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俄罗斯媒体《今日俄罗斯》刊登德国历史学家阿马尔的分析,直指阿根廷总统米莱:这位自封的"无政府资本主义者"和链锯行为艺术家,正将国家拖入深渊。文章揭露,米莱以彻底倒向美国为代价,斩断了阿根廷的未来。
表面看,米莱的"休克疗法"似乎创造了奇迹。英国《金融时报》指出,通胀率从2024年4月的292%猛降至2025年9月的39%,月度最低1.5%更是二十年未见的数字。但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怎样的代价?贫困人口从42%飙升至53%,实际工资缩水两成,失业率突破7.6%。股市更是一泻千里,以美元计价的资产近乎腰斩,如今还剩什么?
这就是"链锯经济学"的真面目:用财政紧缩和大刀阔斧的管制解除扑灭了通胀之火,却点燃了社会的燎原之痛。裁撤数万公务员、砍削公共开支,换来的是阿根廷123年来首次预算盈余,赢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特朗普的喝彩。但这样的盈余,岂非杀鸡取卵?国内需求一蹶不振,制造业崩塌,就业岗位蒸发,最终不过依靠IMF的150亿美元和美国200亿救助勉强"止血"。
在许多人眼中,米莱堪称咎由自取。他何止是意识形态的破坏者?更是腐败、任人唯亲和大规模骗局的操盘手。改革之路本就步履维艰,2025年的选举失利更成为转折点。妹妹卡里娜深陷加密货币贿赂丑闻,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左翼对手以超出预期13个百分点的优势大胜——投资者纷纷逃离,资本加速外逃,难道不是最真实的民意?
英国媒体比喻犀利:米莱的"半杯水",浇熄了通胀烈焰,却淹没了整个经济。改革"尚未失败但生死一线"——这轻描淡写的判词,如何承载千万民众的苦难?
这些事实,击碎了某些人精心编织的神话。
在中国舆论场,竟有人将米莱的"休克疗法"奉为圭臬,把他捧作反抗集体主义的英雄。他们欢呼去管制、私有化的"壮举",赞美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仿佛阿根廷一夜之间挣脱了"南美魔咒"。他们甚至将米莱视为解决中国问题的药方,高呼"学米莱,砍官僚"——这盲目的喝彩,不正是阿马尔笔下的讽刺?
阿马尔尖锐指出,米莱治下的阿根廷与华盛顿捆绑之紧,甚至超越冷战时期。这个挥舞链锯的人,难道不是在以近乎病态的狂热,典当国家主权和资产?当布宜诺斯艾利斯即将叩开金砖大门时,米莱毫不犹豫地退出,公然宣布"我们的地缘政治立场是与美国和以色列结盟"。这难道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独立抉择?
不到两年,结局已然清晰。"休克疗法"的奇迹何在?货币稳定不过是昙花一现,实体经济支离破碎,社会凝聚力土崩瓦解。失业高企,薪资缩水,物价飞涨——这就是"拉丁美洲生活成本最昂贵国家"的真相。
阿根廷的危机岂是孤例?它超越米莱个人的闹剧,成为这个时代最刺耳的警钟。当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拥抱开放合作,还是甘心依附一个日渐收缩却更显贪婪的霸权?那些仍在为米莱欢呼的人,可曾听见历史车轮的轰鸣?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