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茶饮江湖,正上演着新旧势力的激烈碰撞。
一边是喜茶、奈雪的茶们靠着“水果+茶”“芝士+茶”的组合持续收获年轻消费者的青睐,蜜雪、古茗首发上市一路高开高走;而另一边,传统茶企的资本之路却波谲云诡:
2023年上市破发的澜沧古茶股价始终不见起色,甚至愈发低迷;曾经红极一时的立顿一年两度换帅;7月,曾两度折戟A股的八马茶业终于拿到港股聆讯“入场券”,却也因期满未完成聆讯而再度中止,需要更新招股书再度“激活”上市程序……中国茶行业“有品类无品牌”的魔咒,似乎比想象中更难打破。
当然在这片混沌中,八马茶业还是有其特殊之处的:它既是连续14年铁观音销量第一、3585家门店覆盖全国的“高端茶王者”,更是用十三代非遗技艺对抗工业化浪潮的“守艺人”。
百年贡茶基因+现代标准化体系,八马的高端很硬核
在茶行业,“高端”从来不是简单的“价格高”,而是品牌认知、产品品质、消费场景的综合壁垒。
八马茶业的故事,始于一棵“改变命运”的茶树。1736年,其先祖王士让在福建安溪发现野生茶树,经培育后制成茶叶,并于1742年获乾隆赐名“铁观音”,从此开启“贡茶”传奇。
300年后,王氏第十三代传人王文礼接过衣钵,将家族秘制工艺与现代化管理结合,于1997年创立“八马”品牌。显然,这段“贡茶传奇”既是品牌的历史背书,更成为“八马”高端定位的文化原点。
品牌力的积累,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需要市场的验证。根据《中国茶业连锁行业报告》,2024年“八马”品牌知名度位列行业第一;顾客满意度连续两年(2023-2024)行业第一。此外,在长期的市场耕耘下,八马茶业其它各类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都在持续增强,天猫乌龙茶类目连续10年销量冠军,全渠道粉丝超4000万,其中红茶、岩茶、铁观音三大核心品类销量分别连续4年、5年、14年全国第一。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结果:按2023年销售收入计,八马茶业在中国高端茶叶市场、乌龙茶和红茶市场均排名第一;同期按茶叶连锁专卖店数量计,八马茶业在中国茶叶市场排名第一;按品牌偏好度计,同时登顶中国茶叶市场及高端茶叶市场榜首。这意味着在高端茶市场,八马茶业已连续多年稳坐头把交椅。
传统茶企的痛点,莫过于保障高质量前提下的“标准化难”。传统茶叶依赖“看天做茶、看人做茶”,品质波动大,难以像咖啡、白酒一样实现工业化量产,这也导致消费者形成了更认“产地”(如安溪铁观音)而非品牌的消费认知。而八马茶业用了20余年时间,构建了一套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标准化体系”。
一方面,作为全国和福建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八马茶业主导或参与了9项国家标准、5项地方标准、1项行业标准、6项团体标准及6项企业标准的制定,覆盖茶叶采摘、加工、仓储、物流等全流程。例如,其铁观音的制作工艺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通过智能化设备精准控制摇青时间、炒青温度等参数,既保留了非遗技艺的核心,又实现了品质的稳定输出。
另一方面,八马茶业的产能布局堪称“硬核”。其安溪生产基地专注铁观音及组合茶精制,武夷山生产基地主攻岩茶及红茶,总厂区面积达16万平方米。从1993年的半机械化生产到2023年,八马茶业已正式建成第七代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生产线。在供应商管理系统、智能生产线等业务领域都实现了自主研发。
此外,在品控端,八马茶业建立了严格的加盟商筛选和培训体系,全国8个城市设11个实训基地,从消费者需求、产品知识、品牌知识……全环节实现“标准化输出”。
这种“传统工艺+现代科技”的融合,让八马茶业既能满足高端消费者对“非遗风味”的追求,又能实现规模化生产,支撑全国3585家线下门店的供应需求。
据公开资料,“八马”自2010年起获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确认为“中国驰名商标”,信记号子品牌自2024年起被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毛利率55.27%创新高!但增长遇挫
这种标准化能力直接转化为业绩的稳健增长。财报显示,2022-2024年,八马茶业收入从18.18亿元增至21.43亿元,净利润从1.66亿元增至2.24亿元,毛利率也提升至55%。
高毛利下,“高端茶”的溢价能力显而易见。据悉,自八马茶业在2009年明确将产品市场定位为“商政礼节茶”,主力消费者为商务人士、中小企业主等高购买力人群,线下门店客单价在2300—3000元区间,“赛珍珠”系列铁观音一斤从1千到1万不等。
