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旬阿姨哭晕!24万余元定期存款被人网上转走?银行回应引发不满

60岁的邵女士没想到,自己亲自跑到银行办的定期存款,最后竟然没去柜台、没丢存单、没设自动转出,却在手机上被人“隔空”转走了24万多元

她以为的“安全存单”,不过是两张“业务回单”,银行说流程合规,监管说证据不足。她哭着说:“钱是救命的,我怎么都想不通。”

近日,江苏南京60岁的邵女士向华商报大风新闻反映,自己遭到了匪夷所思的事情。

2024年1月6日,南京邵女士带着她攒了一辈子的积蓄,去了两家银行。建行南京城南支行,她存了20万元;工行南京雨花支行,存了14.2万元。

她对柜员反复强调,钱是看病用的,必须定期存款,必须本人持身份证亲自去柜台才能支取。

她还要求纸质存单,她说,“看得见摸得着的,才叫安全。”柜员当时没多说,递给她两张打印纸。她没细看,以为那就是传说中的“存单”,回家就锁进抽屉。

直到2024年10月30日下午,一通电话打破了她的平静,对方自称是短视频平台的客服,说她误操作开通了一份保单,不取消的话下个月就要扣费。她半信半疑,但对方能叫出她的名字、手机号,说得头头是道。

她心想:“我的钱都在银行定期锁着,非我本人去柜台,谁也动不了。”于是,警惕心理被打破了。

对方让她下载一个App,说是“官方取消工具”;接着扫脸、输密码,说是验证身份、解除绑定。

整个过程中,她没收到任何银行转账提醒。当天傍晚,儿子回家,看到她一直盯着手机发呆,问清楚后立马带她去派出所报警。

第二天上午,她才收到两家银行发来的动账短信,建行账户被转出102039.32元,工行账户转出142000元。合计244039.32元,部分资金已经流向境外。

她拿着“存单”去找银行维权,结果被泼了一盆冷水,建行和工行的工作人员都说,她手里那张不是存单,是“业务回单”。

这回单不是资金所有权凭证,只是证明你来办过业务的收据。她当场就蒙了:“我要求的是存单,怎么变成回单了?”

银行解释说,她办的是“银行卡定期”,这类产品与手机银行绑定,客户只要扫脸+输密码,就可以在手机上把定期转为活期,再转出。

银行提供的凭证上确实有她的签字。银行说,流程合规,风险提示已告知,签字已确认。

邵女士的情况,很可能就是在柜台听到“定期”二字,以为安全无忧,实际上办理的是一种可以远程支取的银行产品。

邵女士后来向建行、工行总行,以及江苏省金融监管部门投诉,建设银行南京分行的回应是:她签了字,手机银行支取功能已明确告知,且柜员当时询问过产品类型。

但她反问:“我签字了就代表我明白了吗?我问了要存单,你给我回单,我能知道区别吗?”

关键证据也难以查清,建行表示,网点监控录像只保留2个月为由,无法提供当时的录像。

工行也说,凭证上有签字、有风险提示书,柜员也问过客户是否了解产品类型。最终,2025年6月12日,江苏监管局书面回复:“现有证据无法认定银行存在违规操作。”

据悉2024年10月31日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于立案,案件性质为刑事诈骗案。

警方判断,这是一起典型的“社工诈骗+远程操控”案件。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个人信息,伪装成平台客服,引导用户操作,最终在受害人主动扫脸、输入密码之后,完成资金转移。

警方还发现,该诈骗团伙使用的App具备远程控制能力,能绕过部分银行风控规则,精准转出绑定账户内的资金。

还有一个细节,很关键,邵女士在整个过程中,没有收到任何银行的实时转账提醒。这也暴露出银行在风险交易监控和客户通知机制上的问题。

像“定转活+大额转账+跨境转账”这样连续操作,本应触发风险预警。但银行系统没有拦截,也没有强制通知。

更深层的问题是,老年人对金融术语理解有限。“存单”“回单”“定期”“卡内定期”这些词,听起来像一个意思,其实差别巨大。

但银行在办理过程中,并没有用更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也没有设置“二次确认”环节,比如口头确认、文字说明、视频讲解。

目前大部分银行网点都没有针对老年客户设立“风险解释岗”或“辅助办理岗”,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

到头来,邵女士24万多元救命钱丢了,银行说“她签了字”,监管说“证据不足”,警方说“资金已流境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财经   南京   存款   阿姨   银行   网上   存单   回单   建行   女士   工行   柜台   资金   证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