降低了成本,让优质酸汤以更亲民的价格走进寻常百姓家,让“做酸汤的人尝甜头”;稳定的品质和地道的风味,则让越来越多消费者成为“回头客”。
活动现场,不断响起的扫码支付声、游客的称赞声,正是科技赋能酸汤产业的生动注脚。从传统老坛到智能厂房,从经验把控到数据驱动,苗苗酸汤不仅破解了产业发展的难题,更走出了一条“把贵州的绿水青山,酿成百姓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凯里酸汤这张非遗名片,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丽
编辑 欧阳章杰
二审 陈丹
三审 周灿璧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