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小事,差点要命!
上周,门诊来了个56岁的李大叔。秋分前后天气转凉,他还是按着夏天的习惯,晚上吃饱晚饭就到家附近的河边转转。那天晚上吹着凉风、和老伙计聊了会儿天,回家就觉得肚子隐隐作痛。没在意,直接睡觉。
半夜,他被一阵剧烈腹痛+寒战惊醒,送到医院时体温已经39℃,B超提示急性胃肠炎并伴有轻度低体温反应。主因是——夜晚河边湿寒入体,叠加晚餐过饱,直接击溃了脾胃。
他说:“我活了半辈子,从没想过,换个季节散个步,还能散进医院。”
其实,中医和现代医学都告诉我们——秋分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它是人体阴阳运行的“转折点”,如果你晚上习惯不改,很可能让各种疾病钻空子。
科普一下,秋分有三层含义:
从中医角度看,秋分是阳收阴长的开始,人体的“保温系统”要慢慢启动;
从现代医学看,这是昼夜节律变化、激素分泌节奏调整的重要阶段。睡眠、免疫、消化、血压、心率,都会受到影响。
这时候晚上做错了事,很可能扰乱体内平衡,种下病根。
秋分后,夜长昼短,人体阳气收敛、阴气渐长。
《黄帝内经》早就写过:“避寒就温,早卧早起”,意思是晚上要顺应阴气收敛的规律早睡。
现代研究也支持这个说法:秋分后褪黑素分泌开始提前,如果你还熬到午夜甚至凌晨,褪黑素节律会被打乱,大脑皮质处于“强行清醒”状态。长期如此,失眠、免疫下降、血压波动就都来了。
医生建议:21:30-22:30之间入睡为佳,保证7~8小时睡眠。尤其是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更要顺应季节调整作息。
秋分天气凉了,户外活动减少,身体需求的能量比夏季低;同时,消化功能进入“相对缓慢期”。
吃太多的危害有二:
中医讲**“晚餐七分饱”,现代营养学则建议晚餐热量占全天的30%**。
医生建议:晚餐宜温软、少油,主食搭配蔬菜蛋白质;睡前2小时不再进食,以免夜间胃酸反流或消化不良。
秋天干燥,喝水要勤,但错误的时间喝错量,会适得其反。
睡前灌一大杯水,结果可能是:
医生建议:
秋分夜凉,腹部又是人体最要命的“薄弱区”,里面汇聚脾胃、肠道等重要脏腑,一旦寒凉直接侵袭,腹泻、胃寒、痛经等毛病都会找上来。
我在门诊见过不少年轻人半夜腹痛,都是因为秋夜凉风直吹肚脐,寒气“袭城成功”。
医生建议:
秋分后,河边、湖边湿气加重,气温偏低。夜晚人体阳气向内收缩,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湿寒很容易趁虚而入。
后果就是:
此外,秋分夜黑得更快,河边地形复杂、灯光不足,容易发生滑倒、扭伤甚至落水。
医生建议:晚饭后散步可选择小区内或街道明亮处,避开河岸湿地。
除了“5不要”,秋分夜里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加分养护:
秋分是自然界和人体的双重转换期。古人用简单的生活经验总结出这些注意事项,现代科学验证后,发现的确有扎实的生理依据。
晚上不晚睡、晚饭不过饱、睡前不猛灌水、睡觉护腹、少去湿寒之地,不仅能防病,还能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备能量。
医生的最后提醒:
这个季节,小小的疏忽,可能在身体里留下一个隐形炸弹。到了寒冬,一旦触发,就可能迅速引爆。别等到进了医院,才想起那句——早知道就听医生的!
今年秋分,你有没有做到这5点?你家人有没有保留着夏天晚睡、露肚、散步到河边的习惯?评论区聊聊,也许你的提醒,可以帮别人躲开一次病痛。
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