不过2025年上半年其业绩出现些许波动,营收同比下降4.2%,期内利润下滑17.8%,毛利率则进一步增至55.27%。八马茶业解释称,下滑主要是因为线下门店减少导致茶叶销售收入下降,同时行政开支增加,部分被销售及营销开支、研发成本等减少所抵消。
好在良性经营运转下,其现金储备较为充裕,负债水平较低。2025年上半年,其经营活动现金流为1.81亿元;截至6月末,其持有现金及其等价物4.36亿元,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为1.78亿元;流动负债总额为5.1亿元,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为3.72亿元,无银行贷款。整体显示其“高端定位”与“盈利质量”的良性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除去百年传承背书以及产销标准化供应体系外,为了避免传统茶企过于依赖经销商且区域集中的渠道困局,八马茶业用“直营+加盟+线上”的全渠道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
据招股书,截至2025年6月30日,八马茶业在全国3585家线下门店中,有244家是直营门店,剩余3341家为加盟店;线上渠道也在加快铺设,目前已有139家直营网店,比之去年三季度末的92家明显增加。
这种“全渠道+全区域”的布局,既提升了品牌触达效率,更增强了抗风险能力。事实上,透过八马茶业的门店数量分布,很轻易便可发现其采取的是轻资产扩张模式,然而这种模式虽然让其实现门店数量的快速膨胀,但也造就了公司对加盟商的依赖度较高。
其向加盟商销售的收入始终占到一半以上,而2025年上半年,部分加盟商因存货管理和关闭亏损门店,减少了采购量,这使得6月末其存货账面值高达4.44亿元,周转天数长达168天,库存明显出现挤压,多元化营销渠道的构建成为必然。
八马茶业也坦诚道,若加盟商经营不善或减少合作,将冲击公司业绩。
整体来说,不同于蜜雪集团等新茶饮头部玩家的如日中天,历史故事厚重的八马茶业当前增长确实是相对遇阻的。
千年茶魂觉醒!八马茶业们要讲好"非遗茶叙"
站在中国茶行业视角,中国茶企的“弱势”,曾被外资品牌立顿放大到极致。1992年进入中国后,立顿凭借“茶包标准化+低价快消”模式,迅速占领市场,高峰期全球年销售额超中国7万茶企出口总额一倍多。
这一境况直到2021年联合利华将立顿全球茶业务以45亿欧元出售给私募基金CVC Capital Partners后才出现转折,其业绩开始出现下滑。从去年9月至今,立顿已因增长焦虑一年两度更换CEO,市场优势已被显著稀释。
破解的原因从根本来说,更在于传统文化的崛起、非遗文化的复兴驱动了中华泱泱千年的茶饮文化在当代的复苏。
但另一方面,中国茶行业的“散”同样凸显。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超10万家茶企分食3400亿内销市场和1.1万亿全产业链规模,前五名企业市占率不足7%;且消费端,由于拥有绝对统治力的品牌始终缺失,消费者更侧重关注产地。
参考立顿的困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想要成为绝对统治力的品牌,八马茶业们相比做“便宜的茶”,更要做的是“有故事的茶”。
这一点,八马茶业深谙其道。8月2日其在北京隆福寺举办了一场融合非遗传承与现代美学的文化盛宴,邀请宋佳、韦唯、段奕宏等知名艺人共赴茶事。活动以三大名茶为纽带,打破圈层、代际与领域界限,构建起茶文化跨时代的对话场景,让三百年制茶世家的匠心精神与中国茶的世界影响力在此交汇,成为展现东方生活美学的重要窗口。
通过"非遗技艺+文化IP"的组合拳强化品牌溢价,或将是八马茶业的制胜策略之一。譬如,在完整保留十三代传承的手工制茶工序基础上,与《上城士》等潮流杂志合作推出"非遗茶叙",并将铁观音的"兰花香"、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
"八马以三百年代代守护的非遗技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助力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让世界通过一杯茶读懂中国的'和而不同'。"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礼表示。
依托百年历史积淀的故事基因,八马茶业在"非遗技艺+文化IP"的赛道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当然在讲好文化传承故事的同时,如何推动品牌年轻化转型也是八马茶业下一步必须攻克的课题。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