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提醒:过了70岁,体检主要查这4大项,别随便乱查


70岁之后,体检千万别再“什么都查”,更不是查得越多越好。李兰娟院士早就说过,年纪大了,体检得有重点,盲目查反而可能查出一堆“假问题”,吓人一跳,还容易过度干预。那到底该查什么?怎么查才有用?今天咱们就把这事儿说透。


年纪大了,身体得查个明白

一位72岁的老爷子,去年体检查出一堆“数值偏高”,什么“轻度贫血”“胆固醇边缘高”“肾功能轻微异常”……家里人吓坏了,连夜挂了专家号。结果跑了三家医院,医生都说问题不大,年龄相关变化,定期复查就行。折腾了大半个月,老爷子反倒开始失眠、心慌,精神状态一落千丈。

像这样的误查、过查,每天都在发生。老年人体检,最怕的就是查了一堆没啥用的项目,既费钱又费心。李兰娟院士的建议很明确,过了70岁,体检重点查好四大类:心脑血管、肝肾功能、代谢指标、肿瘤筛查。这四块,才是真正关系到晚年生活质量的“关键点”。


别觉得查得多就是对身体负责,过度体检有时候反而可能影响心理健康,引发不必要的焦虑。

哪些检查项目最值得查?

先说心脑血管相关的检查。年纪一大,血管就像老化的水管,容易堵、容易破。查查血压血脂心电图颈动脉彩超,能及时发现血管硬化、供血不足的迹象。特别是颈动脉彩超,能看出有没有斑块、狭窄,别等头晕、走路不稳了才后悔。


再来是肝肾功能。这两个器官是身体的“过滤器”,年纪大了代谢慢,药物残留、饮食不当都可能让它们吃不消。定期抽血查一下肝酶、肌酐、尿素氮这些指标,能判断肝肾有没有“超负荷运转”。很多老人长期服药,这项检查更不能省。

接下来是代谢功能方面,主要看血糖和血脂。这些指标跟体重变化、饮食习惯直接挂钩,控制不好,不但容易引发大病,还会带来身体无力、走路打晃、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尤其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判断血糖控制是否平稳的关键。


最后是肿瘤筛查。这里尤其提醒一句,不是查得越多越好。肿瘤筛查要针对性强,查该查的,比如男性关注前列腺特异抗原,女性可以做乳腺彩超、宫颈筛查。但那些低风险、高误检率的项目,比如动不动就查“全身CT”,不但没用,还可能带来辐射风险

一句话总结,体检不是大扫除,是精准排查。查得准、查得对,才是真的帮身体减负。

光查还不够,关键看怎么过日子

说到体检,很多人以为只要每年查一次,问题就能发现。但真相是,身体的变化不是靠一年一检能解决的。日常生活习惯,才是决定身体底子的关键。

一位74岁的阿姨,体检报告年年正常,但前几年突然走路发飘、手抖,以为是老年人常见问题,结果发现是血压波动引起的脑供血不足。医生追问生活习惯,她说:“我每天早上一杯蜂蜜水,中午不吃盐,晚上喝点红酒,听说对血管好。”看似健康,其实全错。

蜂蜜水升血糖快,空腹喝影响胰岛素调节;不吃盐容易导致低钠血症,尤其在夏天;红酒含酒精,对老年人来说增加肝脏负担。这些“养生小习惯”,不少是以讹传讹


真正靠谱的生活方式,得围绕下面几个方向来调整:

吃饭要规律,三餐均衡,少油少盐,多摄入膳食纤维,比如粗粮、蔬菜、水果。蛋白质也不能少,鸡蛋、豆制品、鱼肉补得上,肌肉流失才能慢。

睡眠别凑合,别以为年纪大了就该少睡。晚上睡不好,白天打瞌睡,其实是睡眠紊乱的信号,得尽早调整。

适当动一动,哪怕每天出门遛弯半小时,或者在家做做伸展操,都比久坐强。肌肉力量平衡感是预防跌倒的关键,别小看这一点。

别盲目吃补品。很多“保健品”宣传得天花乱坠,但对身体有没有用,谁也说不准。尤其是含有激素类成分的,长期吃反而损害免疫力。

别让体检变成“心理负担”

很多老人查完体检报告后开始焦虑,总觉得“是不是得病了”,特别是那种“轻度异常”项,一查一大堆,搞得心里发毛。这些所谓的“异常”,很多在医学里都属于正常范围的波动,尤其在老年人身上更常见。


比如尿酸偏高,很多人一看到就怕是不是“痛风要来了”;又比如白细胞偏低,就怀疑是不是免疫力出问题。这些数值受饮食、情绪、天气影响都很大,一次偏高不代表有问题,要看趋势、看症状、看整体。

医生最怕的,就是检查出“没病的病人”。一通解释还不如不查。盲目体检,最后只让身体没事、心理出问题。

体检的意义,不是为了“发现问题”,而是为了“确认健康状态”。有查才有底气,但也要有判断力,不能被数字牵着鼻子走。


健康管理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靠一次体检、几瓶保健品就能解决的。70岁之后,身体像是进入“保守经营期”,什么都不能太猛。查得明白、吃得清淡、动得适度、想得开一点,才是这时候最稳妥的活法。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23年)[R].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

2. 李兰娟,张文宏.健康老龄化与精准健康管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1):8-12.

3.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人健康管理指南(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养生   大项   院士   随便   李兰娟   身体   健康   血糖   年纪   关键   发现   老年人   肿瘤   血管   脑血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